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9日,安徽鳳陽鼓樓頂部突發“坍塌”事件引發關注。當晚,官方通報定性為“瓦片部分脫落”,但通報表述與網傳視頻畫面傳遞的觀感存在較為明顯差異。這不禁讓人想問,通報和網傳視頻畫面哪個更接近現實?更值得追問的是,鳳陽鼓樓樓宇維修竣工僅一年多,就發生這樣的事情,難道“保質期”如此短?5月20日,現代快報記者趕赴鳳陽采訪,對這起“瓦片脫落”事件展開調查。當天上午,官方再發通報,介紹了修復工程的基本情況,但公眾心中多個疑問尚未得到解答。
其一,“坍塌”還是“脫落”?官方通報要有說服力。網傳視頻可以看出,鼓樓一側屋頂大面積滑落,由于現場騰起大量灰塵遮蔽了視線,鼓樓主體結構是否受損不得而知。19日晚,安徽鳳陽縣文化和旅游局發布情況通報。相比于視頻畫面,首次官方通報中“瓦片部分脫落”就顯得有點輕描淡寫,難以取信公眾。若確為結構性坍塌,則需坦誠說明;若僅為表層瓦片問題,也需通過現場照片、專業評估、專家解讀等方式釋疑解惑。重要的是,公共通報更應堅持“有一說一”,如果用上面這種“技術性表述”淡化問題,則有大事化小之嫌,難免讓人懷疑是否刻意回避問題。
其二,花費290多萬維修,為何“保質期”僅一年多?這個問題值得深究,是誰在糊弄?根據通報, 2023年2月,鳳陽鼓樓樓宇維修項目啟動。2023年5月,通過公開招標,確定了項目設計單位、施工單位、監理單位。2023年9月進場施工,2024年3月竣工驗收。公開信息顯示,鳳陽縣明中都鼓樓樓宇維修工程合同金額341萬元,合同結算金額290萬元。這項去年才竣工完成的維修工程,今年便出現問題,如此短暫的“保質期”令人詫異。鳳陽鼓樓臺基于1989年被列為安徽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文物保護工程管理辦法》明確規定,文物古跡修復工程的保修期限自竣工驗收之日起,不得少于五年。這不禁引發一連串追問:參與維修的單位是否具備相應專業資質?施工過程中是否嚴格按照相關標準,有沒有存在偷工減料的行為?工程監理單位是否切實履行監督職責?巨額維修資金的使用情況需要交代清楚,若存在“關系承包”“層層轉包”等亂象,需要依法追責。
其三,古建或者仿古建筑的斜屋面瓦片施工有特殊工藝,此次修復是否遵循?事件發生后,有專業人士在網上點評稱,“古建公司為了達到視覺效果改了傳統的屋頂分水……”還有網友質疑,鼓樓樓宇部分沒有參考古建筑屋頂做工,導致瓦片脫落。蘇州一名從事古建筑修復的專家告訴現代快報記者,此類建筑斜屋面瓦片施工有特殊工藝,鋪設防水卷材后,需要加拉結筋,再鋪設20厚水泥砂漿,后用砂漿把底瓦坐穩后鋪設屋面。而鼓樓樓宇的維修是否遵循這一施工工藝,需要專家和專業機構來判定,而這也是查清事件原因的重要一環。
其四,驗收是“真檢查”還是“走過場”?鼓樓位于鳳陽縣老城區,建于明洪武八年(1375年),由臺基和樓宇兩部分組成,臺基于1989年被列為安徽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原樓宇部分已毀于清咸豐三年,現樓宇為1995年建設。在號稱是“中國最大的鼓樓臺基”的古建筑上維修樓宇有著嚴格的驗收標準,需確保工程完全符合文物保護要求,且不能對文物造成二次損害,任何不符合要求的工程都應在驗收階段被“卡死” 。相關的技術標準和施工要求在驗收流程是否得到了切實執行?整個驗收工作是否只是流于形式,存在監管失職的問題? 這些都是公眾迫切想知道的。
鳳陽鼓樓承載著厚重的歷史文化,其維修工作容不得半點馬虎。目前,鳳陽縣委、縣政府已成立調查組,責令項目設計單位、施工單位、監理單位趕赴現場,并邀請相關專家開展調查核實,希望相關部門能夠徹底調查,明確責任,嚴肅追責,堅決杜絕類似“塌房”事件再次發生。
現代快報/現代+ 評論員 靈靈幺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