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世模年僅二十三歲的時候,已是紅四軍副軍長。
但在肅反風暴中,審訊者一口咬定他是反革命。
他一時愕然,心里明明只有革命,怎會淪為敵人?
輿論不利,紅四方面軍被斥為“土匪”,干部被嘲為“軍閥”。
連許世友都憤怒至極,氣的吐血。
而劉世模作為副軍長,更無法忍受這樣的污名。
“我下輩子也要革命到底!”他怒不可遏,一槍對準自己的要害,扣動扳機。
幸好急救及時,陰差陽錯之下活了下來,可卻也落下一輩子的病根。
紅四軍的副軍長
劉述剛出生在一個貧農家庭,家里有13口人,擠在幾間破舊的土坯房里,靠著租種地主的薄田勉強糊口。
說是糊口,其實也就是半饑半飽,日子過得緊巴巴的。
家里窮得叮當響,別說讀書了,連吃飽飯都成了一種奢望。
9歲那年,他就開始給人家放牛,14歲那年,家里實在撐不下去了,他只好去學裁縫。
裁縫這活兒,聽起來體面,可實際上,學徒的日子比放牛還苦。
三年學徒期滿,他出師了,可即便如此,依然養不活一家人。
那時候,裁縫的活兒少得可憐,只有那些富裕人家在婚喪嫁娶時,才會請裁縫上門做幾件衣裳。
剛剛出師的他,能接到的活兒寥寥無幾,日子過得比學徒時還要艱難。
辛辛苦苦干一年,卻連肚子都填不飽。
而那些不勞而獲的地主,卻整天錦衣玉食,作威作福。
這種世道,讓人氣得牙癢癢。
劉述剛心里憋著一股火,他覺得這世道太不公平了。
于是,他毅然決然地加入了農會,走上了革命的道路。
他給自己改了個名字,叫劉世模,立志要成為一名改造這個不合理舊世界的模范士兵。
放下木尺和針線,扛起大刀和鋼槍,這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剛開始的時候,他也有些不適應,畢竟從裁縫到戰士,這中間的跨度太大了。
可劉世模生性倔強,骨子里有一股不服輸的勁兒。
他心思縝密,善于觀察,作戰勇敢,這些特質讓他在軍隊里如魚得水。
當兵不到一個月,他就因為表現出色,得到了上級獎勵的5塊大洋。
這可是一筆不小的數目。
后來紅三十二師突襲商城縣城,劉世模冒著槍林彈雨,沖在隊伍的最前面。
他和戰友們一起,砸碎了縣衙牢房的鐵鎖,把那些被關押的窮人放了出來。
那些被解救出來的窮人,眼里閃著淚光,隨即紛紛加入了紅軍。
那一刻,劉世模的心里涌起一股從未有過的自豪感,他知道,自己正在做一件偉大的事。
1931年4月25日,鄂豫皖蘇區第二次反“圍剿”期間,劉世模已經升任十一師三十三團二營六連連長。
他隨部隊進攻六安縣獨山鎮,那一仗打得異常激烈。
紅軍殲敵1個多團,繳獲了1000多支槍,并迫使國民黨軍當天全部退出皖西革命根據地。戰后統計戰果時,劉世模的六連傷亡最小,斃敵最多。
這一仗打出了紅軍的威風,也讓劉世模的名字在軍中傳開了。
1932年5月,紅四方面軍轉戰麻城。
當時紅軍久攻不下,數萬大軍被困在麻城一帶,戰局僵持。
劉世模帶著兩個連,穿越崎嶇的山嶺,行軍40多公里,夜幕降臨時潛伏至敵人前線,俘虜了兩名哨兵。
劉世模安排一個年長的俘虜帶路,悄悄闖入敵營,抓住了熟睡中的敵營長和副營長,然后輕手輕腳進入士兵的宿舍,帶走了墻上掛著的槍支。
敵人毫無防備,夢中驚醒,只能聽到“紅軍來了,繳槍不殺!”一句命令。
沒一槍一炮,敵軍一個營被生擒,整個過程異常簡潔高效。
凌晨4點,號角一響,總攻開始。
余家灣山頭立刻槍炮聲大作,喊殺聲震耳欲聾。
紅軍戰士沖向敵人陣地,邊跑邊掃射,子彈與手榴彈穿過密林,打向敵人。
敵人措手不及,驚恐萬狀,有些甚至來不及穿衣褲便四散逃竄。
“繳槍不殺!紅軍優待俘虜!”喊聲回蕩在戰場上,兩個敵軍營的士兵紛紛投降。
另一營敵軍還試圖組織反攻,擺開陣型,準備包圍三十三團一營。
敵人越來越接近一營的陣地,眼看形勢危急。
就在這時,劉世模帶領部隊從一營的右側迅速插入,擋在敵軍前方。
紅軍指戰員們亮出刺刀,展開了近戰。
敵人眼見形勢不妙,恐慌逃竄,狼狽不堪。
隨著敵主力的崩潰,指揮所被壓縮在狹小的山溝中。
劉世模和戰士們毫不遲疑,沖鋒向前,最終活捉了敵四師十旅旅長楊杰。
紅十一師政委李先念得知戰果后,夸贊道:“還是三十三團打得好,打得猛?!?/p>
憑借這種敢打、能打、善打的作風,劉世模一步步從紅四軍的連長開始,最終成為紅四軍副軍長。
忍無可忍,憤然舉槍
劉世模當上紅四軍副軍長的時候才僅僅二十三歲。
年輕的他,肩上背負著沉重的責任,走在了革命的最前線。
可是后來在肅反運動的漩渦中,當審訊人員把他定性為“反革命”時,他愣住了。
心中滿是疑惑:我一直心向黨,投身革命,怎么會成為反革命?
更令人憤怒的是,紅四方面軍竟被諷刺為“土匪”,一些干部被貼上“軍閥”的標簽。
連許世友都因為這些荒唐的指控氣得幾乎吐血,而作為副軍長的劉世模同樣無法理解,無法忍受。
他咬緊牙關,怒火中燒:“你們睜眼看,老子下輩子也要革命到底!”
他憤然舉槍,對準了自己的要害扣動扳機。
幸運的是,搶救的及時,他從死神手里奪回來一條命。
隨著抗戰爆發,國共合作開始。
延安動員身體不適的干部回家,劉世模也回到了家鄉。
然而,家鄉早已淪為國民黨控制之地,敵偽勢力四處搜捕他。
1938年底,劉世模帶著多處槍傷,隱匿在大別山金寨縣的一個小村落里。
他望著日復一日的平靜,卻無法擁有平民百姓的安寧。
經過多年戰斗,戰場的敏銳感覺已刻入骨髓。
盧溝橋事變后的國共合作,戰友們大多已改編為八路軍,而南方的紅軍游擊隊在中共中央的領導下,堅持著獨立自主的原則,展開了抗日游擊戰爭。
10月12日,日軍進攻上海、威脅南京,國民政府與中共中央達成協議,將南方的紅軍游擊隊改編為新四軍。
劉世模作為曾經指揮千軍萬馬的名將,早已做好準備,渴望重返戰場,親手斬殺敵寇。
一天,正當他靜心修養時,村口傳來了一陣騷動。
幾個陌生人擋住了一個孩子,似乎在打聽什么人。
劉世模起身,眉頭微皺,目光穿過晨霧,注視著那些人。
他的心突然跳了一下,遠遠看去,來人似乎是李先念。
“世模!”李先念快步朝他走來。
劉世模一愣,隨即露出笑容,喊道:“哎呀,先念,果然是你!”
兩人對視,無需多言,心照不宣。
李先念急忙走上前,拍了拍他的肩膀:“快,跟我走,到新四軍!”
“到哪兒去?”
李先念沒有繞彎子:“打鬼子!回部隊,回新四軍!”
沒有過多的準備,沒有一絲拖延,劉世模二話不說,跟隨李先念一起連夜趕到新四軍四支隊。原來,新四軍剛剛成立,急需有經驗的干部。
得知劉世模在家鄉養病,李先念毫不猶豫,親自出馬,將這位老戰友請到了新四軍。
在戰時,任何話語都顯得多余。
幾封電報來回往返,劉世模重新回到戰場。
這位曾在鄂豫皖和川北叱詫風云的老將,重新披上了軍裝。
到達新四軍后不久,劉世模便展示出了非凡的組織能力和深厚的影響力。
憑借自己在家鄉的威望,他迅速組織起一支戰斗力強大的隊伍。
短短幾個月,他便號召了1000多人參軍。
這些人,原本只是田間地頭的農民,剛剛放下鋤頭,卻在劉世模的帶領下,迅速轉型為合格的抗日戰士。
對于當時人數不到一萬的新四軍來說,這一批生力軍至關重要。
這些剛剛加入的農家子弟,在劉世模的指揮下,經歷了嚴格的戰前訓練。
從最初的毫無戰斗經驗,到幾個月后成為具備戰斗力的戰士,他們的轉變令人驚嘆。
劉世模帶領這些人走向了抗日的前線,點燃了新四軍的戰斗火焰。
未能等到授銜
1943年底,劉世模在長期戰斗中飽受傷痛折磨,戰傷和肺結核的雙重侵襲使他幾乎失去了繼續戰斗的能力。
頻繁的高燒、咳血讓他筋疲力盡,但面對這些身體上的困境,他依然堅持著。
黨組織數次勸說,張云逸親自下令,他才最終決定休養。
雖然身體已不堪重負,但劉世模的心中依舊燃燒著一股不滅的斗志。
1945年,抗日戰爭勝利,內戰的烽火再度點燃。
此時,劉世模的身體狀況并未恢復,但他依然毫不猶豫地響應黨的號召。
在黨和人民的召喚下,他毅然帶著病弱的身體隨新四軍北上,前往東北,投入了決定中國未來命運的大決戰。
在解放戰爭中,劉世模帶領的部隊發展壯大。
盡管高燒達到40度,身體幾近崩潰,他仍堅守在戰場,甚至躺在擔架上,繼續指揮部隊與敵人激烈交鋒,從東北一直打到武漢。
在東北,劉世模先后擔任了遼吉五分區副司令、遼吉一分區司令員、遼吉軍區保安第二旅旅長、遼吉縱隊獨立第二師師長等多個重要職務。
他負責組織軍事行動,還協助建立地方政權,鞏固了后方的根據地。
期間,他率部參與了新民戰役、公主屯戰役、打虎山戰役等多次戰斗,并在著名的四平戰役中屢立戰功。
1948年3月,在“四打四平”的激烈戰斗中,劉世模正在前線指揮部隊時,突然咳血不止,大量血液從嘴中涌出。
此時他的身體已難以承受這份沉重的負擔,最終被戰友強行抬下火線。
戰爭的硝煙尚未完全散去,可劉世模的身體卻已不再支撐得住。
全國解放后,條件逐步改善,劉世模依然保持著戰爭年代形成的簡樸生活方式。
他對自己要求嚴苛,對家人更是如此。
家里有幾個孩子,生活拮據,連零花錢都無法提供,孩子們的衣物常常是他自己動手修改過的舊衣褲。
雖然生活艱難,劉世模從未向外界求助過。
沒錢給孩子們買新衣服,他又靠著小時候學的裁縫手藝給孩子們動手改舊衣褲。
妻子曾提出向組織申請幫助解決生活問題時,劉世??偸蔷芙^:“國家那么多干部,組織怎么都能照顧得過來呢?”
后來,他的肺病逐漸加重,連最基本的藥物也因經濟拮據而無法購買,營養更是難以跟上。
這時候他也才四十多歲,本應正值盛年,可連年的傷病已經讓他的身體達到了極限。
最終,這位為革命奉獻一生的戰將在武漢病逝,連授銜的那一天都沒有等到。
這實在太過遺憾。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