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啃沙拉、泡健身房,結果低血糖差點暈在地鐵站?!痹谛靺R區漕河涇開發區園區工作的程序員李寧,談起減重經歷仍心有余悸。正值體重管理年,他和無數職場青年一樣加入減重大軍,卻在三個月后因膝關節隱痛、頻繁心慌被迫按下暫停鍵。轉機出現在虹梅街道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家庭醫生周永紅帶領的“1+N”團隊,不僅幫他從運動損傷中康復,更開出“抗阻訓練+食療+心理疏導”的組合方案。如今成功減重6斤的李寧,成了樓宇里的健康減重宣傳員。
調查顯示,超30%的減重者曾遭遇運動損傷,有些已經出現肌肉流失?!霸庥鼋∩泶炭?,不是因為毅力不足,而是缺乏科學指導?!敝苡兰t醫師說。為此,虹梅街道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啟動“虹梅會健康”行動,以家庭醫生為紐帶,串聯全科、康復、中醫、營養、心理等專科,打造職場健康管理服務鏈。
多學科協作診療,
讓專業力量穿透健康迷霧
周永紅為患者進行診療
中醫康復會診
在一號診間,康復科治療師分析運動數據重置方案,中醫醫師把脈后建議調整藥膳配方,糖尿病專科護士指導膳食方案。由全科醫生牽頭,康復師、中醫醫師、護師、心理咨詢師組成的“1+N”智囊團已經開啟服務,將減重目標分解為“體能儲備期—科學燃脂期—形體重塑期—習慣鞏固期”,配套工位微運動指南和養生茶飲包。據介紹,未來還將引入市八醫院內分泌代謝科、康復科專家等區級優質醫療資源,共同護航園區在職人群的減重“事業”。
功能社區服務,
將健康“充電站”嵌入寫字樓
在漕河涇開發區園區,即將開業的標準化社區衛生服務站正引發關注:在未來,午休時間中醫醫師的八段錦教學將成為新時尚,職工可簽約家庭醫生就近享受“私人定制”健康管理,從治病到“治未病”的服務躍遷帶來的健康效益,將幫助企業提升健康生產力。“我們為每棟樓宇配備健康聯絡官,定期開展‘健康盲盒’體驗活動。”公衛醫師趙健欣展示了未來的工作計劃。
康復科
隨著“虹梅會健康”行動的深度推進,一幅以家庭醫生為紐帶、多學科協同護航的職場健康新圖景正徐徐展開——在這里,每一次揮汗如雨都有專業護航,每一份健康焦慮都能找到科學答案,這將是基層衛生服務從“疾病治療”向“健康管理”轉型的生動實踐,也是健康中國戰略在基層落地生根的生動詮釋。
文稿:虹梅街道社區衛生服務中心
記者:楊宜修
編輯:陳海笑
轉載請注明來自上海徐匯官方賬號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