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文化和旅游部藝術司公示戲曲創作優秀案例評審結果,其中,浙江省4部戲曲創作上榜。
越劇《五女拜壽》
青春與經典的深度交融
青春版《五女拜壽》是青春與經典的深度交融。
全方位檢驗青春實力。青春版《五女拜壽》的復排演出,不僅是對經典的致敬,更是傳承與人才培養的一次生動實踐。
原汁原味的“傳幫帶”。青春版《五女拜壽》采用多階傳承,形成由小百花原生代演員領銜、四代傳承人共育的立體傳承機制。
青春視角解讀經典。以青春之名,與經典對話。19小百花班的學員們結合當代年輕人的價值觀和情感體驗,以當代年輕人的獨特姿態和舞臺語匯,重新解讀經典舞臺,進行個性化的詮釋和演繹,賦予角色新的生命力和時代感,使舞臺更加靈動、富有朝氣。
常演常新的傳承理念。《五女拜壽》40年間被全國20多個劇種移植改編,僅浙江小百花便演出千余場。此次青春版傳承演出突破傳統傳播邊界,構建“雙軌并行”的當代傳播范式,即除常規線下演出外,也以視頻形式面向互聯網觀眾,使舞臺呈現在新媒體時代實現幾何級傳播效應,為傳統戲曲的當代傳播實踐新路徑。
婺劇《三打白骨精》
博采眾長 自成一體
三打白骨精的故事出自我國古典文學名著《西游記》,不少兄弟劇種都已把它搬上舞臺,有著強烈的藝術魅力。
浙江婺劇藝術研究院(浙江婺劇團)以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的精神,打造出一部獨具一格的婺劇《三打白骨精》,讓人們在欣賞藝術的同時,引發對人生和人類社會的感悟,加深我們今天對這部劇作時代價值的認識。
創排婺劇《三打白骨精》,首先考慮的是推陳出新,在博采眾長的基礎上,自成一體,突顯自己的特色,產生“同樹異枝”“同枝異葉”的藝術效果。在整體故事大框架不變的前提下,在結構上進行剪裁,在細節上予以增刪,騰出篇幅強化重點橋段,以增強戲的情感色彩。
婺劇是文武并重的多聲腔劇種,在突出武功的同時,表演上要注重人物塑造。根據劇種特色進行量身定制,充分展示滿臺演員的功底,這也是這出重排劇目的亮點所在。
演員們的毯子功、把子功等所有戲曲的武功技能,均得到充分發揮,加上借鑒現代科技手段設計一些特技,如變臉變裝、魔術、雜技等多種藝術表現形式,極大提升了劇目的觀賞性,使舞臺絢麗多姿。
揚正義、除邪惡、奔光明、驅黑暗,這是任何時代的追求和堅守,也是本劇創作的宗旨。婺劇《三打白骨精》不僅在國內舞臺,更是在國際舞臺大放異彩,在傳播中國文化的同時,弘揚中華民族不畏強暴、勇于斗爭的精神。
甌劇《張協狀元》
宋元戲文的當代“返璞向新”
《張協狀元》由南宋時期溫州九山書會才人編撰,是唯一完整保存下來的南戲,也是中國迄今所發現最早的、保存最完整的戲曲劇本,被譽為“中國第一戲”和“戲曲活化石”。
該劇講述書生張協在中狀元前后人生不同境遇的故事,展現人性的復雜與命運的多舛。
甌劇《張協狀元》的改編與演繹,在保留古本故事框架結構的基礎上,融入現代價值觀,致力于實現“返璞向新,重塑真情”的藝術追求。
創作秉承“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的原則,主創團隊從南戲這一古老藝術形式中深度挖掘文化內涵,導演孫曉燕通過現代藝術手法處理劇情,賦予作品鮮明的時代特質。編劇張烈、舞臺本改編安聲以“協”“邪”“諧”三條敘事線索為核心,巧妙構建了張協的人物形象,使其既保留傳統戲曲中人物的典型性,又融入現代觀眾能夠產生共鳴的情感邏輯。
聲腔設計上,作曲蔡南正打破以往創作框架,巧妙的將甌劇六大聲腔全部編進《張協狀元》內。演員們大膽突破傳統,將戲曲的假定性與游戲精神發揮到極致。6位演員挑戰性地完成了14個角色的演繹,甚至包括動物角色,通過靈巧的動作與逼真的擬聲,將每個角色表現得栩栩如生,展現了甌劇演員的深厚功力。
舞臺設計上,采用一種“未完成感”的樣式,以古代戲班子生活場景為靈感,呈現出輕裝簡行、穿梭于村落之間的南戲風貌。背景設計則借鑒山西廣勝寺壁畫,增添歷史厚重感。導演將這種未完成感與劇本的敘事邏輯相結合,使舞臺空間成為故事的一部分,讓觀眾在欣賞劇目的同時,也能感受到南戲文化的獨特韻味。
越劇《鹿鼎記》
經典金庸武俠IP的戲曲化改編創作
以越劇改編武俠經典,《鹿鼎記》是傳統戲曲劇種的突破性嘗試,也是金庸先生唯一授權的戲曲創作。
在創作過程中,杭州越劇院秉持“尊重原著、勇于創新”的創作思路,力求在保留原著精神的基礎上,通過越劇獨特的藝術手法,將武俠世界呈現得淋漓盡致。
劇種題材創新。《鹿鼎記》作為金庸的武俠小說,首次被搬上越劇舞臺,突破了傳統題材的限制,以越劇舞臺呈現“武俠世界”,憑借金庸先生原著極高文學性與藝術性所贏得的廣泛主題受眾基礎探索傳統戲曲拓圈突圍之路,為越劇劇種注入了新的活力。
敘事方式創新。在主線劇情基于金庸先生巨著改編的前提下,越劇《鹿鼎記》更遵循戲曲舞臺劇的藝術特色和越劇劇種個性,通過精簡原著情節,提煉核心沖突,對原著的結構和人物關系進行一定改變調整,在環環相扣、熱鬧好玩的全新敘事結構設置下,突出越劇擅長抒情、悲喜交錯的劇種風格,從而使得全劇更為符合現代觀眾的審美接受與觀劇習慣。
表演形式創新。依托主演徐銘深厚的藝術功底和獨特的表演風格,打破傳統越劇對小生形象的塑造方式,以全新手段通過詼諧夸張的表演方式,結合現代音樂元素與傳統流派唱腔,全面展現主角“韋小寶”的機靈與狡黠,塑造了一個游手好閑、機敏油滑又重情重義的“反英雄”藝術形象,完成越劇《鹿鼎記》的核心人物塑造。
舞臺呈現創新。在舞臺呈現上,該劇以現代舞美技術結合傳統戲曲的寫意風格,營造出武俠世界的奇幻氛圍,增強了視覺沖擊力與沉浸觀感。燈光、道具和服裝設計方面也在充分融合武俠題材特點的前提下,創造出既有古典戲曲的韻味,又符合現代觀眾審美需求的表達呈現。例如,劇中“游街”一折的舞臺布置,通過巧妙的燈光和道具設計,營造出熱鬧喧囂的市井氛圍,增強了觀眾的代入感。
材料來源:浙江文旅政務
編輯:李洲媚
責編:丁桂花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