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7日,印巴空戰的結果讓世界震驚,巴基斯坦使用殲-10CE輕松擊落“陣風”戰機,導致外界對西方裝備實力感到質疑,法國達索航空更是股價暴跌。
然而,對于此次交鋒卻存在一個疑問,那就是為什么印度飛行員沒能發現霹靂-15導彈?以至于沒有任何反擊行為就被擊落。
從通話錄音到戰場迷霧
巴基斯坦公布的截獲通話錄音顯示,被擊落的“陣風”飛行員在導彈命中前,沒有進行任何的示警。錄音中,印度編隊隊長多次呼叫未獲回應,另一名飛行員僅報告“空中爆炸”,表明被擊落者既未采取規避動作,也未通過無線電示警。
根據飛行員訓練標準,發現導彈襲擊之后,應該在2-3秒內完成機動、干擾和通報,這種“沉默”顯然違背常規。
這種異常在現代空戰中極為罕見。以2019年印巴空戰為例,印度米格-21飛行員在被擊落前曾發出“導彈來襲”的告警。
而此次“陣風”作為配備Spectra綜合電子戰系統的四代半戰機,理論上應具備360度威脅感知能力。法國達索公司宣稱該系統,曾在北約演習中干擾 F-22 的鎖定,但其在實戰中的失效暴露了更深層問題。
殲-10CE的有源相控陣雷達,采用了低截獲概率(LPI)技術,不同于傳統雷達,在鎖定目標時會以高功率、短周期掃描,而LPI模式通過降低峰值功率、跳變頻率等手段,使雷達信號淹沒在背景電磁噪聲中。
這種技術最早由美國F-22探索,但殲-10CE可能是,首個在實戰中驗證其有效性的機型。根據殲-10CE的實戰表現顯示,中國可能已解決LPI的實用化難題,導致“陣風”的電子戰系統未能識別鎖定信號。
除了雷達技術之外,殲-10CE的武器系統霹靂-15,采用“主動雷達、被動雷達及雙向數據鏈”的復合制導體系。
在中段飛行時,導彈通過預警機數據鏈修正彈道,無需開啟自身雷達;末段啟動AESA導引頭時,距離目標已不足20公里,“陣風”戰機根本無法做出反應。
更關鍵的是,在末段攻擊時,若使用被動模式,導彈自身不發射雷達波,可規避“陣風”的紅外/紫外告警系統,實現 “靜默接敵”。
雙脈沖發動機,使霹靂-15導彈射程超過 200 公里,且末段速度可達4馬赫。相比之下,印度“陣風”搭載的“流星”導彈,150公里的射程和2馬赫的末速,在本次對抗中明顯處于劣勢。
當霹靂-15以拋物線彈道俯沖攻擊時,“陣風”的雷達告警系統,需同時應對來自高空的雷達信號,和高速逼近的物理威脅,形成“雙重盲區”。
體系作戰的降維打擊
根據多方軍事專家分析,此次巴基斯坦采用“A控B射C導”的體系化戰術。按照當時的環境,紅旗9B防空系統被部署在實控線附近,在發現敵機后第一時間進行鎖定。
然而,防空系統鎖定之后,并沒有發射防空導彈,反而通過數據鏈,將敵機數據傳遞到后方,殲-10CE完全可以不開火控雷達,按照數據直接發射霹靂-15空空導彈。
ZDK-03預警機,會在導彈發射之后,通過數據鏈接管制導。這種戰術使印度雷達,無法鎖定具體發射平臺,不僅受到防空雷達的干擾,分散飛行員的注意,而且預警機的雷達信號又被印軍視為常規探測波,未觸發告警。導致“陣風”失去戰場感知能力,陷入“單向透明”的被動局面。
除了體系化打擊之外,電子戰系統也充分發揮了作用,殲-10CE掛載的KG600自衛干擾吊艙,可自動追蹤敵方雷達頻率,并實施定向壓制。
在本次空戰中,該吊艙可能針對“陣風”的RBE-2AA雷達和Spectra系統,實施了“跟蹤-瞄準式干擾”,這種干擾不僅壓制了告警系統,還使“陣風”的火控雷達,無法穩定跟蹤目標。
同時,印軍缺乏霹靂-15的雷達特征數據,無法將其與對地攻擊武器區分,直到導彈進入末段才發現威脅,但已經無法做出回應。
大意輕敵的代價
印度此次行動以“報復恐怖襲擊”為名義,出動72架次戰機主要攜帶對地攻擊武器,并且在沒有完善的準備下,對巴基斯坦發動襲擊。
這種“示威式空襲”暴露了印軍,將戰爭視為“政治表演”,而非體系對抗。相比之下,巴基斯坦提前部署預警機,并構建“探測-打擊-評估”閉環,展現了更強的實戰化準備。
印度空軍裝備的俄制A-50、以色列“費爾康”和巴西 ERJ-145 預警機,因數據鏈不兼容無法共享實時空情。
這種“體系割裂”導致印軍戰機在遭到突襲時,既無法獲得預警機引導,也無法與地面防空系統聯動。反觀巴基斯坦,其ZDK-03預警機與殲-10CE、梟龍Block III實現無縫數據交聯,形成“一張網、一桿槍”的作戰體系。
霹靂-15擊落“陣風”的事件,本質上是兩種空戰邏輯的碰撞:印度仍依賴單機性能和傳統戰術;巴基斯坦則通過體系整合,將戰機、導彈、預警機和電子戰系統融為一體。
這種差距在實戰中,被放大為“單向透明”的屠殺——當“陣風”飛行員還在等待雷達告警時,霹靂-15已完成從發射到命中的全流程。
正如1982年貝卡谷地空戰,以色列以電子壓制+無人機誘餌,摧毀敘利亞防空系統,大量昂貴的防空武器,在體系作戰下成為了炮灰。
對印度而言,這次的空中交鋒,是一次代價昂貴的教訓,先進裝備如果沒有相應的體系支撐,不過是昂貴的 “飛行棺材”。
而對全球軍事界來說,這場空戰揭示了一個殘酷現實,任何單點突破,都可能被體系優勢碾壓。未來空戰的勝者,必將是那些能將技術創新、戰術革新與戰略清新完美結合的一方。
信息來源于:
中時新聞網 2025年5月20日 關于“頭條揭密》知名軍事網站推演印巴空戰:印方大意遭巴方冒險偷襲”的報道
光明網 2025年5月19日 關于“未聞弓響雁已落——印巴沖突中的超視距空戰究竟是怎么一回事?”的報道
中網資訊 2025年5月10日 關于“印“陣風”飛行員通話錄音:僚機爆炸,暴露印度空軍在實戰中的心理狀態”的報道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