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在前不久,路易威登、迪奧等奢侈品牌密集調價,DIANE法棍包單款漲幅達 600元,迪奧部分包袋漲價幅度甚至超過千元。這輪漲價看似延續了奢侈品行業“越漲越買”的傳統邏輯,實則折射出品牌方的深層焦慮。
從數據看,自2020年以來奢侈品價格平均上漲 50%,路易威登近三年調價超 10次,僅 2024 年就兩次漲價,熱門包袋漲幅高達 13%。但市場反饋卻與預期相悖。LVMH集團2025年第一季度財報顯示,時裝皮具部門營收下降5%,亞太市場下跌11%。
奢侈品牌頻繁漲價的動機,表面上是應對原材料成本上漲和匯率波動,實則是轉嫁銷售增長壓力。以路易威登為例,其CARRYALL小號手袋從2024年初的 1.96萬元漲至2.25萬元,一年時間漲幅達14.8%,遠超同期通脹水平。
有業內人士分析,奢侈品毛利率普遍超過 70%,成本上漲對終端價格的影響微乎其微。真正的推手是品牌方試圖通過漲價維持“稀缺性”標簽。愛馬仕、香奈兒等頭部品牌深諳此道,通過漲價策略,將鉑金包、CF 手袋等經典款打造成“硬通貨”。
但消費者正在用實際行動解構這套漲價邏輯。貝恩咨詢數據顯示,過去兩年全球奢侈品消費者人數減少5000萬,其中Z世代流失最為顯著。不過,奢侈品市場并非全面遇冷,特賣渠道反而逆勢增長。
特賣平臺唯品會的案例顯示,在Coach、Kate Spade、Burberry等品牌的最新活動中,多數商品疊加消費券后價格僅為專柜價的 30%,甚至一些熱門款最低可至 1-2折,很多商品上線不久便宣告售罄。
奢侈品特賣這陣風,正合了新中產既追求品質又要實惠的心理。在唯品會的特賣活動中,消費者畫像多為中產女性和寶媽群體,他們用實際行動證明,哪有不愛奢侈品的說法?不過是價格沒降到心坎里。
從行業趨勢看,奢侈品市場正在經歷“冰火兩重天”:一邊是大牌拼命漲價想保持高冷,結果很多消費者并不買賬;另一邊像Coach這些牌子通過特賣反而殺出重圍,成了大黑馬。
而對于消費者而言,理性消費時代的到來,意味著他們不再盲目追逐品牌光環,而是更關注產品本身的價值。大家現在買東西先掂量三件事:值不值?用不用?劃算不?以前咬咬牙為logo買單,現在貨比三家看性價比,從“為面子消費”進化到“為里子算賬”,消費決策背后是更清醒的自我認知。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