煙臺融媒5月20日訊(記者 劉曉陽 通訊員 王曉鵬 楊曉琴 攝影報道)大海揚波,托寄親情思念;長舟出海,送別親人歸程。5月19日清晨,煙臺市第十一屆公益海葬儀式在煙臺指定海域如期舉行。本次海葬活動共進行3天,分別為19日、21日、22日,將海葬471名逝者。昨天海葬了170位逝者骨灰,參加活動家屬500余人。
早上6點,家屬們抵達出海現場,在工作人員引導下憑身份證、海葬證等證件,依據流程完成海葬信息登記、骨灰領取、鮮花領取等環節,現場秩序井然。在禮儀人員的引導下,參加海葬的家屬依次登船。伴隨著輪船低沉的鳴笛聲,海葬船只離港遠航。
“去年老伴去世,生前他喜歡大海,沒事就去海邊趕海,選擇在大海安息是對他最好的紀念。”牟平區武寧鎮陡崖村73歲的馬學選老人在船上告訴記者。當天,她帶兩個女兒從牟平區趕來送別老伴。馬學選老人稱,作為煙臺人,自己由衷地喜歡大海,身后歸于大海,清清涼涼、自由自在,將來也要和老伴一樣海葬。
經過一個多小時的行程,船只到達撒海海域。船艙內,伴隨著悠揚的音樂,工作人員聲音低沉地宣讀祭文,并指導參加海葬的逝者家屬將鮮花花束拿出來,摘下鮮花頭,插到降解罐的小孔里。禮儀人員給每一位家屬發放一盞電子燭燈,數盞燭燈點亮長明燈,為逝者帶來安寧。
家屬們來到甲板上,在工作人員指引下,提起長繩頂端,緩緩放下可降解骨灰罐,罐中浸滿海水后,自然下沉至海底。隨著骨灰降解罐緩緩依次沉入海底,花瓣一片片撒入波濤。看著親人的骨灰漸漸遠去,不少家屬淚灑現場。“降解罐半個小時沉入海底,然后分解掉,海葬骨灰經過無害化處理后撒入大海。”芝罘區殯儀館工作人員向記者介紹,這樣做既避免了傳統的揚灑方式,又對海洋生態環境沒有任何污染。
鮮花相伴,海風送拂。在家屬的送別下,逝者以碧波為家,魂歸大海。返程啟航,眾人集體向大海三鞠躬。
“煙臺市公益性海葬活動自2015年開始舉辦,今年是第11年,已累計為4404名逝者提供了海葬服務。”煙臺市民政局相關負責人表示,從2021年開始,我市實施節地生態安葬獎補政策。在海葬活動免費的基礎上,市級財政為海葬家庭發放1000元的獎補,并且自2021年起,在萊山區回龍山功德園的海葬紀念園組織海葬公祭活動。海葬這種安葬方式被越來越多的群眾認可和接受。如今,越來越多的市民理解支持海葬活動,成為殯葬改革工作的參與者、建設者、踐行者,海葬骨灰數量呈現逐年增加趨勢。
據了解,我市公益性海葬活動常態化舉行,芝罘區殯儀館持續接受逝者家屬報名。只要是逝者的配偶、子女或法定有權處置逝者骨灰的人員,在逝者親屬意見一致的情況下,可以隨時報名參加海葬活動,隨后將根據報名情況適時組織開展海葬活動。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