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歡攝影、運動、唱歌的馮高洋,從入職張裕瑞那城堡酒莊到最終扎根秦漢;回鄉創業的“原住民”何亞洲,發現越來越多的“馮高洋”把家安在這片土地上……他們的生活細節,成為宜居秦漢的動人敘事。
從城區到秦漢
2024年秋天的張裕瑞那城堡酒莊,晨光穿過葡萄藤蔓,在發酵罐上流淌成金色的河。
馮高洋舉起手機按下快門,鏡頭里的葡萄葉掛著晨露——這幅名為《綠珠醉初醒》的作品,在“發現瑞那之美”手機攝影大賽中斬獲優秀獎。熱愛攝影的馮高洋,為這個他視為“家”的地方拍了很多照片。他說,這是他加入張裕瑞那城堡酒莊的第8年,近9年的秦漢“慢”生活,成就他如今舒適愜意的人生。
退伍回來后,馮高洋曾在西安主城區工作,妻子在西安市兒童醫院上班,兩人住在大興東路,時間一長發現最頭疼的就是堵車和停車問題。轉機出現在2017年,馮高洋得到了來張裕瑞那城堡酒莊的機會,入職后,他發現每天在“莊園”里上班感覺真好,交通順暢、停車便捷免費、空氣清新、抬頭就能看見葡萄園的四季變換:春天抽芽吐綠,夏天綠蔭如蓋,秋天碩果累累,冬天雪覆藤蔓……
隨著對周邊環境的逐漸了解,馮高洋知道:這片區域已有陜西省與清華大學合作共建的西咸新區秦漢中學,還有正在規劃建設的秦漢小學;新建的大秦文明園,成為偌大的市民文化休閑公共區;渭河沿岸的配套設施日趨完善……而正好,妻子工作的單位,正在渭河南岸規劃新建一個院區?!昂尾辉诖硕ň?!”一個大膽的想法在他腦海中誕生了!于是,夫妻倆一到周末就在秦漢新城各大樓盤轉,2019年11月,敲定了中天誠品的房子。
這個位于渭河北岸的低密社區,容積率僅0.84。最讓馮高洋滿意的是周邊配套,出門走幾步就是陜西歷史博物館秦漢館和秦文明廣場,家門口的休閑區足夠大;再往東就是秦漢中學、秦漢小學,優質的教育資源讓人心穩;小區餐飲零售、體育休閑類配套齊全,生活十分方便。
2021年新年剛過,馮高洋一家正式喬遷新居,9月,大女兒順利入學西安市新城區后宰門小學“名校+”秦漢小學。隨著妻子正式調動至西安市兒童醫院經開院區工作,小女兒順利進入秦漢小學就讀,一家人的生活有序且愜意:早上,馮高洋花10分鐘送兩個孩子上學,開車10分鐘就趕到單位;傍晚,妻子下班先到學校接兩個孩子回家,全程一路順暢,加起來就15分鐘;周末,到渭河沿岸玩耍,他們尤其熱愛這寬闊的水面,看兩岸的濕地像綠色綢帶鋪展開,白鷺從蘆葦蕩里飛起來,這種開闊感,是市區鋼筋叢林里沒有的。
“秦漢小學教育質量高,注重孩子身心健康和全面發展,每天作業適量,有閑暇時間運動或發展愛好,我的女兒們都愛畫畫,我想也許以后能上咱秦漢中學的美術班?!瘪T高洋幸福地暢想著未來。
新農人的“田園堅守”
在三義村大農生態園的杏園里,何亞洲仔細地檢查即將成熟的新疆小白杏。
作為土生土長的三義村人,何亞洲深愛這片土地。2016年,隨著西咸新區對農業扶持力度的加大和秦漢新城“五子富民”工程的實施,51歲的何亞洲回到家鄉,流轉100畝土地引進種植新疆小白杏,務起了農。種植初期缺乏專業知識,他就遠赴新疆學習,更新設備,優化技術,2019年初夏,小白杏一上市,就被廣州、上海、西安等地的客商搶購一空。2021年,何亞洲的小白杏被中國綠色食品發展中心認定為綠色食品A級產品,2024年銷售額60萬元,實現利潤20萬元。
驚喜不止于此。2024年,因秦漢新城文旅產業快速發展,何亞洲的大農生態園變得“高大上”了——陜西省首批文物主題游徑“大漢文化主題游徑”重要組成部分“大漢紫道”建成開放,4號驛站設置在大農生態園旁,四周有著大片生態杏林和千畝噸糧田示范方。
“騎行到這里,不僅可以采摘小白杏等水果,縱覽千畝金色麥田隨風翻滾,體驗美麗田園風光,還能站上杏林高臺舉目遠眺,感受歷史的厚重與滄桑。”騎行愛好者楊先生被這條“騎行秘徑”驚喜到了。
現在的何亞洲,經常約著好友在杏園里喝茶相聚,他說:“以前覺得城里人才有‘詩和遠方’,現在發現,我們的田園生活就是別人向往的遠方?!?/p>
生態即生活
秦漢新城建成區綠化覆蓋率達70%,是名副其實的“低密公園之城”。18公里渭河生態景觀帶如綠鏈貫穿東西,帝陵遺址風光帶、大漢紫道、渭河湖泊濕地公園、二十八星宿梅苑、渭柳公園……啾啾鳥鳴的林帶,曲徑通幽的長廊,全域綠化彩化立體化正在推進。
秦漢新城所有新建小區容積率均控制在2.0及以下,打造低密社區品質生活;小區綠地率控制在35%以上,確保開窗見綠,讓生活在這里的人們在開闊視野中幸福感拉滿——馮高洋和何亞洲的故事,正是這幅地圖上的生動注腳。
馮高洋是個熱愛生活的高能量人士,喜歡攝影、運動、唱歌,并且將這些愛好融入在秦漢生活的每一天,再忙都早早起床跑步鍛煉,下班回來帶著女兒打打籃球。
何亞洲喜歡騎著電動車四處逛,會聽見騎行者在生態園里分享“今天看到了野兔”,會遇見馮高洋帶著女兒們賞花摘果,更發現越來越多像馮高洋這樣的“新秦漢人”,把家安在這片土地上。
馮高洋是“新遷入者”,因生態之美與發展前景選擇扎根秦漢,讓孩子在這里健康成長;何亞洲是“原住民”,依托生態保護實現產業升級,在田園與城市的無縫銜接中實現自我價值。
他們的交集,是新城“宜居之城”建設理念的雙重成效——既吸引人才落戶,又帶動本土居民致富,讓生態價值轉化為實實在在的生活品質。
初夏微風拂面的傍晚,馮高洋帶著妻子和兩個女兒,拎著音響走進渭河濕地公園,唱起了他們都愛的經典歌曲,吸引了散步的周邊居民停下腳步,會唱的一起合唱起來,不會的則鼓掌助興。很快,馮高洋的兩個女兒和其他孩子打成一片,歡快地跑起來……
這或許就是安居秦漢最動人的生態敘事:讓自然成為生活的底色,讓產業與生態共生,讓新老居民都能在碧波與果香間,找到屬于自己的“理想生活”。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