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歷史的長河中,“閩西三巨頭” 張鼎丞、譚震林、鄧子恢的名字熠熠生輝。他們在我軍歷史上尤其是紅軍時期貢獻卓越,若參加 1955 年全軍授銜,很可能成為大將軍銜的有力競爭者。然而,他們最終并未被授銜大將,這背后有著諸多原因。
1927 年秋收起義后,毛主席將隊伍拉上井岡山,次年朱毛紅軍勝利會師,中央紅軍雛形形成并建立紅四軍。但在中央蘇區建立之初,便面臨巨大壓力,國民黨將矛頭指向這里,新生的人民軍隊遭受嚴重威脅。于是,中央決定在根據地周圍建立新蘇區,閩西成為首選地。
1929 年,蔣介石與桂系軍閥爆發大戰,無暇顧及紅軍。張鼎丞、譚震林和鄧子恢趁機在閩西一帶發起農民暴動,成功建立多個根據地,與蘇區連成一片。鄧子恢與張鼎丞是福建人,早前領導過閩西農民運動,譚震林是湖南人,受中央指派與兩人一同在福建領導農民運動,他們由此被稱為 “閩西三巨頭”。
閩西根據地對我黨至關重要。從地理位置上看,福建與江西相鄰,極大地緩沖了蘇區壓力。同時,福建地區走出大批優秀兵源,經三巨頭調教,成為中央紅軍的重要骨干。在 1934 年中央紅軍長征時,從根據地出發的 86000 人中,約有 3 萬人來自三巨頭開發的福建根據地。但遺憾的是,長征中有 2 萬多人犧牲,最后到達陜北的福建籍戰士僅幾千人。
鄧子恢、張鼎丞與譚震林雖未參加長征,但奉命堅守中央蘇區,后轉移到福建根據地打游擊,憑借深厚底蘊留住更多革命火種。1937 年改編為新四軍前,閩西的革命隊伍已擴大到 1500 多人,在國軍重兵圍剿下取得如此成就實屬不易。
解放戰爭時期,三大巨頭在軍中職務頗高。鄧子恢任華中軍區政治委員,張鼎丞為司令員。譚震林職務相對較低,也是華野副政委,是淮海戰役戰前總指揮五人組之一,另外四人在建國后不是元帥就是大將。1946 年,粟裕只是華中軍區副司令員,比鄧子恢和張鼎丞矮半級,華東野戰軍成立后,粟裕職務與譚震林差不多。由此可見,這三位巨頭在軍中地位不一般。
這里可以插入一個歷史案例西漢初期的張良。張良在楚漢戰爭中功勞巨大,但在漢朝建立后,他選擇功成身退,專注于黃老之學,不再擔任重要軍職。閩西三巨頭與張良類似,建國后他們工作重心轉移到地方建設,不再在軍隊中擔任重要職務。建國后,他們職務很高,鄧子恢擔任副總理和政協副主席,屬副國級干部;張鼎丞擔任全國人大副委員長;譚震林出任副總理和全國人大副委員長。雖脫離軍隊,但在政界職務不低,都為副國級干部,可見他們對新中國建設貢獻之大。
綜上所述,閩西三巨頭雖資歷不低,但由于建國后工作重心轉移及不在軍隊擔任重要職務等原因,在 1955 年授銜時未被授予大將軍銜。然而,他們的貢獻永遠銘刻在歷史的豐碑上。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