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玫瑰]近期我們國家的樓市持續(xù)動蕩,持續(xù)低迷,政府也進行了多次市場干預,但是還是有許多人開始擔心中國的房價會走上日本樓市的道路,許多專家紛紛拿中美日三個國家的房價走勢進行對比分析。
美國和日本的房價歷史軌跡和我們中國不同,他們的房價軌跡都是根據(jù)他們國家的政治經(jīng)濟等多重因素而發(fā)展的,我們國家的房價當然也要跟據(jù)我國的國情出發(fā),有觀點認為中國的房價會像美國那樣觸底反彈,也有人擔心會像日本的房價一直下跌。
所以中國老百姓的擔心合理嗎?我國的樓市和日本樓市有對比的必要嗎?
國情不同政策不同
這房子賣還是等,買還是觀望,耳朵邊全是專家吵架,美國經(jīng)驗,日本陷阱,都是想從別人故事里找答案,可我們這劇本跟他們真不一樣。
有一個最底層的東西就是土地,日本的地皮是私人的,張三的地賣給李四,政府頂多眼神瞅兩眼,具體的價錢、條件,全是人家自己商量,銀行給多少貸,開發(fā)商想賺多少,買家愿意出多少,幾方互相拉扯談判,最終價格擺在那。
可在我們國家城里的地是國家的,給你一塊地,說好能用七十年,但是現(xiàn)在不少老小區(qū)的房子,七十年大限都奔著一半兒去了,甚至快到期了,這房子除了個鋼筋水泥殼子,大頭兒價值是綁定在那塊地上的使用權。
到期了怎么辦呢,官方說了能續(xù),但能續(xù)續(xù)個幾年,收多少錢,這筆賬沒算明白,心里總沒底。就像你租了個鋪面,租約快到了,房東笑瞇瞇說能續(xù),可新租金多少一個字兒沒提,你這生意能踏實做嗎?
再者說了我們國家從上到下,對房地產(chǎn)這事那是真上心,各種文件、通知,一年幾百份不帶重樣,今天這個口子松點兒,明天那個閘門緊點兒,利率調調,首付比例改改,購房資格限限,好多明確的規(guī)定指標。
在這種環(huán)境下,硬說中國房地產(chǎn)完全靠市場說了算,那是睜眼說瞎話,它就是個擰巴的存在,一半是市場供需,一半是政策指揮,所以和日本那種相對純粹的市場下跌模式來比我們,邏輯上就有個大坑,蘋果跟橘子,看著像但味兒不一樣。
看病需要對癥下藥
以前房地產(chǎn)哪兒出了點問題多半是局部的,“頭疼醫(yī)頭腳疼醫(yī)腳”就行,比如庫存積壓了,放點貸款就賣出去了,或者錢袋子緊了給點政策就緩過來了。
但現(xiàn)在可不是簡單感冒了,可能身體里某些更深層次的地方出了問題,牽連到了房地產(chǎn),房子不好賣,表面是買家少了,房子多了,往深了想,是不是跟整體經(jīng)濟形勢、大伙兒對未來的信心都有關系?
工作穩(wěn)不穩(wěn)定,收入有沒有增長空間,孩子讀書、老人看病這些繞不開的大開銷,哪個不讓人緊繃神經(jīng),這些都不是光靠刺激房地產(chǎn)就能解決的。
所以指望靠房地產(chǎn)本身那點兒政策,就能把整個經(jīng)濟的淤堵都疏通了,估計難度有點大,簡單套用日本當年只在樓市上打轉的藥方,可能會漏掉我們這些特有的“并發(fā)癥”。
縱觀美日兩國的房價歷史軌跡,呈現(xiàn)出截然不同的態(tài)勢,美國房價在金融危機后僅用六年時間就跌至谷底,隨后強勢反彈,12年內就突破歷史高點,日本則走了一條漫長的下行路,房價持續(xù)下跌近20年才企穩(wěn),此后緩慢回升,又過了20年,僅新建公寓價格勉強追平往日高點,對照中國2021年房價的峰值,按美國模式推算還需跌兩年,按日本模式則要經(jīng)歷15年左右的調整期。
我們看看對待房價下跌的態(tài)度,美國當年金融危機,“咣”一下跌到底,政府基本撒手讓市場自己“出清”,快疼快好,之后反彈得也麻利,日本當年是卯著勁兒不想讓房價跌,各種政策往上頂,結果呢,反而把下跌調整的時間拉得賊長,耗了二十年才喘口氣。
現(xiàn)在我們的不少政策,降貸款利率,降首付比例,目的就是想讓這個下行過程別那么快,別那么猛,結果就是想“軟著陸”,這操作思路,確實跟當年日本政府有點像,政府越想用力把價格托住,市場的自發(fā)調整過程就可能越慢,需要的時間也就越長。
房價波動在市場經(jīng)濟里某種程度上是正?,F(xiàn)象,是發(fā)展階段的反應,就像開車開得太快,總得踩剎車減減速,這剎車是“點剎”,慢慢悠著,還是讓市場自己去“急剎”,再快速重啟,效果肯定兩樣。
我們眼下的做法,像是選了“點剎”,人為控制下行速度,這既不同于美國的猛踩,也和日本當年那種糾結托舉的狀態(tài)有點像,但內在的原因和動力,還是帶著鮮明的中國特色。
基于國情考慮樓市
現(xiàn)在好多地方都取消了限購,就北京、上海這些特大城市還在扛著,這限購到底該不該全放開?
限購本身就是計劃經(jīng)濟那會兒留下的印記,是用行政手段硬管市場,是個臨時補丁,長遠看屬于市場的事,還是應該還給市場,像北京、上海,就算沒了限購,大家買房不還得看兜里有多少錢,銀行給不給貸嗎,不是打開閘門水就漫天了,市場會自己找水位。
或許未來比較理想的狀態(tài),真得靠兩條腿走路,一條腿是商品房市場,徹底市場化,把所有“限”字頭的規(guī)矩都撤了,價格由供求說了算,買得起你就買,投資也好自住也罷,風險自擔,盈虧自負。
另一條腿是保障性住房,這塊政府得扛起來,嚴格限制資格,保障那些剛進城的年輕人、低收入家庭能有地方住,解決他們的基本需求,市場的事歸市場,政府該托底的得托住,路線清楚了,大伙兒也能對自己的住房計劃有點譜,不用整天猜政策風向。
看中國樓市真不能犯懶,簡單搬美國日本的例子,它是個復雜的有機體,里面既有市場經(jīng)濟的普遍規(guī)律,更有我們自己幾十年發(fā)展積攢下來的體制特點和獨有難題,理解這些比盯著短期房價數(shù)字更有用。
未來的日子房價想回到過去那個高點,確實可能性不大了,但這也不是世界末日,接受這個新常態(tài),調整自己的預期和步子,或許才是更實在的活法。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