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下,正值水稻插秧的黃金時節。隨著氣溫逐漸升高,翁牛特旗東部的稻農們正搶抓農時,積極開展水稻插秧工作。機械化作業的廣泛應用,讓春耕生產跑出了“加速度”,一幅生機勃勃的春耕畫卷在田間地頭徐徐展開。
在翁牛特旗最大的水稻主產區——海拉蘇鎮,插秧的“沖鋒號”率先吹響。為了搶抓農時,起運秧苗、裝車運送等環節一氣呵成。機耕手們熟練地將育好的秧苗一盤盤放入插秧機中,伴隨著機器的轟鳴聲,一塊塊原本空蕩蕩的水田迅速換上了嶄新的“綠裝”。
走進水田,只見農民們腳踩進濕潤的泥土里,熟練地配合著插秧機的節奏。有的農民專注地整理著即將放入插秧機的秧苗,確保每一盤秧苗都擺放整齊,以便機器順利插秧;有的農民緊跟在插秧機后,仔細觀察秧苗的栽種情況,遇到個別漏插或歪斜的秧苗,便迅速彎腰補插或扶正,眼神中滿是對豐收的期待。他們的雙手在泥水中快速地舞動,雖沾滿了泥土,卻充滿了力量與希望。那一行行整齊插入泥土的秧苗,仿佛是他們精心書寫的綠色詩行,在水田中蔓延開去。
海拉蘇鎮水稻種植戶谷海祥說:“我今年種了800多畝稻田地,現在積溫也夠了,所以今天開始插秧,預計一個星期之內插完。”海拉蘇鎮的插秧機耕手也表示,插秧機安裝了北斗自駕儀后,不僅省時間,還省人工,大大提高了插秧效率。
翁牛特旗位于世界公認的“黃金水稻帶”,其得天獨厚的區位條件,孕育出了以晶瑩剔透、稻香馥郁聞名于世的“紅山稻”,被譽為“稻米中的極品”。今年,翁牛特旗采用工廠化育秧模式,育秧面積達3100畝左右,計劃種植水稻21萬畝,占赤峰市水稻總產量的80%。每年,有近10萬噸的稻谷從這片“龍鳳之鄉”走向城市的餐桌,為國家糧食安全作出了重要貢獻。
作為內蒙古第三大水稻生產旗縣,近年來,翁牛特旗農牧部門致力于將新品種、新技術與農牧業生產深度融合,先后承擔實施國家重大協同計劃——水稻綠色節水增效示范栽培技術推廣項目,助力全旗水稻產業走上“小而優,優而精”的發展之路。“翁牛特大米”不僅獲得了國家地理標志證明商標,還被納入全國名特優新農產品名錄,品牌影響力不斷提升。
從機械化插秧的高效作業,到農民們細致入微的田間操作,翁牛特旗在水稻種植領域不斷創新突破。如今,這片充滿希望的土地上,春耕的忙碌景象預示著未來的豐收。翁牛特旗正以實際行動,在保障國家糧食安全的道路上穩步前行,同時也為當地農業產業的可持續發展奠定了堅實基礎。相信在科技與勤勞的雙重助力下,翁牛特旗的水稻產業將迎來更加輝煌的明天,為鄉村振興注入強勁動力。
5月19日,翁牛特旗海拉蘇鎮農民正在進行水稻插秧作業。(通訊員:李富)
來源:我的赤峰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