朋友發來謀文化公園照片,畫面是孔老夫子塑像面對一株栽種不久的樹,正衣肅立,打躬作揖,恭敬膜拜之情躍然屏幕。孔子是萬世師表、至圣先師,人皆頂禮膜拜。那么,孔子又拜誰呢?
如若此雕塑境況屬實,孔子拜謁的的確是一棵樹。
說到樹木,流行最廣的話是:千年樹木百年樹人。其實是十年樹木百年樹人。語出先秦《管子·權修》:“一年之計,莫如樹谷;十年之計,莫如樹木;終身之計,莫如樹人。”翻譯成白話:若要做一年的規劃,最好的辦法是種植谷物;若要做十年的規劃,最好的辦法是栽培林木;若要做終身的規劃,最好的辦法是培育人才。
管仲是先秦著名的政治家、軍事家、經濟學家。他的許多思想在今天看來仍值得學習。這段話從社會治理層面看,是在強調教育需立足長遠規劃,從個人成長層面體味,注意人才培育不可急功近利,需經歷知識積累(樹木)、品格塑造(修枝)、實踐檢驗(成材)的完整周期。在上面一段話之后,《管子》接著說:“一樹一獲者,谷也;一樹十獲者,木也;一樹百獲者,人也。我茍種之,如神用之,舉事如神,唯王之門。”譯成白話:種一次能收獲一季的是谷物,種一次能收獲十季的是樹木,種一次能收獲百代的是人才。如果我們能這樣播種培養,其效果將如同神明相助,成就大事就會如有神助,這正是成就王業的根本之道。由此可見,管仲闡明的道理是:要提高一個民族的總體素質,就要注重培養人才。一個國家只有培養出高素質的人才,才能實現國家的可持續發展,才能保證國家的未來長治久安。”
從樹木樹人、為國育才的先賢之喻看,管仲去世百年之后出生的孔夫子拜樹也算是有其依據。
在華夏文明開創的初始階段,有燧人氏、有巢氏和伏羲氏三皇的傳說。燧人氏鉆木取火,火取之于木,燃燒用木,火之使用,促進了人體生理進化,進而促進了文明誕生和發展。樹木與人類進化息息相關。所謂有巢氏、大巢氏,中國上古時期部落首領,建立古巢國,開創了巢居文明。“構木為巢室,襲葉為衣裳”等,有巢氏是人類原始巢居的發明者,巢居文明的開拓者。構筑巢居之所,肯定離不開樹木。從有巢氏構木為巢起,樹木文化一直貫穿華夏文化之中。
古猿從茫茫森林中走出,是樹木庇護著他們,衣食亦取之于林木,后來伐木為屋,制木為器,鉆木取火,糅木為輪、剡木為舟,走向文明。人對于樹木的感恩和敬畏根植于民族精神的泥土之中。由于人對樹木充滿了感恩之情,古代祭祀土地神的社祭之處,一定要植樹,叫做社樹。河南長葛,古代曾稱長社。有一片古柏林,是古代社稷壇柏。古社柏即長葛古代祭祀土地和谷神的場所。長葛社柏相傳為周柏,現有23株,距今約2300年以上,被考古學家稱為我國古代“社的活化石”,是珍貴的重點保護文物。這些古柏,蒼勁挺拔,姿態奇異,被服予龍、鳳、獅、虎、鳥、龜、蛙、佛等名稱。古社柏是社會和諧、家國安穩的象征。
各地許多紀念祖先、先賢得的祠廟大多有古樹,其中一些被譽為某某手植樹,加以神話,如黃帝手植柏、倉頡手植柏、孔子手植檜等等。登封嵩陽書院的古柏樹,相傳被漢武帝封為將軍柏。樹木被神化,具有了社會生活內容,成為人的精神寄托。孔子代表的儒家思想培植了歷代無數棟梁之材。育人就是植樹,栽植大木,作擎天之柱,古來是教育家的自勵自勉。毛澤東老師楊昌濟有詩句曰:自避桃源稱太古,欲栽大木柱長天。棟梁大材,是要支撐蒼天,救民水火,易天改命,改天換地的。尊長名師之家國情懷、教育思想之格局是樹人樹木的最好詮釋。
在今天的環境保護社會任務中,山水林田湖草沙,林木保護為重中之重。保護山水,林木生態保護是前提,林下植被保護的前提是林的存在,樹木植被是生態平衡的樞紐。我國歷史上國家對山林川澤的管理、保護起源很早。《逸周書》記載,公元前11世紀,西周王朝頒布了《伐崇令》,其中有一條是“毋伐樹木”,這是中國古代較早的保護森林的法令。
山西黃帝陵黃陵古柏一千八百畝。千余年來,被保護的不錯,根深葉繁茂,蔥綠滿橋山。據記載,早在漢代,橋山就開始人工植柏。唐天寶年間官府在橋山栽植柏樹。北宋嘉佑六年,宋仁宗下令,差人組織力量,在橋山補植柏樹千余棵,并下令從鄉間抽調三戶百姓專門巡守看護,并刻碑勒石。今天看來,這大概不僅僅是我國最早的專職護林員,也應該是樹和人之間的,通過敬奉祖先聯系的文化使者。元朝泰定二年,朝廷又頒發了保護黃帝陵的法令,成為我國國家辦法的最早一項護林法令。這些事例不是單純的保護樹木,環境保護也在其次,關鍵是保護傳承樹木承載的人文內涵。保護樹木就是保護文化,培植林木就是傳承和發展文明。
在古人的原始崇拜中,“樹崇拜”比比皆是。認為樹木是“精靈住所”,有神仙居住,大樹顯靈,有求必應。許多村莊路口都有老樹遮陽,是村上眾人心中的圣物、神祇,年來節到,有人擺供上香,以饗樹木神靈。在道教中,樹崇拜與道教長生成仙思想結合,形成了道教獨特的樹崇拜觀。老樹是人和神溝通的通道,神樹就是聯系天地的“天梯”之一。
上古神話有三大圣木神樹,即扶桑、若木和建木。
扶桑,《山海經·海外東經》記載,扶桑樹高聳入云,由兩棵相互扶持的大桑樹組成,位于東方的湯谷之上。這里是太陽神羲和與兒子金烏(三足烏鴉,太陽之靈)駕車升起的地方,扶桑樹為太陽棲息的神樹;是神界、人間和冥界的連通大門。
若木,在《山海經》中,若木生長在南海之外、黑水與青水之間,是這片神秘地域的標志性植物。若木承載著古代人們對于自然、宇宙以及神秘力量的想象和敬畏。若木代表著太陽西下的歸宿,是日落之處的神樹;為連接天地、人神的橋梁,具有溝通神秘力量的功能。
通天建木,作為中國古代神話傳說中的神樹,具有溝通天地人神的神奇功能。在《山海經》等古籍中,建木被描繪為天地之間的橋梁,人們通過它可以上天入地,與神靈交流。黃帝等眾帝都是通過建木這一神圣的梯子上下往來于人間天庭。伏羲死后也用身體化為峴山諸峰守護建木所在地。
還有桃都,也是傳說中的神樹,桃都山上的大桃樹。東漢《括地圖》:“桃都山有大桃樹,盤屈三千里,上有金雞,日照入,此雞則鳴,于是晨雞悉鳴。”下有二神,一名郁,一名壘,并執葦索以伺不祥之鬼,得而煞之。神荼、郁壘本是為驅鬼所用,功能是門神。王安石《元日》一詩:“爆竹聲中一歲除,春風送暖入屠蘇。千門萬戶曈曈日,總把新桃換舊符。”
由于樹象征著生命,因甚至有人長期居住在樹上,認為這也可獲得長壽。《云笈七簽》里記有“國外有長洲,一名青丘,在南海辰已。地方五千里,去四方之岸二十萬里,則生天樹,長三千丈,大者二千圍。甚多靈藥,甘液玉英,無所不有。其上有民,人皆壽三百六十歲”。這種居住在樹上可獲長生的觀念在東漢時大為流行,有道之人可久居樹上。
1991年7月考古工作者在河南偃師縣南蔡莊鄉發掘出一東漢建寧二年(169年)的石碑,上鐫512字。這就是所謂漢《肥致碑》。其中記載:“河南梁東安樂肥君之碑。漢故掖庭待詔。君諱致,字萇華,梁縣人也。其少體自然之姿,長有殊俗之操,常隱居養志。君常舍止棗樹上,三年不下,與道逍遙。行成名立,聲布海內。群士欽仰,來集如云。”肥致三年居住于樹上,因此被世人所崇拜,認為是有道之人。
樹之所以能帶給世人長生是因其自身有著靈魂和生命,如同人類一樣,而且樹自身有著很長的生命,所以成為了長生的代表。樹在道教中不僅象征著生命,而且有些自身中就有神靈,《抱樸子內篇登涉》說:“山中有大樹,有能語者,非樹能語也,其精名曰云陽,呼之則吉”。人在山中遇到這種樹精只要能正確叫出它的名字就無事了。也有老樹良善,成人之美者,如董永七仙女的媒人老槐樹等。
這里還想說說焦桐。縣委書記的好榜樣焦裕祿在蘭考工作期間,帶頭植樹造林,廣栽桐樹。焦裕祿同志生前倡導栽種的泡桐樹如今已成為蘭考縣經濟發展的支柱產業之一。他于1963年春親手栽種泡桐樹,并與其中一棵留影紀念。蘭考人民為緬懷焦裕祿同志,稱這棵泡桐為"焦桐"。焦桐生長茂盛,每到春天數不清的桐花綻放,人站在樹下頓感心曠神怡。該樹1978年被縣政府公布為縣級文物保護單位,周圍園區歷經幾次修葺,環境風貌煥然一新。此處是來蘭考參觀者的必游之地"焦桐"已成為焦裕祿精神的象征。
孔子問禮東周城,尊稱老冉人中龍。夫子周游訪郯國,仰慕郯子好政聲。師襄萇弘孔子師,崇拜周禮夢周公。孔圣拜師也拜樹。
今人蘭考仰焦桐。
記錄者:鄭長順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