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陸棄
在日本民眾為一袋大米精打細算、各地超市大排長隊的時候,日本農林水產大臣江騰拓卻在演講中“幽默”地表示:“我從來沒有買過米,支持者送的都夠開店了。”這句看似輕佻的調侃瞬間點燃了日本社會的憤怒情緒。諷刺的是,這位大臣的職責正是保障日本的農業穩定與糧食安全,而他在全國“米荒”不斷發酵、物價高企的敏感節點,說出這樣脫離現實的“貴族式口吻”,無疑是對國民痛感的赤裸羞辱。
據日本廣播協會(NHK)5月20日報道,江騰拓的這番發言發生在5月18日的一場公開演講中。在言辭中,他不僅自曝“從未買過米”,更進一步說“家里米多到可以開店”,顯然毫無顧忌當前日本大米市場正面臨結構性緊張的事實背景。自2023年夏天起,日本大米批發價和零售價持續攀升,背后既有氣候變化影響水稻產量的因素,也有政府政策調整導致補貼機制失衡的原因。在這種民不聊米的時刻,江騰拓這句“我不買米”就像一根針刺穿了日本政界精英與普通民眾之間的階層鴻溝。
事發后,日本在野黨火速反應。立憲民主黨干事長小川淳也嚴厲批評江騰拓“極為不當”,并質疑其“完全脫離現實、毫無認知能力”,呼吁對其提出不信任案。日本社交網絡也炸鍋式爆發,大量網民留言痛斥:“我們的米在漲價,他的米在堆積!”、“這不是笑話,是侮辱!”、“他是在說:你們貴,我免費。”在經濟形勢低迷、物價飛漲的當下,這樣的話語極易被看作是“權貴不食人間煙火”的又一實例,加劇了本就日益膨脹的政治不信任情緒。
面對洶涌民意,首相石破茂于19日、20日連續兩日公開道歉,承認作為任命者負有不可推卸的責任。他在記者會上表示:“大米短缺是國民正在經歷的痛苦,江騰拓的言論無可辯解。”石破一方面試圖以姿態示弱挽回政權公信,另一方面卻并未撤換江騰拓,而是選擇“繼續讓其履職”,寄望他“交出解決米價問題的答卷”。這一選擇再度引發民眾強烈不滿:“原來道歉不是為了負責,是為了續任找臺階。”
江騰拓在20日的“二次致歉”中竟稱,自己是在“為了活躍氣氛”才說出那番話,言下之意是“只是玩笑”,并未惡意。這套說辭暴露出他對社會痛點的輕率判斷,也表明他并未真正意識到自身言論所造成的傷害。對于一名國家級農政負責人而言,公眾期望他具備的是敏感度、責任感與對市場的精準感知,而不是依賴“支持者施舍”來解決溫飽,再把這一特權經歷當作舞臺笑料。
本質上,江騰拓事件并非孤立失言,更不是一次簡單的“口誤”。它折射出的是當前日本政界中部分高官長期沉溺于“權貴慣性”的結構性問題。在廣泛依賴地方派閥與財閥企業提供政治資源的政治生態中,“送米”并不是單純的個人行為,而可能是一種象征性“政治供奉”,昭示著政商勾連的慣性仍在蔓延。當這些被“供養”的官員脫離市場感知、喪失生活常識時,他們就無法再為真正處于消費鏈底部的普通人代言。
而石破政府的危機處置方式,也暴露出一個更深層的問題:其政治判斷似乎越來越傾向于“權衡妥協”,而非“果斷止損”。民眾希望看到的是鐵腕清除不稱職官員,以正視聽,而石破選擇繼續讓江騰拓“戴罪立功”,這被普遍解讀為政治保守與回避民意。這不是首次類似情形出現,近年來日本政府在高官失言、腐敗丑聞乃至學術造假等問題上,多次選擇“拖著不動”,導致內閣民調屢次探底。如今,石破茂雖為自民黨內部改革派代表之一,但此次事件中,他的處理方式與“老自民”別無二致。
一個農林水產大臣“米不愁”的發言,可以將一整個政府架在火上烤,根源并非在于一句話本身,而在于這句“脫軌語言”引爆了民眾對制度失靈與政治冷漠的集體不滿。在“實感經濟”越來越成為日本政治關鍵詞的當下,一名高官的特權式生活細節,正是社會公平認知的試金石。江騰拓的“笑話”之所以引發如此激烈反彈,是因為太多人早已笑不出來。
至此,石破茂政府是否能真正從這場輿情危機中汲取教訓,尚未可知。但可以確定的是,如果日本政府繼續在失言道歉→民憤擴大→“責成反省”→續任原職的惡性循環中打轉,真正的危機將不再是幾袋大米的漲價,而是整個政權的公信力被一點點“耗盡”。民眾可以容忍經濟上的艱難,卻無法接受被愚弄、被輕視,更無法忍受那些本應解決問題的人,竟然是問題本身的一部分。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