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黨的隱蔽戰線上,無數革命者潛伏敵陣,隱忍半生,只為祖國解放。
其中一人,堪稱傳奇。
他1924年入黨,臥底國民黨軍中二十一年,直至少將高位,竟成陳誠心腹。
上海解放,他主動“投誠”,率部移交財政局。交接之際,他提出私下與解放軍處長對話。
二人步入辦公室,門扉緊閉。他緩緩開口:“同志,我1924年就入了黨。”
解放軍處長震驚不已。
眼前這位國民黨少將,黨齡竟遠超自己十余年。
深入敵營二十載
上海解放后,黨的首要任務便是接管這座龐大都市。
國內外反動勢力斷言:共產黨撐不過三月,上海終將陷入混亂。
歷史卻給了最有力的回擊。
黨以驚人的組織能力,在極短時間內穩定局勢,徹底接管舊上海,奠定新秩序。
今日之上海,已是世界矚目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城市,而當年接管之戰的背后,埋藏著許多不為人知的隱秘功臣。
其中,有一位傳奇人物功不可沒。
汪維恒
汪維恒,原名汪益增,1924年入黨,是寧波地區最早的共產黨人之一。
1925年,國共第一次合作,組織派他跨黨加入國民黨。
1928年,汪維恒經組織指示前往南京,利用軍需軍官學校的關系滲透敵軍。
他找到時任國民黨中央軍校經理處長的陳良,借機進入國民黨軍需系統,從此隱姓埋名,等待黨組織的召喚。
當時誰能料想到,這一等,竟是十余年。
為堅守信念,他改名“維恒”,寓意“革命到底,永不變心”。
在國民黨軍需界,他謹慎行事,暗中救助、轉移失散的地下黨員,足跡遍布南京、洛陽、商丘。
可失去了聯絡渠道,黨組織猶如人間蒸發。
直到1938年,李克農批準,中共南京諜報機關的沙文威(后任全國政協副秘書長)終于找到汪維恒。
李克農
多年等待,他以為組織終于來接應自己,誰知此時的沙文威竟不知他受命潛伏之事。
二人之間的歷史誤會,直到解放后才解開。
1943年,蔣介石背棄國共合作,密謀剿共。
汪維恒探得此情,知局勢兇險,當即向黨組織密報西北各省國軍布防、兵力調動、武器配備,尤其胡宗南部圍剿部署,使蔣介石計劃受阻,暫緩了國共徹底決裂的步伐。
1946年,汪維恒升任南京聯勤總部副司令,兼任經理署副署長。
沙文威特從上海調至南京,與之密切配合。
自此,國民黨軍隊調動、后勤物資供應、戰役策劃等核心機密,經汪維恒之手,源源不斷送達延安,黨中央得以洞悉敵情,掌控全局。
汪維恒為官清廉,剛正不阿,在國民黨內部尤為罕見。
抗戰勝利后,貪腐成風,軍政要員借抗戰之名中飽私囊,濫權斂財。
身居軍需高位的汪維恒,不與權貴同流合污,屢次在反貪斗爭中直言上諫,得罪了不少軍界高層,最終兩次遭撤職,幾近鋃鐺入獄。
雖早已官至軍政部第一軍需局少將局長,直至1948年脫離軍界,軍銜仍未晉升。
清廉者不容于腐朽政權,他早已心如明鏡。
二十載潛伏,終見勝利曙光。
汪維恒一家
但此時,一紙任命驟然而至——調赴臺灣。
汪維恒心知,此去臺灣,恐再無歸途。
但國民黨撤退后的軍事部署、后勤基地、武器配備,對解放大局至關重要。
他毫不遲疑,舉家動身,踏上孤島。
他盼望解放,尤盼親身迎接新中國誕生。
1949年春,沙文威密信傳至,讓其速返上海,迎接解放。
汪維恒激動萬分的同時亦憂慮重重。
此時此地該如何脫身?有借口可言?
恰巧當時臺灣供應局因局勢動蕩宣告解散,適逢陳誠入院療養。
他果斷致電陳誠,以母病重為由請辭。
為避嫌疑,遂決定獨自返滬,將家人暫留臺北。
1949年4月,汪維恒只身飛回大陸。
五月初,其家人搭乘返滬客船,避開風浪,平安歸來。
至此,二十年潛伏,終劃下句點,他迎來了自己親手守護的新中國。
多次傳遞重要情報
汪維恒,隱伏國民黨核心要害二十一年,暗流涌動間,傳遞出一批決定戰局的絕密情報。
1947年起,他升任國民黨軍需署代理署長,掌控全軍軍餉發放,熟悉部隊調動、駐防部署,權勢直通國民黨軍事命脈。
他處置公文時,總是細心摘錄部隊番號、編制、兵力、駐地信息,一一交予沙文威,再由黨組織遞送延安。
其中,兩份情報堪稱關鍵:
第一份,1948年3月。
淮海戰線風云詭譎,他在批示文件中,將前線部隊番號、調動、補給記錄得一清二楚,悉數送出。
解放軍得此情報,對敵戰力分布洞若觀火,淮海戰役戰略部署更趨精準。
同年晚些時候,他以軍需署長身份赴華北、東北“視察”。
此行實為偵察,歸來后,他整理出一份詳細到驚人的絕密報告。
華北、東北戰區所有國民黨軍隊,自獨立團以上的駐地、兵力、指揮官姓名、布防態勢,悉數列明,毫厘不差。
這份材料通過上海局,由專人護送延安,最終呈至毛主席、朱德案前。
二人翻閱厚厚的文件,不禁擊案稱贊:“絕!”
不僅印證了零星情報的準確性,更令解放軍洞悉全局,指揮作戰如臂使指。
而此時,國民黨內部卻是一片疑云籠罩。
在一次參謀部聯席會議上,顧祝同眉頭緊鎖,滿臉不解,質問總參謀長陳誠:“怎么回事?延安掌握的番號比我們自己還詳細?”
此話一出,滿座皆默。
反共二十載,竟落得情報盡失,敵情盡露,豈非天大諷刺?
第二份至關重要的是大別山的情報。
1947年,大別山成為國共雙方決戰的關鍵戰場。
此地扼守華中要沖,環繞南京、武漢兩座重鎮,關乎國民黨統治根基。
6月,劉鄧大軍12萬將士強渡黃河,直插魯西南,隨后又千里躍進大別山。
此舉震動南京。
蔣介石焦躁不安,火速召集最高軍事會議,試圖扭轉頹勢。
會議規格極高,出席者包括國防部長白崇禧、總參謀長陳誠,以及各軍師主官。
爭論激烈,最終拍板。
設立“國防部九江指揮所”,由白崇禧親自坐鎮,調集第五綏區、第八綏區部隊,以及張淦第二兵團、張鉦首都衛戍司令部、漢口空軍第四軍區、江防艦隊,共20萬人,于當年11月發起大規模圍剿,意圖全殲劉鄧大軍。
會議室內,眾將謀劃圍剿。
但他們未曾想到,坐在一旁默然聆聽的汪維恒,正在將一份致命情報牢牢記下。
此時他為南京國民黨聯勤總部副司令,負責戰役后勤調度,自然列席此等機密會議。他不動聲色,將各部番號、兵源、武器配備、出動時間、進攻路線全部掌握,隨后迅速交予沙文威。
上海地下黨聞訊,市委書記陳修良指示立刻轉送上海。
地下電臺負責人劉人壽連夜發報,將這份情報直接送達黨中央案頭。
毛主席閱后,立刻決策改變部署,誘敵深入。
劉鄧部隊隨即調整防御,設伏埋雷,等待國軍進入死地。
11月,戰局驟變。
蔣介石重兵推進,40師、52師、82旅正中伏擊圈,全軍覆沒。
南京原本信心滿滿的將領,卻發現解放軍總能先一步預判己方行動,調兵遣將,無一失手。
他們不解,戰場布局如何會被精準掌握?軍情如何屢屢泄露?
此役后,國民黨戰役情報幾乎盡入手中,而這些情報,皆經汪維恒之手,送往上海,再由地下電臺直通延安。
每一份文件,皆精準無誤;每一次傳遞,都在決定戰局。
大別山戰役,國民黨一敗涂地。
幕后功臣,卻是那位靜坐會議室、細聽眾將討論的汪維恒。
隱秘戰線的最后一戰
1948年夏,局勢愈發緊張。
汪維恒被陳誠調往臺灣,沙文威迅速安排許漢誠同行,以便繼續保持聯絡。
短短數月后,形勢急轉直下。
10月,上海局作出決定,沙文威專職策反工作,隨即通知汪維恒、許漢誠立即回到大陸。
上海的政治格局也在發生劇變。
國民黨市政府改組,原軍需署署長陳良被扶上代理市長,他屬陳誠系人馬,與汪維恒關系密切,遂邀其出任上海市財政局長。
這個時候沙文威已轉至南京開展策反,僅能傳遞簡短指示:“隨機應變,能為黨工作就盡力去做?!?/p>
1949年4月,南京解放,上海吃緊。
湯恩伯倉皇布防,急需大筆資金修筑外圍工事,陳良奉命籌措。
但卻被汪維恒一口回絕,以“市財政極度困難”為由拒不撥款,陳良無奈,只得將已簽署的批條作廢,上海工事隨之停擺。
與此同時,國民黨高層正策劃另一樁勾當。
谷正綱、方治等人提議,立即將上海存量法幣兌換成美金,以便敗退臺灣后鯨吞資產。
汪維恒當即勸阻陳良,直言:“他們這是準備卷款而逃,屆時你將背負罵名!”
陳良細思片刻,深以為然,隨即中止計劃。
上海危機四伏,國民黨上下早已亂作一團。
解放軍進攻在即,國民黨警察局長毛森召開緊急會議,下令全市各機關立即焚毀檔案、賬冊、戶籍資料,試圖掩蓋罪證,制造混亂。
汪維恒聞訊,立刻面見陳良,鄭重勸諫:“檔案不可再生,戶籍賬冊若毀,社會秩序必將崩潰。上海一旦陷入恐慌,你將背負千古罵名!”
陳良心驚,終于幡然醒悟,緊急下令“任何單位不得擅自焚毀檔案賬冊”,一場可能導致上海陷入混亂的浩劫,就此被遏制。
陳良
此時的汪維恒,早已身陷孤軍奮戰之境。
他獨自運籌,暗中策反,竭力阻止國民黨毀城計劃,同時悄然留存上海財政資金,以備解放軍入城后接管使用。
解放上海,秩序重建,國民黨舊機構紛紛瓦解。
財政局,也迎來了命運轉折的一天。
這一天,汪維恒以“投誠”之名,率員前往財政局,與軍管會代表顧準、謝???、朱如言正式交接。
按理不過是又一場例行儀式,然誰能想到,這場交接的背后,藏著一樁震驚全場的秘密。
上海解放
當眾交接完成,汪維恒以私人談話為由,將顧準請入辦公室,關上門,直視對方,緩緩開口:“同志,我1924年就入了黨?!?/strong>
頃刻間,空氣凝滯,顧準一時未能反應。
眼前這位國民黨少將,竟是一名潛伏二十一年的中共地下黨員?
且黨齡,比自己足足長了十余年?
顧準連忙請示副市長潘漢年,待電話確認無誤,才猛然回神,激動地握住汪維恒的手,忍不住脫口而出:“太好了!”
旋即,二人步出辦公室,繼續進行原定交接。
潘漢年
外界無人知曉,剛剛那扇門后發生了怎樣的驚天一幕,眾目睽睽之下,財政局的交接儀式依舊按照國民黨財政局長與解放軍軍代表正式接收的流程進行。
一切看似波瀾不驚,實則已是別有乾坤。
汪維恒此次回到上海,并非空手而歸。
隨身所攜,乃是國民黨臺灣駐軍部署、部隊番號、兵力配備、以及美軍顧問團在臺活動的絕密情報。
這些文件價值之高,足以為即將到來的解放戰爭決戰提供關鍵參考。
汪維恒親手將潛伏21年、冒死帶回的絕密文件,交至黨的手中,再立一大功。
汪維恒一家在臺灣
自1928年受命潛伏,汪維恒隱身敵營二十一載,漫長歲月里,曾數度與組織失去聯系,處于無人接應、獨自戰斗的境地。
他一人游走在敵軍心臟,收集情報、策反軍政要員、破壞國民黨統治根基,在暗夜中獨行,不求回報,亦無退路。
而今日,硝煙散盡,山河已定。
他終于可以摘下偽裝,卸下二十余年的隱忍與孤獨。
忠誠未曾改變,信仰未曾動搖,而他亦未曾缺席。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