本文來自《南方日報》2012年的采訪。
要:現實的所謂“尖子”學生,有相當一部分往往是一些“高智商的利己主義者”。論知識與能力,他們都屬一流,但致命的問題是沒有信仰,最大限度地謀求個人利益,也會最大限度地利用體制的弊病,迎合體制的一切需要,以謀私利,恰恰是這樣的人,最容易成為、而且事實上已經成為現行體制的接班人,從而成為國家、民族未來發展的根本性的隱患。
南方日報:在《夢話錄》中您也談到了對北大、包括對高校現狀的一些反思,比如您提到北大正在自覺、不自覺地培養以做“成功者”、“人上人”為目標與動力的“偽精英”。在您看來,北大應該著力于培養什么樣的人才?
錢理群:關于北大要培養什么樣的人,胡適有一個明確的說法,就是要培養引領思想、文化、學術潮流的“精英”。
魯迅也說,北大的傳統是“常為新的,改進的運動的先鋒”。
在我的心目中,理想的北大,不僅要培養一般實用性人才,更要著力培養那些具有創造性思維潛力的人才,包括思想家和學術帶頭人,北大不僅有這個傳統,也有實現的條件,更是自身發展的迫切需要。
從歷年報考北大的生源和國家建設需要來說,北大人要做精英,這本身并不錯。問題是,這是怎樣的精英?我理解的真正的民族思想文化的精英,必然是民族與人類良知的代表,社會公共利益的代表,必然有強烈的人文關懷、社會關懷,對世界、國家、民族、人民有高度自覺的責任感、承擔意識和犧牲精神;同時,又是有著強烈的底層關懷的,既要“腳踏大地”,又要“仰望星空”。
但現實的所謂“尖子”學生,有相當一部分往往是一些“高智商的利己主義者”。論知識與能力,他們都屬一流,但致命的問題是沒有信仰,最大限度地謀求個人利益,也會最大限度地利用體制的弊病,迎合體制的一切需要,以謀私利,恰恰是這樣的人,最容易成為、而且事實上已經成為現行體制的接班人,從而成為國家、民族未來發展的根本性的隱患。
南方日報:目前高校畢業生就業形勢可說是一年比一年嚴峻,甚至“讀書無用論”又有抬頭趨勢,您對此怎么看?上大學究竟圖什么?
錢理群:愛因斯坦曾經強調:大學并不只是一個知識的傳授所、職業的培養所,它的最基本的任務和職能是培養“和諧的人”。這其實也是蔡元培先生的教育思想,把“養成健全的人格”放在第一位。也就是說,上大學,不僅要求知識、學技術,還要培養自己的人文關懷,為一輩子的安身立命找到信仰,奠定一個堅實的基礎。
我曾經說過,某種意義上今天的80后、90后是最不幸的一代,中學階段遇到了應試教育,大學畢業又碰到就業教育。據我的觀察與了解,當下中國年輕一代最大、最根本的問題,就是生活沒有目標。那么大學階段如何確立自己的信仰?我有兩個建議:首先,要自由地讀書、自由地思考。大學階段的自由讀書,應該有兩方面,一是古今中外基本經典的精讀,另一方面是盡可能廣博地泛讀,尤其是專業之外的書。在廣泛閱讀基礎上,必然會發現和你“心有靈犀一點通”的大師,作為你一生治學和做人的基本精神支柱。除此之外,還要適當參加社會活動,特別是到農村去志愿服務,這對你了解中國國情民意,大有好處,這也是為學、做人的基本功。
真正能實現“精英夢”的永遠是很少一部分人,大部分人都得做“泥土”。魯迅也說過,做“天才”固然很好,但“泥土”也是不易做的。我想,假如那些奮斗在基層崗位的北大畢業生,能堅持培養自己終身學習的能力、研究能力、創造性和批判性思考的能力,問心無愧地做有思想的“泥土”,那么他們在同一行業中的表現也一定不會“泯然眾人矣”,必有過人之處的。
南方日報:最近幾年,高考狀元棄北大投奔港大的消息引起議論紛紛,您是怎么看待這個現象的?
錢理群:我很早就提出過老北大的輝煌,是在特定歷史條件下產生的,而今日的北大,不大可能再像“五四”時期一樣,對國家和民族的命運、思想和文化的發展產生如此深遠、浩大的影響。用一個有點悲觀的詞匯來形容,可說是“大勢已去”。
今天的學生不一定要以上北大為目標,他們有更多選擇。那么,在這種前提下,今日的北大應該放棄“以自我為中心”的思維慣性,放下身段,主動調整心態和策略,積極參與生源、人才及學術領域的正常競爭。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