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嚴謹的學術顛覆性結論!
嚴正聲明:重大原創(chuàng)理論,轉載、摘引、觀點引用,必須指明出處,必須符合學術規(guī)則、版權法規(guī),否則追究學術不端或經濟責任!
作者簡介:吳粲又名代蔚,畢業(yè)于四川大學。策劃學(策劃經濟學)的開拓研究者;并致力于從自然科學角度研究時間;還花大量精力研究過希爾伯特幾何、非歐幾何、極限問題及自然哲學。2021年3月偶然發(fā)現了與所從事的祖?zhèn)鞴に嚒窈t窖泥法甘蔗酒的相關性,進入三星堆的研究。主要從自然科學的“實證”手段,以及從“人類學”的角度,已經擴展到全球史前文明,相關專業(yè)論文投到了世界頂級學術期刊,正在修改或撰寫新論文。
一、當前傳播三星堆為古蜀文明所為
一些研究三星堆的專家認為是古蜀文明,并且對此作了清晰地界定:主要依據《蜀王本紀》、《華陽國志》所記載。即:從蠶叢氏稱王開始,然后是柏灌、魚鳧、杜宇、開明等的統(tǒng)治。
并且把三星堆與《蜀王本紀》、《華陽國志》記載的古蜀國發(fā)生關聯(lián)還在于:這二本文獻記載了蠶叢為縱目人。而什么是縱目?也無量化的標準或具體的模型參照,而三星堆卻出土了一些眼睛突出的面具,這二者正好能夠產生某種聯(lián)系,于是把某些聯(lián)想就干脆成了結論:這就是古蜀國的縱目人的模型。
二、從“踩坑”到用“實證”得到三星堆根本不是古蜀國,而是商王朝!
筆者從2021年3月進入了三星堆研究時,開始也沿襲“前說”,但到了2022年6月,綜合大量“實證”基礎上才發(fā)現:三星堆根本不是古蜀國,而是商王朝所為!
而政權中心在祭埋坑附近或成都平原, 6月19日開始發(fā)表了該觀點的文章“三星堆突破想象極限,真實的結果大出意外”,隨后又發(fā)表了多篇文章,進行了更深入的研究(見下圖)。
筆者當時還未發(fā)現《蜀王本紀》、《華陽國志》所記載的古蜀根本不在四川,只是認為時代與三星堆不相符:古蜀國應該在周朝中期或后期才建立。
三、三星堆是古蜀人所為嗎?古蜀國在四川的種種矛盾
1.最大的2個漏洞!
(1)墓地群
《華陽國志》記載“凡王蜀十二世”。這么多年別說在成都平原,就是整個四川也沒有發(fā)現《華陽國志》、《蜀王本紀》記載的古蜀國王們及家族的墓地群。
一個存在了十二世距今才2000多年的國家,沒有墓地群?這是不可思議的!從而無法用考古來印證文獻記載的真實性。那么,就存在很大的可能:要么文獻記載是假;要么古蜀國根本就不在四川!
(2)古蜀國最早建立時間也是周朝中期
筆者還最先發(fā)現并提出了一個漏洞:支撐是古蜀國的重要文獻《華陽國志》記載了“周失綱紀,蜀先稱王,有蜀侯蠶叢,其目縱,始稱王”。根據此記載,蠶叢建立的最早古蜀國也是周朝中期了,而三星堆無論碳14檢測或是眾多文物特征顯示都是商朝。
●對于嚴謹的學術研究,在此二大漏洞下得到的結論,已經完全可以判斷為“偽”!
2. 武王伐紂,蜀與焉,八國牧誓
《尚書?牧誓》詳細記載了周武王在牧野之戰(zhàn)前對參戰(zhàn)各方的誓師過程。其中提到“庸、蜀、羌、髳、微、盧、彭、濮”八國。
而考古已經證實此時的周部落,在今天的寶雞——周塬遺址,周武王能夠聯(lián)絡八國,在古代信息和交通不發(fā)達的時期,這幾個國與周距離肯定不是非常遠,并且可能都是鄰國。
而蜀在今天的成都平原的位置的話,此重大歷史事件極難得到合理解釋。
3. 成都平原的蜀王怎么會與陜西咸陽的秦惠王因打獵相逢于峽谷?
《華陽國志》記載:“周顯王之世,蜀王有褒、漢之地。因獵谷中,與秦惠王遇?;萃跻越鹨惑舆z蜀王,王報珍玩之物,物化為土?!?/p>
四、傳世文獻:《蜀王本紀》、《華陽國志》的真、偽?
1.《蜀王本紀》
據《華陽國志·序志》記載: “司馬相如、嚴君平﹙遵﹚、揚子云﹙雄﹚等各集傳記,以作《本紀》?!钡@七八家所集記的“蜀本紀”,除題為揚雄所撰《蜀王本紀》外均散佚無考。
而見于《隋書·經籍志》、新、舊《唐書》等著錄的《蜀王本記》一卷,是晉以后人從《華陽國志·蜀志》等書所采錄的部分內容抄錄補綴而成的,加題為揚雄所撰的《蜀王本紀》,唐宋后又佚散。
到明清有鄭樸、洪頤煊、王仁俊等學者從《藝文類聚》, 《太平御覽》等類書,以及《史記》、《漢書》、《后漢書》及《文選》等的注家的引用中輯出,文字互異。清嚴可均的《全漢文》參合互見、稍加整理的揚雄《蜀王本紀》是目前所用的版本。
簡而言之:其他版本均失,而現在看到的《蜀王本紀》是明代鄭樸從別的書中輯集而成。很顯然與原書可能存在很大差異。
2.《華陽國志》
《華陽國志》為晉代常璩(約291年~約361年)所作。
在北宋之時,《華陽國志》仍然是完本。到南宋之時,《華陽國志》已經殘缺不全。
目前所知的《華陽國志》的最早刻本,是北宋神宗元豐元年(1078)成都府尹呂大防的刻本,是為呂本。呂本所據非善本,亦未加???。此刻本早已失傳,僅有呂序留存。
至南宋寧宗嘉泰四年(1204),邛州知州李壁(著名史學家李燾之子)加以校正、重刊《華陽國志》,是為嘉泰本(李本)。明清以來刊印的《華陽國志》,所使用的祖本都是嘉泰本(李本)。
●《華陽國志》在北宋都是完本,到南宋殘缺不全,但在南宋1204年李壁就開始校正、重刊,這中間只間隔了幾十年,那么所失部分應該容易查找、補正。到當今版本再無遺失,所以此書從原作者著寫到流傳至今,保真率非常高。
筆者認認真真閱讀過此書,可以說,記錄歷史的專業(yè)水平非常高,對待歷史的態(tài)度也非常嚴謹!某些方面甚至超過《史記》。
比如,關于蜀王杜宇并未提及《蜀王本紀》記載的:“鱉靈治水去后,望帝與其妻通。慚愧,自以德薄不如鱉靈,乃委國授之而去。”
常璩肯定也看到這段內容,但作為歷史記載,需要確鑿的事實,所以他只字未提。而根據出土遺址看,這方面的流傳很大程度是真實的發(fā)生(后面會有證據分析)。
●由此可以看出他對待歷史的嚴謹態(tài)度!
五、《蜀王本紀》、《華陽國志》記載的古蜀國究竟在哪里?
●讓人目瞪口呆:墓群?銘文?文獻互相印證,高度吻合,古蜀國原來在陜西的寶雞!
資料:寶雞弓魚國墓地主要分布在今寶雞市區(qū)的紙坊頭、竹園溝、茹家莊等地。自1974年至2003年間,這里共發(fā)掘墓葬29座,車馬坑2座,馬坑4座,出土文物三千余件,最讓人驚喜的是出土了很多金屬銘文。
●以前根據器物上的一些銘文解讀為“弓魚國”,但翻閱史料,又無蛛絲馬跡。
凡是此種絲毫不用懷疑又是對銘文解讀錯誤造成!
在我國比比皆是,如:湖北的曾侯乙(應為楚文王)、河南的安陽的婦好墓(應為周公墓)、河南鹿邑太清宮墓(應為姜子牙墓),以前解讀都為歷史上子虛烏有的人物,或無法具體指出是誰。
這些墓規(guī)格都非常高,作為常識,怎么會是歷史上毫無記載的人物?
相類似的還有:一個極其富含科技含量的產品:滴水計時器,被錯誤解讀為晉文公為自己的女兒特制用于觀賞的陪嫁品!
毫不夸張地說,此種現象還存在不少,只是暫時列出這些。
根本原因在于:以前對甲骨文(金文)的解讀基礎理論都是錯誤的造成,解讀的結果與真實答案自然毫無不相干。
六、結合出土的器物、銘文、傳世文獻,解析古蜀史及人物
1.此遺址的銘文對于破解甲骨文、金文非常難得!
a.這三個墓群出土了很多銘文,筆者解析這些銘文時,不僅結合了器物,還與銘文進行了比較分析,并結合了傳世文獻的記載,即:不只有解析過程,還有證偽過程。
b.圖上列出了器物和銘文,器物與銘文相連的,為銘文雕刻在此器物某個部分,均為青銅器,全文相同。
c.尤其可貴的是這些銘文出土于同一墓群或相隔不遠的墓群,能夠從器物以及文字的風格進行比較。
限于篇幅,無法一一詳細羅列出來,只能放到以后論文或專業(yè)著作中。
2.蠶叢(應該為蠶蟲)、白鸛、蜀
(1)上圖a部分,中間的器物為天公地母,前面的文章分析過,與刻有虞、夏、商銘文的器物完全相同。
第一個字同樣表示“像繩一樣連結,指部落聯(lián)盟”;“蠶叢”,其實應該為“蠶蟲”,此字左邊是像蠶吐絲的圖案,右邊是一條蠶,像“蟲”一樣。古代是先有讀音,后來有了文字根據讀音對應上去的,于是根據can cgong讀音對應了一個“叢”,其實對應“蟲”更準確。用魚頭表示“頭領”。
(2)看上圖“白”字下面是“鸛”,鳥的線條圖案非常明顯,并且古人在表達時還非常細致,在此字的頭部用了一個圖案表示這種鳥的叫聲,只是此拓字稍微模糊。筆者查閱了不少銘文、鳥的視頻以及圖片,并進行對比、分析,才明白此圖案的意思。不得不為古人的用心贊嘆!
以前很多資料對此歷史人物的寫法出現了多種,也不知此姓名的來源,人們口頭傳播時知道讀音為“bai guan”, 《蜀王本紀》用的“柏濩”、《華陽國志》用的“柏灌”,這些作者也是根據讀音,然后加上自己的理解對應的文字,究竟表達的是什么意思也不知道。當我們現在看到出土的、當時雕刻的銘文時,才明白應該是“白鸛”,用一種鳥表示的姓名或“名”。
(3)此段銘文有表達聯(lián)盟的圖案,也出現了“蠶蟲”、“白鸛”,表示是這二個部落組成的聯(lián)盟。而“白鸛”后面沒有出現用“魚頭”表示 “頭領”的圖案,說明組成聯(lián)盟后,只是“蠶蟲”為頭領。
(4)“鼎”、“鍋”,有人對此字解讀為“鍋”,可能會感到迷惑不解。
●對于此字的解讀筆者花了很多時間和精力才破解,具體方法是:列出了此遺址的很多器物、銘文進行了對比、分析,并參考了其他遺址一些器物和銘文,最后才得到此結果。
并且還發(fā)現了古人用特定器物記錄銘文一個非常重要的規(guī)律,由于涉及核心的重要內容,放到論文里面討論。
(5)此遺址出土的多個器物上面有“蠶蟲”的銘文,見上圖b。因為刻寫的人不同,加之當時對文字的寫法也未有強行的標準化,所以有一些差別。
(6)此遺址一個墓中還出土了一個青銅人像,見下圖,此銅像與史料記載和民間傳說的“縱目人”——“蠶蟲”簡直高度一致!
(7)銘文中出現了一個非常關鍵的“蜀”字,雕刻在一種鼎的底部,蜀字出現了多種甲骨文、金文,而此種字形還是第一次見,為何這個圖案要解讀為“蜀”字?見下圖。
對于古代“蜀”國究竟用的什么文字來表示,以前有多種見解,最多的是認為像一條蠶,見下圖。
甲骨文中的“蜀”字是一條有大眼睛、蠕動如蠶的肉蟲子,上部是它眼睛突出的頭,下部是其盤曲的身子。
●而寶雞遺址出土的銘文“蜀”字,卻是當時“蜀國”人自己選定的,應該是最準確的!從字形上看,應該表示當時所居地的位置和地形。
3.魚鳧
銘文顯示,魚鳧曾經稱帝。并且此遺址出土了很多魚型器物(見下圖),可能與他有關,民間流傳,魚鳧帝正是此方面的能手,說明他們主要靠捕魚為生,出土文物與民間流傳正好形成互相印證。
在上世紀七八十年代,嘉陵上還有很多以魚船組成的群體,他們長年生活在江上,以打魚為生。筆者小時候目睹過,最大的群體可能有二三十只魚船,并且大小、船型不一樣,主要以鳧鳥為捕魚方式,從江上駛過時,不停吆喝鳧鳥捕魚,聲勢浩大,都會吸引兩岸的人駐足觀看。他們晚上停息在岸邊,會主動向當地人購買一些生活必需品,聽他們說,來自嘉陵江上游的寶雞一帶。
到80年代后期,由于出現了非常輕并且牢實的塑料魚網,以及機械驅動魚船,這種捕魚方式就逐漸絕跡了。
筆者小的時候,對他們充滿了好奇,所以一直銘記在心。
現在想起,他們肯定真正屬于古蜀國的后人。
4.杜宇,隱藏的千古謎案可能被破解!
《華陽國志》記載:“后有王曰杜宇,教民務農,一號杜主。時朱提有梁氏女利游江源,宇悅之,納以為妃。移治郫邑,或治瞿上。七國稱王,杜宇稱帝,號曰望帝,更名蒲卑。”
以下出土的銘文,基本包含了這些信息。從圖案看,杜宇也用的一種鳥來代表自己或表示的稱呼。應該是墓中出土的野雞的形象(見下圖)。同時銘文中還出現了一個“妃”字,正好與 “納以為妃”的內容對應。
●專題研究:歷史疑難雜癥問題:千古謎案,杜宇可能被謀殺篡位!
《蜀王本紀》記有“鱉靈治水去后,望帝與其妻通。慚愧,自以德薄不如鱉靈,乃委國授之而去?!?/strong>
《華陽國志》卻記載為“委以政事,法堯、舜禪授之義,遂禪位于開明,帝升西山隱焉。時適二月,子鵑鳥鳴,故蜀人悲子鵑鳥鳴也。”
一些民間傳說大意為:杜宇派丞相開明去治水,望帝(杜宇)與其妻通,杜宇知道后,被開明合伙謀害悄悄埋葬,然后篡位,所以杜宇變成杜鵑成天哀鳴。
李商隱寫的詩句 “望帝春心托杜鵑”,詩意也含有幾分凄涼。
很顯然流傳的這則故事當時肯定有知情者,故意編出了“有關杜鵑哀鳴”的故事流傳開來暗示真相,可惜當時的蜀國人無法破解里面的真相,幾千年人們都沒理解!
流傳的故事中竟然隱藏了幾千年的一樁公案——杜宇很大程度是被謀殺然后被埋葬!
讓人震驚的是,這樁幾千年前的公案居然留下了作案證據,能通過考古得以破解!
因為此遺址的茹家莊出土了一個非常奇怪的墓。
這座大墓沒有隨葬任何器物,發(fā)掘清理時發(fā)現骨架身裹蘆席,在腰間第八肋骨處有用繩索綁扎痕,繩痕徑1.5厘米、殘長32厘米。骨架頭向西北,面向墓室,雙臂彎曲,雙手交叉在面前,軀干下肢稍屈,側身葬。骨架頸部有殘長8厘米、寬2.1厘米的一根皮條痕跡,明顯是被縊而死。
但讓人值得深思的是這座墓葬形制宏大,有一條斜長的墓道,肯定又是一個王級墓!
根據前面的史料記載以及民間傳說:此墓的尸骨應該為杜宇!通過考古竟然揭開了一樁幾千年前的公案!
5.開明,號叢帝
(1)傳世文獻記載的開明的諸多信息與出土銘文記載的吻合度高。
《華陽國志》記載“開明立,號曰叢帝。叢帝生盧帝。盧帝攻秦,至雍,生保子帝。帝攻青衣,雄張獠僰。九世有開明帝,始立宗廟,以酒曰醴,樂曰荊,人尚赤,帝稱王。”
出土銘文包括了“號曰叢帝”以及其后代有多位帝王。
《蜀王本紀》記載“望帝積百余歲,荊有一人,名鱉靈”,出土銘文上有“鱉”。
(2)《華陽國志》記載了:蠶蟲開始稱帝,白鸛沒有稱帝,然后是魚鳧、白鸛、杜宇、開明,所以稱呼后面用的“魚頭”表示“頭領”??聪聢D出土的銘文,只有稱王后,才用的此圖案,正好印證“九世有開明帝,始立宗廟……帝稱王”。(王與帝究竟有何區(qū)別?需要另行研究。)
(3)《華陽國志》記載“蜀有五丁力士,能移山,舉萬鈞”。
該遺址出土了以下5個器物,每個器物底部刻有銘文(見下圖)。每個圖案表示用力向上舉的大力士形象,共5個,正好與史料記載相吻合。
七、把銘文解讀為“弓魚”是誤解,并非“弓魚國”遺址!
此遺址共出土了三個不同地方的墓群,見下圖。
1.三個墓群并不屬于同一個部落或國家,把銘文解讀為“弓魚”是誤解!
(1)只有紙坊頭在渭水北岸。
(2)解析出土的銘文和器物可以得到,竹園溝這個部落由紙坊頭搬遷過來,不只銘文上有記載,此部落與周朝關系緊密,而且這二個墓群的器物風格、規(guī)格基本相同,特別是下圖的銘文寫法以及器物風格完全屬于周(詳細分析見論文),與茹家莊蜀國的有很大不同。前者銅器形體較大, 莊重雄奇;后者器形較小, 制作粗糙。
(3)器物上的銘文還記載有(見下圖):在商朝時期紙坊頭還屬于商的封地,與蜀屬于鄰居關系;銘文還記載此部落與蜀還存在聯(lián)姻關系,所以相距如此近,卻能和睦相處(限于篇幅,詳細分析見論文。)
2. 蜀國墓出土了不少有關虞的銘文
前一篇文章“遺憾!國寶重器價值超司母戊鼎,其銘文載有虞夏且信息量大,但被冷落”解析的銘文和器物就是出自此墓群。
●此墓群出土的銘文還了記載源自良渚的耕土、種植稻谷以及與玉琮上的圖案相關的一些信息(見下圖)。
再次證明:并非沒有甲骨文、金文記載虞、夏,而是以前無法正確解讀,關于虞、夏、商的記載并不是孤立的,而有相關證據鏈存在,更為詳細的解讀見相關論文。
3.墓地群并非一次性埋葬,而是后來集中進行了第二次埋葬
(1)重大日期或重大事件,如新年祭祀、舉行族群祭祀等。
(2)新舊墓合葬,幾代人合葬。
證據是:共存于同一墓地的青銅器的組合或數量多寡都有明顯差別;同一時期墓葬中往往同時存在著幾種不同類型的組合。
八、推演成都平原文明史,徹底實證三星堆非古蜀國文明,而是商王朝!
●用三大元素進行大量考證、對比、分析,推演成都平原、古蜀國文明史
三大元素:
a.良渚、三星堆、金沙、寶雞這四地的遺址出土的文物;
b.三星堆、金沙內含的“上古語”、寶雞古蜀出土的大量銘文;
c.《華陽國志》、《蜀王本紀》、《史記》等傳世文獻。
A.推演成都平原文明史
(1)虞時代的部落聯(lián)盟。
依據:三星堆、金沙出土的金箔的圖案表達的意思;
成都平原是虞其中一個聯(lián)盟部落,以鯉魚為標志。
(2)商部落。
依據:三星堆、金沙出土的金箔的記載、內含的“上古語”、以及傳世文獻。
《史記·殷本紀》“殷契,母曰簡狄,有娀氏之女,為帝嚳次妃。三人行浴,見玄鳥墮其卵,簡狄取吞之,因孕生契。契長而佐禹治水有功?!庥谏蹋n姓子氏。契興於唐、虞、大禹之際。
(3)后夏所在地。
依據:對良渚、三星堆、金沙、石峁等遺址出土的文物的綜合分析,加傳世文獻記載。
(4)商王朝所在地。
依據:據三星堆、金沙、二里頭遺址的文物,尤其與二里頭共同出土了代表每個商王身份的銅牌,再加上三星堆、金沙內含的上古語。
(5)西周封地。
依據:三星堆、金沙出土的大量文物,加傳世文獻。
時間約為:公元前1046年。
商滅亡后,周武王分封紂王之子武庚“以殷治殷”。武王滅商后,聽取周公旦意見采取“以殷治殷”的政策。分封紂王之子武庚繼續(xù)治理原都城地,利用他統(tǒng)治殷民。同時武王派遣其兄弟管叔、蔡叔、霍叔在殷都附近建立邶、鄘、衛(wèi)三國以監(jiān)視武庚。史稱“三監(jiān)”。
武王病逝后,周公旦攝政,引起管叔、蔡叔及其群弟的疑忌,武庚見機拉攏發(fā)動叛亂。周公征討,誅武庚,殺管叔而放蔡叔,廢霍叔為庶民,平定了“三監(jiān)之亂”。
發(fā)生時間約:公元前1042年至公元前1039年。
(6)約公元前1038年,周王朝直管地。“三監(jiān)之亂”后,成都平原(包括三星堆)回到周王朝直管。
B.三星堆祭埋坑時間
依據:碳14測年最晚時間:公元前1131年~公元前1012年。
綜合結論:
比較A、B發(fā)生的時間、三星堆出土的文物、遺址狀況、內含的“上古語”、加上傳世文獻記載等元素,得出三星堆出土之物為史料記載的擺放在鹿臺的物品——展覽物、祭祀物,周滅商時,被火焚、打砸,然后被紂王之子武庚,收拾殘物再添加了一些祭祀物,然后挖坑進行填埋,并進行祭祀。
所以從坑中出土物的特征顯示出,有老物被毀滅又有新物加入,除后面新添的5、6號坑,先前的坑是按南斗六星布局。而6號坑是專門祭祀蘇姮己、5號坑是紂王,可能是蘇姮己娘家所為,或后來特殊節(jié)日重新祭祀。
古蜀國無論時間、所在地域都與三星堆無關,再看下面推演。
C.古蜀國——與成都平原無關
(1)最早建國時間
依據:a.《華陽國志》記載:“周失綱紀,蜀先稱王。有蜀侯蠶叢,其目縱,始稱王”。 蜀在寶雞稱王也應該是“周失綱紀”最早應該是周平王東遷之后,即公元前770年之后; b.寶雞出土的(古蜀國)遺址。
(2)疑難雜癥解疑:《華陽國志》 “開明王自夢廓移,乃徙治成都” 。
綜合分析,此處的“成都”,指漢中腹地。由以前的寶雞一帶,遷入了漢中平原腹地。
因為后面還有記載:《華陽國志》“周顯王(?—前321年)之世,蜀王有褒、漢之地” 。
依據:寶雞出土的(古蜀國)遺址分析。褒應該是寶雞,漢指漢中。
周顯王時古蜀都還在寶雞附近,比開明王起碼晚了200多年,所以早先的開明時期肯定沒有搬遷到今成都平原的“成都市”。
(3)古蜀國滅亡時間
《華陽國志》“周慎王(?-前315年)五年秋,秦大夫張儀、司馬錯、都尉墨等從石牛道伐蜀。蜀王自于葭萌拒之,敗績。王遯走,至武陽,為秦軍所害。其相、傅及太子退至逢鄉(xiāng),死于白鹿山,開明氏遂亡。凡王蜀十二世。”
注:寶雞的蜀國被秦所滅,其土地歸于了秦國,但此時成都平原還屬于周朝土地。
●專題研究重要問題:成都平原歷史上第一次緊密相關的“蜀”
——涉及古蜀、巴國、今四川、重慶極其重要的歷史年——公元前315年。
依據:《華陽國志》、《史記》、寶雞古蜀遺址。
公元前315年,秦國占領了秦嶺附近的古蜀、葭、巴。
葭:就在秦嶺附近,可能是今天的巴中靠近秦嶺一帶。
巴:《華陽國志》“其地東至魚復,西至僰道,北接漢中,南極黔、涪”。結合寶雞出土的古蜀遺址,巴國東邊為當今渭水流向湖北一帶,西就在巴中一帶,南邊在今貴州與涪陵一帶,整個區(qū)域是起源于秦嶺的大巴山開始的一些部分,然后終于重慶的尾。主要區(qū)域在大巴山及山周邊。
秦惠王把原蜀、葭、巴以及本屬于周朝的部分土地:包括今:成都平原、四川其他部分區(qū)域、重慶的部分區(qū)域,然后重新調整、劃分, 設置為“蜀侯”,封“子通國”為蜀侯,以陳壯為相,以張若為蜀國守。并重新設立巴郡。
注:從設置為“蜀侯”和“巴郡”,就能看出土地的性質?!昂睢币话闶菄倚再|, “郡”則是諸侯國——秦自己的領地。
由于少數民族人尚強,乃牽移秦民萬家充實蜀。
●這才是成都平原歷史上第一次與“蜀”緊密相關。
記錄最早存在“蜀”應該是《史記》:“昌意娶蜀山氏女,曰昌仆,生高陽,高陽有圣德焉。黃帝崩,葬橋山。其孫昌意之子高陽立,是為帝顓頊也?!?/p>
“蜀山氏”很大程度也是指寶雞的蜀國在先前還是部落時期,并非是成都平原。
續(xù)前:A.推演成都平原文明史
(7)東周
●公元前312年,撤分巴郡、蜀侯的部分區(qū)域,增設了漢中郡。
●公元前309年陳壯謀反,殺蜀侯“通國”。秦遣庶長甘茂、張儀、司馬錯復伐蜀,誅陳壯。公元前308年,封 “子惲”為蜀侯。
●公元前256年,東周滅亡后,秦孝文王以李冰為“蜀守”。建造了載入世界文明史冊的“都江堰治水”工程。
“溉灌三郡,開稻田。于是蜀沃野千里,號為‘陸海’。旱則引水浸潤,雨則杜塞水門,故記曰:水旱從人,不知饑饉,時無荒年,天下謂之‘天府’也”(《華陽國志》)。
(8)漢朝
●漢高祖(劉邦)六年(公元前201年),首次劃分設置了廣漢郡。
●孝文帝劉恒(公元前203年-前157年)末年,以廬江文翁(究竟是誰,有爭議)為蜀守,穿湔江口,溉灌郫繁田千七百頃。
翁乃立學,選吏子弟就學;遣雋士張叔等十八人東詣博士受七經,還以教授。學徒鱗萃,蜀學比于齊魯。巴、漢亦立文學。
●孝景帝(公元前 188年-前 141年)嘉之,令天下郡國皆立文學,因翁倡其教,蜀為之始也。
●漢元光四年(公元前131年),置蜀四部都尉。
●漢元鼎二年(公元前115年),建造成都外郭、十八門,于是郡縣多城效仿。
●漢元封二年(公元前109年),劃分牂柯設置益州郡。
(9)劉備建立蜀
公元221年,劉備在成都稱帝,國號漢,后世稱“西蜀”, 263年為魏國所滅。
因為著名小說《三國演義》,所以四川盆地因此“蜀”而揚名天下,傳頌于后世。由于在歷史上與重慶多次合、分,所以稱為“巴蜀”。
現在學術界和民間談論的“古蜀”也是指此“蜀”,而非“蠶蟲”建立的“蜀”!
將 “蠶蟲之蜀”混淆作為成都平原發(fā)生的事,也是最近幾十年,尤其三星堆遺址出現后,一些人牽強附會把一些面具的眼睛造型與《華陽國志》記載的縱目人聯(lián)想起來,從而更加往此古蜀上靠。
不然,為何此書成書1600年后,竟然沒有一本完整的校注本?直到20世紀80年代以后,這種局面才被打破。而四川盆地1000多年有多少史學、文人巨將,為何沒有引起他們的關注?這些人可能大約對此了解,不愿意去牽強附會或強行解讀。
幸好有寶雞的古蜀遺址出土,這才徹底解開了這一歷史謎團,以及能夠理清、理順涉及夏、商的歷史,不然,一直堅持認為:三星堆是蠶蟲之古蜀文明而非商王朝。因此阻塞,讓華夏歷史極難溯源。
九、相關史料疑難解疑
1.寶雞的古蜀和成都平原由于地鄰關系,也一直有聯(lián)系
●三星堆的商被周滅后,成都平原的商朝人,有一部分逃去了蜀國。再后來蜀被秦滅后,又有一部分蜀國人逃到了成都平原。雖然有秦嶺和大巴山之隔,但由于嘉陵江發(fā)源于寶雞,再流涇四川,最初陸路困難時,可以用船順江或步行順著河谷而下,所以兩地也有很多聯(lián)系,有關證據如下圖。
隨著多條山路及后來的公路、鐵路被人們開辟出來后,兩地成了連接我國南北十分重要的交通樞紐。
(1)陶器
寶雞蜀國墓地中最常見的一類陶器是尖底陶罐,很多墓中還出土了同樣形制的尖底銅罐,這是一種地域文化特征極強的缽形尖底罐。很少見于典型的周人遺址和墓地,比如周原地區(qū)甚至豐鎬、洛邑的周人墓葬中,基本見不到這種尖底罐,在四川盆地一些遺址中卻發(fā)現了很多類似的尖底陶罐。 茹家莊遺址灰坑內出士大量尖底陶罐的殘片,可以判斷尖底陶罐無疑是作為一種實用生活器皿廣泛流行于這一地區(qū)。
而四川廣漢月亮灣、三星堆、彭縣竹瓦街、成都十二橋、新繁水觀音遺址多次出土這種器類(見下圖)。
(2)女性獨特的發(fā)式
茹家莊2號墓中出土的“蠶蟲”青銅人像,她的發(fā)式十分特別,是將三叉形發(fā)飾固定在隆起的發(fā)髻上,并在腦后編成發(fā)辮,這是具有濃厚的古蜀文化色彩的特殊發(fā)式(見下圖)。這種三叉形的發(fā)飾,也見于成都百花潭中學戰(zhàn)國墓出土的嵌錯銅壺花紋,圖中有幾位采桑的女子,其中最右邊一位女性的頭上就有這種三叉形發(fā)飾。
2.前面標題三提到的若古蜀國在四川的種種矛盾,以及相關史料的疑難雜癥
(1)最大的2個漏洞:
a.古蜀的墓地群問題。
疑難解決:在寶雞;
b.如果三星堆與古蜀有關,與古蜀最早建立時間也是周中期相矛盾。
疑難解決:三星堆與古蜀毫無關系。
(2)武王伐紂,八國牧誓,蜀與焉。
疑難解決:周武王能夠聯(lián)絡八國,因為都是鄰國。
(3)成都平原的蜀王怎么會與陜西咸陽的秦惠王因打獵相逢于峽谷?
疑難解決:因為兩國本身是鄰國且都城很近。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