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帝的菜譜
? 張良仁 | 南京大學
本文選自《吃的中國史》一書
“溥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濱,莫非王臣。”在帝制時代,當皇帝被看作天下最好的“差事”。在民間的想象里,皇帝每餐所用必是世間難覓的山珍海味,若非如此,不能符合其天下一人的尊貴身份。
魯迅先生的雜文《“人話”》記載了一則浙西笑話,譏笑鄉下女人的無知:“是大熱天的正午,一個農婦做事做得正苦,忽而嘆道:‘皇后娘娘真不知道多么快活。這時還不是在床上睡午覺,醒過來的時候,就叫道:太監,拿個柿餅來!’”
皇后究竟吃不吃柿餅這種所謂的下等食物呢?魯迅先生用這個笑話諷刺那些自以為鄉下人無知的“高等華人”,卻未必真的了解宮廷飲食究竟如何。今人則可以根據歷史文獻來研究這個問題。明代宦官劉若愚在《酌中志》中詳細描述了他在宮中數十年的見聞。該書記載,宮廷飲食中有一物名叫“百事大吉盒兒”。這大吉盒兒中的食物,排在第一位的是柿餅,然后才是荔枝、龍眼等。根據類似的官方檔案和親歷者記述,今人得以見識到宮廷里的日常飲食并非遙不可及,其所用食材也是民間可見的。
清宮檔案中有多達近兩億字的膳食實錄,浩繁的卷帙為我們了解清宮飲食提供了極大便利。從這些實錄中,我們能看到乾隆對江南竹筍的特殊嗜好,康熙曾經向傳教士要巧克力。這些生動的記載,好似在金碧輝煌的宮廷中徐徐展開的一幅滿是煙火氣的畫卷。
清宮膳食檔案包括《宮中全宗》中的《膳單》和《內務府全宗》中的《御茶膳房簿冊》兩部分。前者記錄了膳日、膳時、膳品、進膳人、賜膳人等具體情況,后者記錄了皇太后以下至皇子、福晉、宮中祭祀、皇子師傅、內臣、太監等人的膳食收支。這些檔案大多從清中葉起系統編撰,逐日寫成,內容極盡詳細。試以《乾隆三十年江南節次膳底檔》為例來觀察乾隆皇帝的一日飲食。
乾隆三十年(1765)二月十六日,乾隆第四次下江南的隊伍到達揚州。當日乾隆用膳情況如下:
卯初一刻(約早上五點十五分)用早點;
卯正一刻至辰初一刻(約六點十五分至七點十五分)用早膳;
未初至未正(約下午一點至兩點)用晚膳;
此外還有“晚晌”,少量飲食,通常在處理政務畢就寢前。
二月十六日這一天,乾隆皇帝一日三頓。先在船上用早點和早膳,菜品中有大量的肉食和點心。晚膳在天寧寺行宮,菜品較早膳更加豐富。當日晚晌的菜品很少。縱觀其一日所食,不可謂不豐富,既有精致的點心,也有普通的吃食。既有冰糖燉燕窩一類的高檔食物,也有爆肚這樣的下水。這一天的膳食十分注重葷素搭配,點心正餐結合。乾隆似乎保留了滿族人食用豬肉的習慣,同時愛吃筍、米糕等南方食物,一天兩餐都吃了竹筍。
從食用數量上看,乾隆每一頓的菜品數量動輒數十品,遠遠超出了他一個人的飯量,顯示了極為夸張的飲食“排場”。實際上,帝王御膳已經逐漸脫離了單純的飲食需要,而更接近了“飲食制度”的范疇。
《乾隆三十年江南節次膳底檔》整理版
《欽定南巡盛典》記載乾隆三十年乾隆南巡第三十一天的行程
右上角有天寧寺字樣
無論是南巡途中,還是皇宮禁中,皇帝和御膳房都遵守嚴格的飲食制度。清代皇室成員每人每天有固定的食材、調料份額,稱為“口份”。口份按照宮廷人員的身份排列為倒金字塔型,最上層的皇帝擁有最多的口份,以下階層人員越多,單人口份越少。口份涵蓋日常飲食所需的多種肉類、油、牛乳、水、茶葉等等,可謂包羅萬象,無所不備。舉例而言,清代皇帝的口份包括:盤肉 22 斤,湯肉 5 斤,豬油 1斤,羊 2 只,雞5只,鴨3只,各種蔬菜,牛乳100斤,玉泉水12罐,乳油1斤,茶葉 75 包等。皇帝一個人怎么可能在一日之中吃掉這樣大分量的食物呢?可見,口份的禮制意義遠遠大于其實用意義。
盡管膳食記錄和口份規定盡顯宮廷飲食規格上的奢華,但細細考究,它所用的原料并非特別珍貴,和龐大繁瑣的排場相比,甚至可以說“平平無奇”。如上所述,宮廷菜肴原料多是普通的家畜,如豬、羊、雞、鴨,此外還包括一些水產和時令蔬菜。主食則更是“尋常百姓家” 的粳米、高粱、火燒、餑餑、窩頭等。即便是一些精制的糕類也并非全然不見于市井之中。有些膳食記錄還提到了豆腐湯、炒豆芽、肉絲燜扁豆等市井之食。
皇帝的日常飲食尚不能完全展示宮廷飲食的全貌。真正奢華至極,集禮制、飲食、政治、文化等多種職能于一身的宮廷筵席,才是清宮飲食最華麗的一章。清宮常常在重大年節、國家祭祀、接見外國使節等場合大擺宮廷筵席。以名目論,則有乾清宮家宴、太后圣壽宴、皇后千秋宴、皇子成婚宴、重華宮茶宴以及千叟宴等等數十種;以年節論,則有中秋、冬至、重陽、除夕等諸多時節;以場地論,則有乾清宮、太和殿、圓明園、熱河避暑行宮等諸多地點。
清代宮廷生活器具
其中的金嵌紫檀柄玉頂果叉上裝飾“壽”字,推測是為某位帝、后生辰時特制
《大清高宗純皇帝實錄》事無巨細地記錄了乾隆朝的大事
筵席飲食的品種和類別,依參加人員的身份地位而有所區別。據文獻記載,清宮筵席的規矩細致繁瑣,從用餐之前準備的餐桌、餐具、桌面擺設到參加人員的身份、入場順序、座次,再到用餐時的桌面點心、果盒、熱膳、冷盤、酒品的數量,均有嚴格規定。這種規定主要是服務于清朝宮廷的等級制度,如帝、后、妃、嬪有別,親王、貝勒、貝子有別,外臣、內官、外藩使節有別。不同人員均需按地位和身份入座,以彰顯皇帝垂天之統、萬物托庇王化、處處和順有序的統治理想。
清宮元旦大筵是一個典型例子。元旦大筵遵行“朝儀”而不是“家禮”的規矩,屬于“國宴”而非皇族的“家宴”。皇帝居于至尊地位, 諸后妃和沒有受封官爵的成員一律不參與筵席。
至雍正、乾隆年間,這一筵席已經程式化:皇帝要在元旦清晨“謁堂子”,即祭祀祖先的薩滿場所,再回宮拜神,然后赴太皇太后、太后處行禮,之后在太和殿升駕受賀,然后才開始賜宴。筵席開始后還有奏樂、群臣依次跪拜行禮等程序,然后上酒、果品、茶等,先奉給御座之上的皇帝,之后按照座位離皇帝遠近依次上菜。借助這套“繁文縟節”,皇帝既向天地、祖宗、社稷表示治理功績,又向海內昭示孝道,最后顯示自己至高無上福澤萬民的地位。
再以食器為例,清宮之中不同身份的女眷能夠使用的食器在形制、材質、顏色、數量上各不相同,在清朝的《國朝宮史》有詳細記載。從陶瓷食器的釉色來看,通體黃色的等級最高,僅皇太后和皇后可以使用。其下是外黃內白器,為皇貴妃使用。再往下的貴妃、嬪妃、貴人等,使用的瓷器配色也各不相同。底層的常在、答應,就只能使用一般的雜色瓷器了。
在清朝宮廷筵宴中,若以規模論,無疑繞不開康熙、乾隆兩位長壽帝王所舉辦的千叟宴。千叟宴在清代共舉辦四次,均在康熙、乾隆年間。康熙五十二年(1713),適值康熙六旬,康熙深感“夙夜冰兢,宵旰靡遑,屈指春秋,年屆六旬矣!覽自秦漢以下,稱帝者一百九十有三,享祚綿長,無如朕之久者”。有鑒于此,為紀念在位日久,天下承平,同時彰顯自己年高德劭,康熙決定在暢春園宴請眾叟。宴后他還派專人送歸鄉里,以此來彰顯自己的賢名。這年三月,康熙兩次在暢春園宴請各省現任、致仕文武大臣,一共請了年滿六十五歲的長者2800 余人,是為第一次千叟宴。康熙六十一年(1722)正月新春,清廷又召滿、蒙八旗,漢軍旗諸文武大臣年高者等1000 余人參加筵席,是為第二次千叟宴。到了乾隆五十年(1785)和嘉慶元年(1796),乾隆也效仿其祖父,通過舉辦千叟宴的形式標榜自己尊老愛老的美德。
出于博求敬老美名、彰顯自身善德的政治需要,帝王的千叟宴往往規模宏大,極為豪華。乾隆年間的兩次千叟宴,在御宴之外擺下額外的八百席,東西兩路相對而設,頗能體現注重對稱的中國傳統審美觀念。
座席嚴格按照等第,分一等桌和次等桌兩級,在餐具、膳品上有明顯區別。如一等桌每張擺設火鍋兩個、煺羊肉片一盤、鹿尾燒鹿肉一盤、煺羊肉烏叉一盤、葷菜四碗、蒸食壽意一盤、爐食壽意一盤、螺螄盒小菜兩個、烏木箸兩只,另備肉絲燙飯。次等桌上要去除若干菜品。為增加宮廷筵席的氣氛,還要擺設各類樂器、禮器、珍貴飾品、豐厚賞物,排場極盡奢華。
清“甲子萬年”字元寶式火鍋,現藏于故宮博物院
今天人們最為津津樂道的清宮筵席當數“滿漢全席”。目前所見最早關于滿漢全席的文字記錄是清代李斗的《揚州畫舫錄》,卷四《新城北錄中》記錄了一種“滿漢席”。滿漢全席在雍正朝已具雛形,經乾隆、嘉慶兩朝進一步發展完善,在滿族傳統飲食的基礎上,吸取了漢族淮揚菜、魯菜的特色,建立了較為合理的筵席體系。可以說,滿漢全席本身就是地不分南北、人不分內外的民族交流與飲食融合的產物。
清宮檔案記載的滿漢全席分為“滿席”和“漢席”兩大類,兩大類各分多個小類,總共108 道菜。其食材涵蓋了以海鮮為主的頭道,包括燕窩、海參、鯊魚皮等;以水陸八珍為主的二道,包括熊掌、駝峰等野味山珍;以時鮮肉菜為主的三道等。
滿漢全席從來不是單純的筵席,參加筵席的人員既有滿人,也有漢人,還有大量的蒙古人,實際上是一種源于滿漢融合,而不止于滿漢融合的多民族美食。筵席在保和殿舉行,蒙古諸王、貝勒、貝子等參加筵席。陪宴者在乾隆以前只有滿州一、二品大臣諸人,嘉慶以后允許漢大臣參與,后來成為慣例。其所用菜品、茶品,既有滿菜,又有漢菜。從參加人員看,筵席早已超出了一般的滿漢之別,體現了清朝統治者“滿漢一家”的民族融合理念。
滿漢全席的菜肴隨時間變化而有所增減,充分體現了中華飲食博采眾長、富于變化的飲食藝術。時至今日,這道宴席依然是中華飲食的集大成者。清朝垮臺以后,滿漢全席流出宮廷,在大江南北各處開花。其中最著名者當數北海仿膳。1925 年,原清宮御廚趙仁齋同其他御廚在北海開設“仿膳茶社”,后發展為飯店。該飯店仿照御膳房的制作方法烹制菜點,其菜譜多從宮廷流出;早期還提供一百余道菜的滿漢全席,客人需分四餐才能吃完。這些飲食從民間中來,在九重天游歷一番后最終回到民間。
吃的中國史
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 2025-04
ISBN:978-7-5598-8011-6
【內容簡介】
食物是人類前行的動力,更是歷史真切的見證。
古人吃什么、怎么吃、用什么吃,古代遺址中的美食與烹飪器具、文獻記載中的飲食禮儀、壁畫中的飲食場景、民間流傳的飲食習俗……在“民以食為天”的華夏大地,從先秦到明清,中國的每段歷史進程都曾被食物撬動,我們熟悉的食物都曾有波瀾壯闊的過往。
肉類熟食讓成湯軍隊“無敵于天下”,周代列鼎制度標志著飲食禮制的高峰;漢武帝以麥繼粟,為戰勝匈奴打下了堅實基礎,定型于唐代的“北麥南稻”格局則流傳至今;宋元發達的海上貿易使茶文化在西洋蔚然成風,大航海時代辣椒、番薯、玉米的引入又養育了明清繁盛的人口。食物的歷史就是文明的歷史,食物的滋味就是歷史的余味。
從食物看歷史——跟隨考古學者張良仁教授,以飲食為中軸,以朝代為線索,透視中國歷史的嬗變;在舌與箸的方寸間,重演中華文明的萬年進程。
【作者簡介】
張良仁,南京大學歷史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現任中伊聯合考古隊中方領隊、中俄聯合考古隊中方領隊,主要從事中國西北和外國西亞地區的考古。出版專著《東學西問》,參與編寫《中國考古學·兩周卷》,參與翻譯審校《宗子維城》。
【目錄】
引言:奇荒之后/ 001
肇始:一萬年前的中國/ 009
原始的農耕生活/ 011
十月獲稻/ 017
春種一粒粟,秋收萬顆子/ 022
稻和粟推動的歷史/ 027
稻和粟的傳播/ 033
良渚至商:早期國家與社會/ 037
集約化農業與王朝的雛形/ 039
畜牧業的成熟/ 045
早期飲食器具與烹飪方式/ 052
兩周:飲食的禮儀化/ 063
周人的農耕與飲食風貌/ 065
五味俱全/ 073
飲食之禮/ 080
飲食中的哲思/ 090
秦漢:飲食盛宴與文化交流/ 095
馬王堆漢墓的飲與食/ 097
小麥在漢代的迅速擴張/ 102
絲綢之路帶來的異域美食/ 109
懸泉置的傳食/ 114
魏晉南北朝:味蕾上的亂世/ 121
北方華夷飲食的融合/ 123
南北方飲食的交流/ 133
酒中風度與“瘋度” / 139
唐:多元奔流的飲食盛世/ 149
唐代飲食的新風貌/ 151
食療養生的興盛/ 162
茶飲之清風/ 165
萬國衣冠的飲食交流/ 172
宋:市井的飲食/ 179
進擊的豬肉/ 181
經濟格局的變化/ 186
市井珍饈與飲食業的發達/ 191
鐵鍋和菜譜/ 204
元明:海與陸的“食物革命” / 209
元朝的“國之大事” / 211
“海禁”下的對外貿易 / 216
新大陸作物的輸入/ 225
中國飲食的外國觀察家們/ 232
清:地域菜系的形成/ 239
皇帝的菜譜/ 241
歡度節日享美食/ 250
地方菜系的成熟/ 261
美食思想的發展/ 267
后記/ 271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