齊魯晚報·齊魯壹點 秦國玲
山東科技職業學院正主動對接山東先進制造業強省建設,聚焦服務濰坊制造業“9+3+N”重點產業鏈,突出打造智能制造特色。
近三年來,山東科技職業學院開設專業與山東省“十強產業”、新興產業、濰坊市規劃產業的匹配度高達98.25%,為當地企業輸送2000多名技能型人才,為區域經濟發展提供了堅實的人才支撐。
在山東科技職業學院與歌爾集團共建的匠造班里,企業導師剛剛講完一節線切割加工基礎知識課,學生們便分組開始實操課。
正在上課的機電一體化專業大二學生王銅瑞介紹:“這種理實一體化的教學方式,能使我們更好地掌握理論知識和實踐技能。”王銅瑞即將進入實習階段,通過在匠造班里一年的學習,他自信憑借現在所掌握的知識和技能,能夠提前適應崗位需求。
過去,學生在學校對理論知識說起來頭頭是道,上崗卻不懂實際操作;企業卻在車間里發愁:花大力氣培養的“好苗子”卻怎么也留不住,企業投入的培訓成本難以回收。
而今,歌爾匠造班的建設,解開了這個兩頭難的心結,雙方圍繞企業崗位所需專業技能,聯合開發課程,并邀請企業工程師親自授課,這種模式讓學生真正實現了理論聯系實際,在實操中精準掌握崗位所需的專業技能,企業畢業生留存率也大幅提升。
歌爾股份有限公司人力資源本部工學院校企合作部部長高萍表示:“匠造人才培養模式以來,培養出的學生就業意愿強、技術技能熟練,更加積極自信,上崗后得到了我們人事部門的高度認可,真正讓學生實現了‘畢業即就業,上崗即勝任’。”
山東科技職業學院智能制造系主任黃永華也深有感觸:“實行這種人才培養模式之后,老師授課過程當中,將更多的技能訓練加入到教學過程中,學生學習也不僅限于課堂里,學生可以通過參與真實生產項目,綜合能力得到全面提升。”
除了歌爾匠造班,山東科技職業學院在人才培養方面還有很多創新之舉。學校與濰柴集團、豪邁集團共同實施現場工程師培養,將課堂直接搬進企業車間。接下來,山東科技職業學院將持續深化產教融合,打造校企育人共同體,實現企業入校園、產品入實訓、工程師入課堂,教師進車間、學生進工段、教學進現場,讓學生在干中學、在學中干。進一步促進教育鏈、人才鏈與產業鏈、創新鏈有機銜接,為服務先進制造業發展培養更多高技能人才。
從機床轟鳴的實訓車間到智能制造的產業前沿,山東科技職業學院的育人改革始終與區域經濟脈搏同頻共振。當企業工程師的教案與學校的課程標準深度融合,當價值數百萬的精密設備成為日常教具,這場“把車間變課堂、讓工件當教材”的教育革命,正重塑著職業教育的價值維度。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