聊過吉林市主城區的好多學校,但吉林二中還沒有被當作過主角,其中原因很多,并非“不熟悉”可以一言蔽之。由于好多親友、鄰居、大學同學都畢業于此,我早早就知道二中是吉林市的一所名校,也知道八十年代初這所學校曾連續兩年在高考中獲得地區榜首。其實在上世紀九十年代初,我在鐵一讀高中時,個人感覺吉林二中仍是一所很有實力的學校,甚至影響絕對不在毓文中學之下。
據地方史料記載,吉林二中始建于1953年,創立時的名稱就叫作吉林市第二高級中學(《吉林市地名志》,另有資料稱二中始建時,為吉林省第二高級中學)。七十多年來,吉林二中為國家和社會培養了許多優秀的人才。大名鼎鼎的王澤山院士,就是1954年由二中考入哈軍工的。后來又陸續知道遲慧生先生(曾任北京大學副校長)、關品三先生(吉林大學教授)皆畢業于吉林二中。除了科技名人,我上大學不久,還知道影星楊童舒是二中畢業的學生。
不知學校在當年選址時,是否有“遠離鬧市,安心學習”的考量,吉林二中的所在地曾是比較偏僻的地方。1963年通車的3路無軌電車,最初也只抵達江南公園,1975年10月,公交線才延伸到二中,并以那里為終點站。直到上世紀八十年代,二中所在地尚無繁華可言。乘坐3路無軌電車向南行駛,體育場、五一幼兒園、二中這三站沿途還能看到大片的“田園風光”,呼吸到原野的味道。
當時,二中、師范學院、空軍醫專都以綠樹圍繞,成為平地上高聳的“地標”,只不過有了公交站的加持,二中要比其他學校更有地標的風范。
上世紀九十年代初,我曾途經二中,“遙遠”之感一下子在我腦海里得到強化。繼而就很感慨某位長輩在六十年代考入二高中時,每天上學放學要徒步往返北大街和二中之間——那是一段多么艱苦的求學歷程啊!也就是在當時我發現一些外地來的大學同學,在交談中已把“師院”當作地標,而我仍在心底固執地將“二中”當作這一片區域的名字。
上世紀九十年代,隨著高新區在江南地區崛起,曾經略顯荒僻的“二中”地區雖仍舊未改文教區的風骨,但周邊工廠、住宅日漸增多——繁華熱鬧的氣象開始降臨在這片土地上。只可惜從上世紀九十年代末開始,吉林二中在吉林市的影響力大不如前,直至聲望被松花江中學反超。2024年,吉林市高中錄取分數排行榜上,吉林二中的統招分數線也僅高于朝中和十八中。
有時候世俗的機會并不會垂青那些“過分低調”,遠離繁華也往往意味著遠離機會。但是吉林二中的繁榮和落寞,在低調和距離之外,一定還有其他主客觀因素。好在這世間最永恒的是改變。面對陸離多變的未知世界,我始終覺得古樹尚有新芽出,更何況一所學校呢。
本文為優雅的胡子原創文章,其他自媒體轉載須經作者同意
特別鳴謝賈大為先生、邴赫先生對本人撰寫此文給予的支持和鼓勵!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