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來源于四川電視臺,psychologytoday,Thriveworks,Natrue。
成都高速收費站驚現長蛇
2025年5月10日,成都青白江的高速收費站迎來了夏日最常見的新聞類型,那就是遇到蛇了!這次的遇蛇事件我覺得比大部分的情況都更嚇人,因為這蛇是出現在收費員的身邊,基本上可以稱之為近在咫尺!
從監控畫面我們可以看到,一位年輕的女收費員正在崗位上工作。其背后的窗戶邊居然鉆出來了一條細長的蛇!它在邊緣探索,似乎是在尋找出路,也不知道一開始是怎么進來的。隨著時間的推進,這條蛇慢慢往前面靠,甚至爬到了收費員的旁邊,如果它此時發動攻擊,那真的是瞬間就可以命中。我們這些看客也不由得為收費員捏了把冷汗。
終于,這位收費員察覺到了身邊的不速之客,她只是撇過頭看了一眼,瞬間彈跳起身,沖出了崗亭。她的反應再正常不過了,就是下意識的進行避險的行為,不管是有毒還是無毒,大部分人突然看到蛇這樣在傳統觀念里幾乎跟“致命”劃上等號的生物,都會難以保持冷靜。
不過有個細節還是蠻有趣的,那就是這條蛇似乎也被收費員嚇了一跳,收費員沖出去的時候,這條蛇的蛇身也從窗戶邊緣掉了下去。
后續的處理結果未知,應該也就是等蛇自行離開或者是報警請專業人士來處理了。希望還能在這些崗亭附近想辦法布設一些防蛇的手段,不然估計這個區域的收費員上班都得膽戰心驚的,有點可憐。
這條蛇看起來身體修長,頭部只比身體寬一點點,這讓我想到了游蛇科的物種。反復看了好幾次視頻,我發現這蛇的身體呈現淺藕褐色,身上有些黑色的點,從身體中部向后蔓延,很像是菜花蛇的幼體。剛好菜花蛇又是比較常見的物種,所以我懷疑這應該就是菜花蛇的幼年。
對了,所謂菜花蛇就是王錦蛇(Elaphe carinata)的民間俗稱,算是非常出名的一種五毒蛇類了。它們的成年個體會捕食其他的蛇類,并且其能很大程度的免疫血液類毒素,對尖吻蝮、蝮蛇等蛇有奇效,民間有個傳說,就是有王錦蛇出現的區域,幾里地內都不會有其他的蛇,因此被民間稱為“百蛇之王”。
不過實際上王錦蛇免疫不了神經毒素或混合毒素,其成年個體雖然能長達2米,但也不是什么蛇都打得過。說是“百蛇之王”有點太夸張了。
說回正題,似乎大部分都很怕蛇,究竟人類對蛇的恐懼是否是天生的?這個問題目前有各種各樣的解讀,我以前曾寫過這是刻入基因的,但越來越多的研究都顯示,似乎沒有這么簡單?
但必須強調的是,這些都只是假說。
人類天生怕蛇?
蛇肯定是我們人類最害怕的動物排名前幾了,尤其是蛇比起老虎獅子這樣的頂級獵食者,它們離我們更近。但實際上蛇主動造成的傷亡數量并不高,很多人甚至一輩子都沒辦法親眼見到幾次蛇,但他們看到蛇卻還是會被嚇得夠嗆。
這是為什么?
一些研究者認為,我們對蛇的恐懼是遺傳自生理機制的。美國弗吉尼亞大學在2017年曾進行過一項實驗,他們發現6個月大的嬰兒看像是青蛙和魚這樣的相對安全的物種的時候,瞳孔的正常大小,但當嬰兒看到蛇,他們的瞳孔擴張幅度增加15%。其他很多類似的實驗也都證明,不同年齡段的人類都能從很多照片中快速認出蛇。
2020年,日本京都大學的實驗證實,人類杏仁核對蛇的刺激響應速度比對現代威脅快50毫秒,比如砍刀和槍。因為這些現代威脅是后來才發明的,那么人類天生對蛇響應速度快也許就意味著靈長類祖先的生存壓力可能通過表觀遺傳強化了相關神經回路。
這些實驗似乎論證了對蛇的恐懼確實存在在基因。
然而有些研究者通過研究卻得到了不同的結論。嬰幼兒學家Vanessa LoBue博士曾做過一個實驗,她將幾個嬰兒帶進一個實驗室,里面有四個有趣的玩具和四只活體動物,活體動物分別是一只蛇、一只狼蛛、一只倉鼠和一條斗魚,當然它們都被放在一個小型玻璃容器里。
結果嬰兒們喜歡所有的動物,他們與動物互動的時間幾乎是與玩具互動的兩倍。這跟剛才說的那些實驗的結果似乎不匹配啊?
事實上確實很多人都認為:人類對蛇的恐懼來源于后天學習,是恐懼的社會傳遞。
傳遞恐懼
社會和父母會通過很多方式傳遞恐懼,可能是通過他們自身的恐懼反應,或者是孩子聽到他們談論蛇,甚至是直接教育孩子“蛇很危險”。
一些社會學家和人類行為學家從這個角度取調查。他們記錄了家長和孩子們在爬行動物館里談論蛇和其他動物的場景。結果發現,與展館里的其他動物相比,家長們對蛇的評價基本上都使用了負面和威脅性的語言。
而這些說法肯定是會導致孩子產生恐懼的。
這或許說明人類對蛇的恐懼,并非來自基因,而是來自父母,不對,這么說不準確,應該說是來自我們的文化。當你回顧一下從小到大接觸的教育的時候,你會發現大部分時候,蛇都被描繪成致命和恐懼的象征,比如很多以蛇為主角的恐怖電影,我的童年陰影就是《狂蟒之災》。
很多文化中也都將蛇描述成威脅,比如著名的美杜莎,它的頭發就是蛇。我們國內的話,就有什么“蛇蝎心腸”和“牛鬼蛇神”之類的成語。當然也有些文明將蛇視為好的象征并崇拜它們,但還是會著重描述其危險性。
語言、文化和大眾媒體都讓我們人類繼承了對蛇最基本的恐懼。
折中的說法
除了這兩種差異很大的說法,還有種比較折中的假說。
有研究者提出了“選擇性敏感假說”。這假說怎么理解?簡單說就是人類的基因確實能對蛇天生有快速檢測能力,但是需要通過后天學習來的恐懼情緒將其激活。
2023年,威斯康星大學的一項實驗表示,實驗室長大的猴子完全不怕蛇,但僅需觀看同類對蛇產生恐懼反應的視頻一次,或者是看同類被蛇襲擊的視頻,它們就會形成終生回避行為,從這以后開始害怕蛇了。
科學還是很神奇很嚴謹的,從不同的研究角度就會得到不同的結論,所以很多說法至今都只能是假說,是一種可能性。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