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花獎終評前夕,濮存昕邀請年輕人來了一場隨機而直接的對話。72歲的濮存昕面對的,有青年演員,有年輕觀眾,他們匯聚他的周圍,聽他演講、聊天、朗誦、表演,感受著表演藝術與藝術家所具有的巨大能量。
“孩子,當好演員,沒人能擋著你!”面對來自一位青年話劇演員的疑惑,濮存昕真切地解答,“我的處境曾經跟你們非常像,但天無絕人之路,最后總會有柳暗花明。”在他眼中,青年演員的前綴“青年”二字,是一種需要面對疑惑與困境的處境,更是一種“眼眸中有靈光”、勇攀高峰的精氣神。
青年演員的勁兒攔都攔不住
談基本,濮存昕說做演員這行,“嘴”是基本功。“‘嘴’沒練好,三句話水平就出來了。‘嘴’怎么練?要靠閱讀,要擋不住的出口成章。”他曾經演契訶夫《天鵝之歌》中的“小丑”,找不到語感,便在網上聽名丑張春華說戲,學他的說話吐字方式,于是這個角色就“敢張嘴了”,“我的臉是小生的臉,還是朗誦腔,但沒關系,這丑角的臺詞還是叫我練出來了。”上臺之前,研究劇本、對臺詞等工作對青年演員尤為重要,“老前輩有言:‘含金吐玉,不糟蹋一個字。’都是‘嘴’的問題。”
濮存昕在梅花獎藝術講座上。
“干這行如何尋道摸門,要有誰想攔我都攔不住的這口氣兒。”但好的表演,不能用蠻力。甚至體驗生活是一方面,但不能過度依賴體驗,更要有“強大的制造真實的表演能力”,而這恰恰來自對文學與生活的理解力。濮存昕說,演員得靠兩條腿走路——一條腿是基本功,另一條腿是融合文學、舞臺調度、觀眾的能力。
談到演員、明星以及“知名度”的問題。他說,演員要出名絕不是簡單追逐名利,知名度是要“與我有關”——要成為與觀眾有關的演員,讓觀眾覺得“演員的生命品質值得追隨到舞臺來看”。“觀眾為什么愛買明星的票?是因為他是來看‘假定性’的,如果演員演了一個觀眾感興趣的角色,他有理由買票。”濮存昕鼓勵青年演員多多爭取“被看見”“被喜愛”,“盡快成為讓觀眾感興趣的演員,這也是正能量所在。迄今已有700多個梅花獎,這是演員舞臺藝術行當里面的至尊追求,有好角色就要勇攀梅花獎的高峰,勇攀觀眾口碑的高峰。”但最重要的,是做好自己的事情——演出、演出、再演出,“就像一刀一刀地割麥子,一直演,直到演不動為止”。
傳承下去,小劇種大能量
在本次梅花獎終評舞臺上刮起的“婺劇風暴”,讓濮存昕稱贊不已。這是來自浙江金華的小劇種,三屆梅花獎連連出場。“這么小一個劇團,能夠生存、能夠發展,能夠一路走向全國各地演出,到哪兒哪兒爆滿,還有掌聲與喝彩。這說明,他們在戲曲界正形成自己獨特的表演風貌。要想知道其中的經驗,得去看看婺劇團的老師們是怎么教學生的,這些學生又將怎么教他們的下一屆。”濮存昕告訴記者。
婺劇劇照。
梅花獎為地方劇走向更多地方提供了大舞臺,大大小小的“鄉音”也不斷觸及人們心中的文化血脈。“愿意吃家鄉的飯,也愿意聽家鄉的音,文化的血脈與聲音有關,與鄉情鄉調有關。中國人基因中就有‘鄉情鄉愁’,不是愁苦而是心中最深的眷戀,是一份文化認同。地方戲的唱腔,我們要盡可能地把它們留下,讓天南海北更多人聽到。”
就像小劇種要不斷破圈遠行,青年人也需要向外遠行。畢業之后怎么辦?要如何真正踏入這門行當?一位來自上海戲劇學院的研究生向濮存昕真誠發問。濮存昕認為,年輕人不要太著急,“你應該發現你自己的空間,就像孩子大了要走出院子、走出街道,走出城市,甚至走向月球……你要獲得更大空間的信息,知道困難所面對的邊緣在何處,突破出去。”
講座結束前,一段《哈姆雷特》臺詞的即興表演讓聽眾們沸騰了。但隨后一段話又讓青年們安靜了下來。“我們人藝的老前輩有一條原則,是我從小在劇團里長大看到的,他們沒有下私功,是不上排練場的,都在家琢磨。第二天上排練場,他每天都是有漲功的。”濮存昕說,好演員,不下苦功夫,不行。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