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9日,東京警視廳宣布逮捕了一名在京都大學研究生院攻讀的中國留學生,他的名字叫“王立坤”,今年27歲。
為什么東京的警察會逮捕京都的中國留學生?
原因是因為,這名中國留學生從京都跑到東京,冒名頂替他人代考TOEIC英語考試。
東京警視廳公布的案情說,5月18日,在東京都板橋區的一處TOEIC考試會場,中國籍京都大學研究生王立坤在進入考場時謊稱自己“忘記攜帶準考證(受驗票)”,試圖以他人身份填寫臨時準考證。然而,他提供的個人信息與身份證件不符,露出了破綻。更令人意外的是,警方發現他將一個3至4厘米的小型麥克風藏在口罩內,疑似計劃在考試中與外界通話,實施作弊。
TOEIC主辦方稱,最近注意到兩個問題:
一是考分在900分以上的中國籍考生出現不自然的大量增加;
二是有人使用相同照片但不同身份信息反復報名考試。
東京警視廳認為,這些問題的出現,表明作弊可能并非孤立行為,而是有組織的系統性操作,王立坤只是其中的一員。
王立坤被捕的消息,今天一早上了日本門戶網站“雅虎”的頭條。有不少日本人在這一條新聞下留言,其中點贊最多的一條,是這么寫的:
“在中國人中,有許多人為了達到目的不擇手段。他們的想法大概是‘只要不被發現就沒問題’。這種行為不僅在中國國內,在世界各地都在發生。中國曾要求日本政府敦促日本人遵守中國的法律。但是我想說,中國政府也應該指導自己的國民遵守他國的法律。
與日本加強人員往來交流自然是十分必要,因為這樣可以增進相互之間的理解。但這種交流不能僅僅停留在表面的光鮮世界,它也可能引發倫理觀念上的“熵增定律”。而且,當前日本社會正逐漸滋生一種“只顧當下、只求金錢、只為自己”的風氣,如果不加注意,可能會迅速導致“劣幣驅逐良幣”局面的出現。
如果要與這樣的人群深化交流,那么我認為,必須同時加強日本國內的法律和秩序維護,例如提升執法的偵查能力、嚴格適用懲罰措施。只有將這些措施配套進行,才能確保交流的正面效果。”
(注:熵增定律(又稱熵增加原理)是熱力學第二定律的核心內容,通俗來說就是:在一個不受外界干擾的孤立系統中,混亂程度(熵)總是自發增大,而不會自動減少。就像房間不收拾會越來越亂、熱水會自然變涼、手機用久了會變卡,這些現象背后都是熵增定律在起作用。)
這一條社會新聞,之所以會引起日本社會的關注,原因在于被捕者是京都大學的學生。
京都大學是一所國立大學,在日本的地位僅次于東京大學,排名第二。但是,其諾貝爾獎獲得者人數達到11人,不僅超過了東京大學,而且是亞洲所有大學中的最多。所以,在關西地區的許多學生,寧愿報考京都大學,也不愿意報考東京大學。
在日本人的眼里,能夠考入這一所頂尖大學的學生,都是品學兼優的孩子。尤其是研究生課程對學術能力和語言水平要求極高。作為京都大學研究生的王立坤,不好好在研究室里做研究,竟然冒名替人代考,這給日本社會的心理沖擊是極大的。
其次,日本語的發音比較單純,只有50音,因此,日本人學英語一向是比較糟糕,因為發音不敢恭維。正因為如此,日本社會對于能夠講流利英語的人,總是高看一眼。TOEIC作為一項全球通用的英語能力認證考試,在日本被廣泛應用于企業招聘、大學入學和職業資格評定,它的公平性與權威性不容置疑。也正因為如此,一份優異的TOEIC成績,可能決定一名留學生能否進入知名企業,或在競爭激烈的就業市場中占得先機。所以,每一次的TOEIC考試,也被視為是一次精英選拔試驗。
但是,這位來自京都大學的中國留學生卻以如此大膽的方式挑戰規則,令人震驚。
東京警視廳逮捕王立坤的罪名,是“建造物侵入罪”,這是刑事犯罪行為。這一罪名看似與代考作弊無關,實則反映了日本法律對考試秩序的保護。擅自進入考場、冒用他人身份,屬于非法侵入建筑物,可能面臨最高7年有期徒刑或罰款。更嚴重的后果是,這起事件可能摧毀王立坤的學業和未來。他可能被京都大學取消學籍。一旦罪名成立,他的簽證和在日居留資格也將岌岌可危。有可能,委托他代考的人也將會被追究刑事責任。
這起事件提醒我們,無論身處何地,誠信才是成功的基石、立身的資本。
在全球化的浪潮中,越來越多的中國年輕人選擇到海外追夢。他們面臨的不僅是學術和經濟的壓力,還有文化與價值觀的碰撞。如何在陌生的文化中找到心理的平衡,防止自己涉嫌犯罪行為,是考驗一個人是否擁有“自律”能力的關鍵。
沒錢時,可以去打工,憑自己的雙手與汗水,為自己美好的未來鋪路。但是,一旦走上犯罪之路,那一切都將化為泡沫,不僅毀了自己的人生,也將毀滅父母與家人的夢想。希望這起事件能成為一記警鐘,讓更多中國的孩子在追求夢想的道路上,選擇光明磊落的路徑,而不是投機取巧的冒險!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