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三十余載耕耘,只為“一粒好稻種”(主題)
——永州市零陵區農民制種達人謝許平的故事(副題)
湖南日報全媒體記者 郭利 通訊員 胡純亮
5月15日清晨6時,57歲的謝許平已在永州市零陵區石山腳街道的田埂間穿梭,手把手指導農戶搶插母本、科學施肥管水。
這位皮膚黝黑的莊稼漢,1992年踏入制種行業,用33年勤耕細耘,將“零陵制種”的金字招牌刻進中國農業版圖。
至今,他和技術團隊共選育出優質水稻品種24個,累計帶動1000余戶當地農戶發展制種產業創收致富。今年,他發展水稻制種8000多畝,總產量預計超150萬公斤。
早稻優質化的先行者
“堊白粒率低,透明度高;關鍵是好吃,跟晚稻米口感無多大差別……”平日里寡言少語的謝許平,和記者聊起他牽頭培育的墾優1683雜交優質早稻種子,滔滔不絕。
“種業是農業芯片,必須攥在自己手里。”2015年,謝許平啟動“破冰行動”,向困擾業界數十年的“早稻無好米”難題發起挑戰。團隊從5000多個品種中“大海撈針”,歷經無數個晝夜的雜交實驗,到2019年,墾優1683雜交優質早稻種子終于亮相。
這款堊白粒率僅3%、透明度達國標二級的早稻品種,終結了早稻米質差的歷史。當年早稻豐收,以既好吃、又好賣贏得一片贊聲,糧價較普通早稻高15%。此后,墾優1683種子每年銷量都破40萬公斤。
稻田里執著追夢,如今,謝許平和技術團隊共選育墾優1683、惠湘優玉晶等24個優質水稻品種。他的制種產業也越做越大。2019年,他和幾名合作伙伴共同成立湖南佳和墾惠種業有限公司,采取“公司+基地+農戶”模式,帶動的制種農戶覆蓋零陵區16個鄉鎮(街道),將“零陵制”雜交水稻種子銷到廣西、江西、湖北、廣東和湖南等省(區)120多個縣(市、區)。
制種機械化的破局者
走進謝許平的制種示范基地,只見水稻機插施肥一體機正劃出一行行筆直的綠線,兩行綠線中間,還同步精準施下肥料。謝許平兩年前引進的這臺“鐵牛”,將制種效率提升20倍。
“傳統制種60%成本在人工,必須向機械化要效益。”2015年,謝許平帶領團隊努力攻關制種機械化適配技術。可要實現技術突破,談何容易?“比如,人工插秧比機插秧苗長得快而壯,采用機插就得把控好其生育期,將浸種時間提前三至四天,同時增加大田種植密度……”他如數家珍。
“摸著石頭過河”,攻克一個又一個難題,十年磨劍終成鋒。目前謝許平已將制種機械化率提高到85%以上,僅剩父本插秧等環節需人工。“繼續努力,攻克難題,一定要實現制種全流程機械化。”他信心滿滿地說。
對于制種技術的傳承和發展,謝許平也深有感觸:“制種關鍵要及時準確地感知環境變化,科學合理地進行操作,變‘靠天吃飯’為‘知天而作’,實現穩產保收。”
而有些經驗,是用慘重的代價換來的。2023年7至10月,零陵持續高溫,謝許平的1000余畝制種基地出現種子高溫逼熟異常現象,報廢量達15萬公斤,直接經濟損失300余萬元。“在和高溫爭斗的過程中,摸索出適量追肥、施物理藥劑等行之有效的方法,以后再碰到類似天氣,就能從容應對了!”他笑笑說,“干農業沒有秘訣,跌倒了,爬起來接著干!”
來源:湖南日報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