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辰紋
來源 |洞見新研社
成立于2012年的優必選,從伺服驅動器起步,逐步切入小型機器人領域,在開拓了教育、物流、康養等場景之后,最近幾年將目標逐漸聚焦到工業級和通用型的擴展。
成立于2015年的傅利葉,以康復機器人作為起點,研發了覆蓋全身、全周期的30多款康復機器人產品,從2019年開始,傅利葉啟動了通用機器人生態網絡的建設,不久前又將“以人為本”的具身智能作為未來長期戰略的主線。
從單一任務簡單場景,到多任務通用型場景,從這兩個成立時間較長的機器人企業業務聚焦方向的變化,我們實際上能夠窺視出具身智能行業背后的潮涌方向。
01 傅利葉的下個十年規劃
10年前的機器人行業遠不如現在這么火熱,傅利葉創始人顧捷剛開始創業時,只能通過工業測試、系統集成一些自動化產品來養活公司、養活機器人的研發。
直至創業公司被收購后,顧捷研究醫療行業康復市場時,發現業內懂康復的人少,懂機器人的也少,容易做出差異化,這才在2015年創建傅利葉智能,主攻醫療康復機器人的研發。
事實上,傅利葉的前10年在康復市場扎的還挺深。
2016年,首款上肢康復機器人Fourier M2面世,可精確模擬實際生活中的不同力學應用場景,通過具有目標導向性的游戲,刺激大腦和上肢神經功能康復。
2017年3月,再次推出了國內首款具備觸覺功能的下肢外骨骼康復機器人Fourier X1,該機器人是國內首款有“觸覺”的外骨骼機器人,也是康復機器人中最接近人形機器人的形態。
官方公布的數據顯示,傅利葉已在全球進駐3000多家終端醫院,擁有近300個遍布全國各地級市、社區、鄉鎮衛生院的科室案例,覆蓋患者人數超百萬。
取得不錯的落地成績固然可喜,可是在實際應用中,傅利葉最先發布那兩款外骨骼機器人還是存在一些缺陷,行動不便的患者穿上外骨骼機器人后,仍需要借助拐杖才能實現穩定平衡,于是傅利葉一邊優化著康復機器人,一邊又在2019年開始組建團隊,研發人形機器人。
4年后的2023年,傅利葉發布了首款通用人形機器人GR-1,也是第一臺實現量產交付的雙足人形機器人,正式官宣轉向。
2024年9月,基于GR-1在過去一年實際落地中搜集的應用數據與客戶反饋,傅利葉發布第二款通用人形機器人GR-2。
今年上半年,傅利葉又陸續推出了開源數據集,以及首個開源機器人產品Fourier N1,加速人形機器人落地。
今年的十周年慶典上,傅利葉宣布了下個十年的規劃,做以人為本的具身智能。
具體含義包含三個方面:
有“溫度”的交互:多模態、個性化,可共情的Agent能力;交互友好的軟件+硬件設計。
更“生動”的理解,更“主動”的執行:視覺、聽覺、觸覺等多模態感知能力;全身運動控制能力和端到端任務規劃能力。
專業可靠,長期相伴:硬件生產制造、醫療級質量合規驗證。
雖然顧捷表示將繼續扎根康養場景,但從傅利葉不斷試探人形機器人在科研教育、工業制造、迎賓接待、游覽講解、安防巡檢等多個場景的落地來看,其野心遠遠不止于此。
02 康復賽道的瓶頸
傅利葉在康復賽道做得還挺不錯,轉型人形機器人后,顧捷也一度迷茫、動搖,回憶這段經歷時,他給出了兩個評價,一個是特別煎熬,另一個是非常燒錢。
評估一家初創公司的發展潛力,業務是否聚焦是一個非常重要的維度,傅利葉在康復賽道做的好好,而人形機器人又那么難,為什么還是要堅定不移的轉型呢?
從明面上看,是市場大環境的帶動,傅利葉2019開始進軍人形機器人賽道,以現在的眼光來看確實有些超前,可是在經過了顧捷所評價的那段“煎熬”階段之后,從2022年開始,人形機器人賽道進入到一個活躍期。
根據前瞻產業研究院的統計數據,2017-2022年,人形機器人行業投融資金在2022年達高峰,達到7.5億元;單筆最高融資金額也出現在2022年,達到1.88億元。
從2022年之后,人形機器人賽道的熱度一年高過一年,傅利葉更是在2024年到2025年差不多一年時間內完成了3輪E系列融資,合計近8億元。
資本的涌入,讓一些真正有實力的初創公司有了更多的底氣,與此同時,越來越多的應用場景向人形機器人開放,出現了可以形成差異化競爭的環境,這也給了這些創業公司們更多的信心。
傅利葉轉型人形機器人背面的暗線,則是人形機器人業務的開發很“煎熬”,康復機器人的堅持也很難,特別是醫療康復賽道的特殊性,很容易讓一個新生事物的發展進入到瓶頸。
首先,嚴苛的產品認證環節就會熬倒一批公司。
在工業場景中,機器人只要解決了問題就能落地,而在康復場景中,產品具備解決問題的能力之后,還需要通過一段時間的驗證,獲得專業的醫療器械生產許可之后才能上市銷售。
顧捷在接受媒體采訪時曾透露,從一個正常的原型機開始,基本上需要一年到兩年左右的時間才能真正驗證它是相對可靠有效,并且具備一定的量產功能。
接下來就是拿注冊證的問題,這段大概也需要一到兩年時間,“理想的情況下,在已有相關監管系統的基礎上,平均來說,一個醫療級的(人形機器人)產品,從有想法到落地成為現實產品,大概需要三到四年的時間?!?/p>
這也是說,初入康復賽道,至少要做好3年沒有營收的準備,在這樣的行業背景下,初創公司的增長飛輪很難啟動。
其次,醫療領域的研發和創新要以醫學研究的進展為基礎,但在康復醫療領域,更多遵循著循證、指南的傳統經驗來進行產品設計,因而康復機器人的產品形態大多停留在外骨骼、上下肢訓練、平衡訓練的支持,缺少革命性的創新和能夠規?;涞氐臍⑹旨壍漠a品。
也正因為創新受到限制,市場陷入同質競爭的泥塘,競爭方式逐漸演變成價格戰、地推會議戰、亦或是針對醫院、康養機構關鍵人物的個人公關。
研發很難,想創新但又無力;每天很忙,但年終一算并沒賺錢,這或許是大多數康復賽道創業公司的普遍狀態。
03 具身智能的暗礁與曙光
傅利葉的十年轉型之路,既是一家企業突破行業桎梏的成長史,也是具身智能從概念走向現實的縮影。
當這家以醫療康復機器人起家的企業將戰略錨點轉向“以人為本的具身智能”時,其背后折射出的不僅是企業個體的進化邏輯,更是整個機器人產業從功能型工具向智能體躍遷的必然趨勢。
對于傅利葉而言,下一個十年的征程將面臨三重關鍵考驗:技術突破的深度、醫療場景的堅守與通用場景的開拓。
從GR系列人形機器人的迭代路徑可以看出,傅利葉正試圖通過“硬件開源+數據共享”構建生態護城河。Fourier N1的開源設計不僅降低了行業準入門檻,更可能吸引全球開發者共同完善具身智能的感知-決策-執行閉環。這種“生態式創新”策略若能持續,或將推動人形機器人擺脫實驗室原型階段,加速進入工業量產與家庭服務場景。
在醫療康養領域,傅利葉的持續深耕仍具戰略價值。隨著全球老齡化加劇,康復機器人市場規模預計將在2030年突破300億美元(Grand View Research數據)。但企業需要突破現有外骨骼形態,開發集成生理監測、情感交互、環境適應的智能康復系統。其規劃的“醫療級質量合規驗證”體系若能建立,將形成難以復制的行業標準。
而在工業場景,如何將人形機器人的靈巧操作能力與現有產線兼容,或是打開制造業市場的關鍵鑰匙。
盡管前景光明,具身智能的規?;涞厝悦媾R現實挑戰。硬件成本居高不下(當前人形機器人單價多在10萬美元以上)、能源效率低下(雙足行走能耗是輪式機器人數倍)、安全認證體系缺失等問題,都可能延緩商業化進程。
傅利葉在康復賽道遭遇的“三年研發周期”困境,在人形機器人領域或將更為嚴峻——當技術需要同時滿足工業可靠性、醫療安全性與消費級易用性時,產品迭代的復雜度將呈指數級上升。
但歷史經驗表明,顛覆性技術的爆發往往始于邊緣突破。正如智能手機顛覆功能機并非依靠通話質量,具身智能的真正價值或許不在于完美復刻人類形態,而在于創造新的交互范式與服務模式。當傅利葉們將康復機器人的力控技術遷移至工業抓取,將醫療場景積累的生理數據用于情感算法訓練,跨界融合帶來的創新勢能或將遠超單一領域的線性進步。
站在2025年的時間節點回望,傅利葉的轉型恰似具身智能行業的縮影:既有破繭成蝶的陣痛,也有星辰大海的憧憬。當技術奇點逐漸逼近,那些在康復外骨骼中積累的關節驅動技術、在醫療認證中磨礪的質量體系、在多場景落地中沉淀的數據資產,都將成為穿越周期的關鍵籌碼。
或許不久的將來,我們會看到這樣的場景:一臺GR系列機器人清晨協助患者進行康復訓練,午后走進工廠檢修設備,夜晚化身家庭管家準備晚餐——這不僅是傅利葉的野望,更是具身智能改寫人類生活方式的序章。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