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達匯峰小區1棟旁的教育用地,規劃7年無動工跡象,去年底被調整為垃圾站,上千名業主反對。
“小區旁原本規劃建設的九年一貫制學校卻要改建一個大型垃圾站?這真是想想就鬧心”。近段時間,中山市西區街道博達匯峰小區業主反映他們就遇到了這樣讓人郁悶的事。按照原本的規劃,小區1棟旁邊的空地是要建一所學校,但近期有業主發現原本規劃教育用地卻用來新建一個4000多平方米的垃圾站。有業主表示,當他們得知這里要建垃圾站的消息時已經錯過了相關部門組織的意見征集會議,不少業主都沒能充分表達對該方案的看法。近日,南都記者從西區街道了解到,目前已暫停了本次規劃調整。
問 題
小區旁教育用地規劃調整為垃圾轉運站
“小區旁邊原本一直都是規劃建設一所九年一貫制的學校的。”博達匯峰小區業主陳先生介紹,去年12月,西區街道發布了一個規劃修改的草案,要把這里變成一個垃圾轉運站。據悉,該垃圾轉運站用地規模為4200平方米、擬設計轉運量為120噸/天。根據相關標準,該規劃垃圾轉運站屬于中小型垃圾轉運站。
南都記者了解到,去年12月,中山市西區街道發布了《中山市中心城區馬山片區(西區服務業綜合改革試驗區)01、02、03街區控制性詳細規劃一般修改》(草案)。該草案對相關片區的用地規劃進行了調整,調整前,片區內同樣規劃有垃圾轉運站,位于獅滘河南側,彩虹大道兩邊,而博達匯峰小區和馬山公園北側地塊則屬于教育用地,規劃建設一所九年一貫制學校。而規劃調整后,垃圾轉運站移至了博達匯峰小區和馬山公園北側地塊,而教育用地則移至原址西北側的地塊。
南都記者來到博達匯峰小區現場走訪時看到,將要建設垃圾轉運站的地塊距離小區1棟僅百余米,如今仍是一塊種滿綠植的荒地。
聲 音
《規劃修改》公眾座談會大多數業主不知情
從學校變為垃圾轉運站,這樣的落差不可謂不大。“知道這個規劃修改之后,很多業主都非常反感,反對聲音非常大。”陳先生表示,小區很多業主選擇在這里購房,就是看中了此前這一片區的規劃:小區旁就是一所九年一貫制學校。陳先生介紹,根據其在中山市自然資源局官網上查詢到的馬山片區的規劃,2017年時,小區旁這一地塊便被規劃為了九年一貫制學校,2023年相關規劃依舊如此,直至去年12月規劃修改。
此外,垃圾轉運站對小區生活可能產生的影響,也是廣大業主反對這一規劃修改的主要原因。陳先生介紹,如今距離小區約100米處就有一個小型垃圾轉運站,“每天都有垃圾轉運車來往,路過小區的時候,噪音很大,而且每次路過垃圾站都有很大的臭味”。陳先生表示,如今這么小的一個垃圾站都對小區生活產生了一定的影響,如果真建了一個4200平方米的垃圾轉運站在小區旁,不知道會對小區造成多大的影響,“西區街道稱會采取措施將垃圾站的影響降低,但是降低不代表沒影響”。
另外,許多業主還存有“西區街道不聽民意”的質疑聲。今年3月26日,西區街道發布了關于《中山市中心城區馬山片區(西區服務業綜合改革試驗區)01、02、03街區控制性詳細規劃一般修改》(以下簡稱《規劃修改》)公示采信情況的通告稱,西區街道于2025年2月10日召開了《規劃修改》公眾座談會。陳先生表示,2月10日召開的座談會大多數業主都不知情,“因為我們沒有業委會,西區街道是隨機抽取了兩名業主參與座談會,而參加座談會的業主連講話的機會都沒有”。
通告顯示,公示期間共收到472條公眾反饋意見,針對公眾反饋的各類意見,設計單位均給出了相關意見,同時中山市自然資源局及西區街道均采納了設計單位意見。有業主透露當他們得知這里要建垃圾站的消息時,已經錯過了相關部門組織的意見征集會議,不少業主都很遺憾沒能充分表達對該方案的看法。陳先生表示,這意味著他們的這些反對意見都是無效的,“我們公眾的意見都沒有得到采納”。
陳先生稱,公示采信情況的通告發布后,大多業主才了解到此事,“很多業主的意見、聲音都沒有得到很好的反饋”。陳先生稱,他們后續收集小區業主意見時,共收集到了1400多位住戶簽名反對建垃圾轉運站。陳先生介紹,4月7日,西區街道再次召開了座談會,邀請了5名業主代表參加。根據陳先生提供的座談會筆錄,會上西區街道及設計單位就業主代表提出的意見一一做了解釋說明,同時西區街道指出,項目的論證工作會繼續深化,在解決問題之后才會進行下一個階段。
回 應
西區街道:已暫停本次規劃調整工作
南都記者就《規劃修改》相關問題詢問西區街道,街道方面回應稱,已于4月9日停止了此次規劃調整,馬山片區的規劃仍按“舊版”規劃進行。
南都記者向業主張女士了解到,經過業主多次的反饋和投訴,西區街道組織業主代表協商,并向小區業主反饋稱已經暫停規劃調整,同時發布了相關公告。公告顯示,《規劃修改》調整期間,收到片區相關利害關系人意見建議,經研究,現決定暫停本次規劃調整工作。
中山市人大代表、廣東凱行律師事務所權益合伙人梁友明認為,從九年一貫制學校到垃圾轉運站的重大功能變更,再到短短四個月內叫停,反映出規劃調整缺乏充分的前期論證。公共規劃應具有法律權威性和長期穩定性,頻繁變動易削弱政府公信力。建議完善規劃決策機制,建立“規劃調整必要性論證”制度,明確變更的閾值條件。
同時,重大民生規劃應在立項前即開展社會風險評估和民意征集,而非在決策后被動應對矛盾。此次事件暴露出“事前協商不足,事后補救被動”的工作短板。建議推行“雙公示”流程(意向公示+方案公示),前置公眾參與環節。
垃圾轉運站等鄰避設施選址需綜合考慮人口密度、環境影響、替代方案等因素,建議引入第三方專業機構參與評估。此外,建議對重大規劃建立定期輿情收集和反饋機制,變“事后滅火”為“事前防火”。
微評
調整規劃應廣詢民意 充分論證方能科學決策
西區街道此次規劃調整引發的爭議,暴露出政府在公共決策過程中存在的兩大問題:民意溝通不足與前期論證不充分,值得深入反思。
公共利益是城鄉規劃的出發點和落腳點。此次調整中,第一次座談會僅隨機邀請兩名業主,廣大業主對此甚至毫不知情,凸顯信息不對稱、公眾參與度不足的問題。同時,兩次座談會對于公眾反饋意見的處理,也未能讓公眾感受到政府充分考慮過其意見。此外,規劃調整的科學性與細致性亟待加強。在規劃調整的前期論證中,政府需要更加科學細致,充分考慮各方意見,考慮對各方可能產生的影響,力求讓各方滿意、接受。
值得肯定的是,西區街道最終暫停規劃調整,體現了對民意的回應。但這似乎更多是輿論壓力下的“被動糾錯”,而非主動優化的決策機制。政府在以后的工作中,應加強公眾參與,強化規劃調整的專業論證,切實以人民為中心,真正做到為人民服務。
統籌:唐建豐 董淑云 采寫:南都記者 劉繼賢 攝影:南都記者 吳進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