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攻略
,543
大家都在準備過520嘛,而我跑去了臨平。
哈,當然不是過節,而是為了看一看浙江省首座考古博物館——玉架山考古博物館。
5月18日正式開館,沒約上,我是第二天去的。
到了之后,第一印象,好美。
憑借“以玉為媒,間架為山”的設計理念,玉架山考古博物館從外面看就很氣派。
通體的米白色天然石材,尊貴,純凈,就像是幾個天地間存在的巨大玉琮,隨便拍都能出片。
在博物館的身后,就是玉架山考古遺址公園。
環壕的布局被還原,清澈的水渠將其分割,各個功能區也被標記。據說,六個環壕就代表著六個部落文明。
看完真實的遺址,就可以直接轉身進博物館看挖掘的展品,這點很方便,也給我很強的身臨其境感。
而進到館里,好幾處的設計也很有特點。
借助天花板上打下來的陽光與陰影,白色的瓷磚仿佛化身白玉石,配合著涼颼颼的空調風,瞬間變得通透。
還有這個通往二樓展廳的樓梯,縱深的設計,只有光影點綴,說簡單,卻大氣,總想讓人按下快門,記錄下來。
最醒目的,是一樓大廳里的“時間之槳”。
巨大的船槳緩緩垂下,就像是時鐘的鐘擺。我觀察了一會兒,它真的會根據時間的不同擺出不同的角度。
在博物館的二樓,還有一個觀景平臺,可以俯瞰整個遺址公園。
好了,基本情況介紹完,接下來讓我說說,從10:00進門到12:30,兩個半小時,我都看到了什么。
在逛這個博物館之前,得先搞清楚啥叫考古博物館?
從2019年中國考古博物館開館以來,全國各地陸續出現冠名“考古”的專題類歷史博物館。
比如杭州的德壽宮,建在考古遺址之上,就屬于考古類型的博物館,只不過沒有冠以“考古”之名。
玉架山考古博物館,顧名思義,就坐落在玉架山遺址保護范圍內。
玉架山遺址和目前發現的瑤山、反山、福泉山等遺址有著共同的良渚文化特征。
但玉架山遺址又有唯一性,因為它是“唯一貫穿了一千年良渚文明興衰的遺址”。
館內分上下兩層,一共有五個展廳:臨平遺址群廳、茅山遺址廳、玉架山遺址廳、無障礙展廳和臨展廳。共展出陶器、玉石器等出土文物1800多件。
最具有代表性的要屬玉架山遺址出土的新石器時代良渚文化刻符玉璧。
這件文物是首次考古挖掘出土的有刻劃符號的良渚文化玉璧。據專家說,這上面的每一處劃痕都可能是當時的一處文明。
長江下游萬年以來就有“以玉石為美”的傳統。
從玉架山遺址出土的玉器數量眾多,類別豐富,有頭飾、頸飾、腕飾等。
在臨平遺址群廳,衡山墓地M2作為良渚文化最高等級的大墓,相當于“王”級首領墓
葬。
墓內出土175件隨葬品,包括了42件精美玉器和132件石鉞(yuè)。
還有橫山的雙聯玉琮、柱形器,也都是難得一見的孤品。
那些微小的玉石器啊,放在展柜里,背后是用3D打印放大數十倍的模型,能讓觀眾更加清楚看到內部的結構。
在茅山遺址展廳的入口,有出土千年碳化稻米組成的“茅山”字樣打卡墻。
往里走,還能看到展示良渚中期和晚期的稻作文化。
那千年前稻田的出現與覆滅,被裸眼3D技術搬到眼前。
農耕工具的組裝與應用,也通過交互與動畫的形式變得更加清晰。
還有,茅山人因地開鑿半地穴式住所時,也采用了數字虛擬影像技術。
與靜態文物進行疊加,呈現出生動逼真的視覺效果。
值得一說的是,一樓的最里處設置了無障礙展廳聽障、視障人士也能夠走進展覽。
這是國內的博物館首次設置無障礙展廳。
雖然里面的展品都是復制品,但每一個展品下都有盲文,能夠讓特殊人士通過觸摸感受到穿越千年的文化。
在臨展廳里,“星斗·古國時代的中國”展覽也同步開展。
集結213件珍貴文物,分為陶器、玉器、青銅器三個單元,展覽一直持續到8月15日。
在這里,可以看到陜西臨潼姜寨遺址出土的五魚紋彩陶盆。
甘肅省博物館藏的內彩旋紋雙耳彩陶盆。
還有三星堆文化的青銅人面具、青銅人頭像等。
剩下的時間,我就揮霍在了逛遺址公園上。
大太陽,逛公園,聽著荒謬?
但公園中央的六個環壕,必須要親眼看一看。
有點小遺憾的是,周圍的植被還沒大盛,一些設施還在建設當中。
怎么看,玉架山考古博物館,都是需要再來的。
哦對了,因為我去的時候是開館第二天,正常來說,平時周一是閉館的,別跑空。
問了工作人員,刷身份證就可以進,不用預約。實在不行到現場預約也可以。
趁天氣還沒太熱,值得跑去看一看。
本圖文版權歸小O獨有,
歡迎留言,嚴禁盜圖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