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漢、山南兩地師生在戶外進行教學互動。記者 武沛濤 攝
從長江之濱到雅礱河谷,武漢外國語學校的行政骨干教師團隊跨越山河,開啟了一場意義非凡的教育攜手共進主題交流之旅。自2024年乃東區(qū)考察團訪問武漢以來,這場連接長江與雅魯藏布江的教育對話,實現(xiàn)了從資源幫扶到課程共建的重要跨越,為民族團結進步教育注入了全新活力。
交流首日,武漢外國語學校副校長、小學部負責人熊菲以《五育并舉融合發(fā)展》為題,展開專題報告。報告從體質與心理雙軌培養(yǎng)的育人根基、學科與項目深度融合的創(chuàng)新路徑、學校家庭社會生態(tài)共建的育人格局三個維度展開,通過一個個真實鮮活的教學案例,生動詮釋了“教育就是做難而正確的事”這一哲思,娓娓道出教育工作者的堅守與執(zhí)著。
陳迪老師帶來的《寒號鳥》示范課,創(chuàng)新性地運用三維情境體驗教學模式,通過角色扮演的方式,讓學生身臨其境,在多媒體光影營造的寒霜意境里,孩子們或化身喜鵲銜枝筑巢,或演繹寒號鳥的慵懶哀鳴,原本單調的文字化作靈動的課堂風景,孩子們在角色對話與互動游戲中領悟中華寓言的雋永智慧。
劉彬老師帶來的《生態(tài)課程與學科融合》主題分享,以武漢外國語學校小學部“尋真園”為切入點,詳細演示如何將科學、語文、美術等學科知識巧妙串聯(lián),打破學科壁壘,為山南市的教師們開啟了一扇學科融通的教學之窗。從理論引領到課例示范、從理念闡釋到實操指導,荊楚教育的創(chuàng)新基因與高原教育的質樸本色交融匯通,在思維碰撞中孕育出嶄新的教育樣本。
當教師團隊走進山南市乃東區(qū)結巴鄉(xiāng)小學,《中華民族一家親》思政大課堂上的童聲合唱,在海拔3600米的校園久久回蕩。陳迪老師將武漢黃鶴樓的故事與山南雍布拉康的傳說編織成文化經緯,孩子們用稚嫩的聲音,表達著想去武漢看黃鶴樓與長江大橋的純真愿景。在《我是光榮的少先隊員》主題隊課上,兩地師生的雙手交疊成團結的圖騰,鮮艷的紅領巾映照著孩子們澄澈的眼眸,愛國主義教育在實踐活動中悄然浸潤。
這份跨越千里的情誼,早在2022年“六一”兒童節(jié)的愛心涌動中就埋下伏筆。當年,武漢市青少年發(fā)展基金會攜手武漢外國語學校小學部發(fā)起兒童關愛項目,師生們踴躍參與,募集善款十萬余元,為乃東區(qū)困難兒童打造了12間“愛心小屋”,讓民族團結的種子在雪域高原綻放出絢麗花朵。活動不僅為困難兒童送去了實用的桌椅、護眼燈與圖書,更為孩子們點亮了希望的明燈。
教育的長河奔涌向前,武漢與山南兩地的教育工作者正以課程為舟、以文化為楫,在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長卷上,書寫著各美其美、美美與共的時代篇章。當格桑花邂逅江城櫻花,這場跨越山海的對話,不斷譜寫著民族團結進步的動人詩篇。(來源:中國西藏新聞網 記者:武沛濤)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