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夜11點,李師傅把車停在路邊,搖下車窗點了支煙。手機屏幕亮起,系統又派了一單去機場的遠程單,他掐滅煙頭,踩下油門出發。這是今天第17單,流水剛過600塊。作為一個34歲、性格內向的前倉庫管理員,這是他轉行網約車的第8個月。“和以前天天被主管罵比,現在至少不用看人臉色,乘客問路我就開導航,問收入我就裝沒聽見。”
這或許戳中了很多人對網約車的想象:一臺車、一部手機,不用社交就能賺錢。但現實遠比這復雜——有人開著寶馬5系入行,半年后虧掉首付;有人貸款買車跑單,結果發現平臺抽成比房貸利率還高。更扎心的是,那些在短視頻里曬“月入過萬”的司機,可能連車都是租的。
如果你以為跑網約車就是全程沉默開車,那可能要失望了。乘客會要求你關掉空調、調大音樂聲、繞路去買奶茶,甚至有人會突然掏出手機直播,讓你當背景板尬聊。
但相比其他服務行業,這行的社交壓力確實低得多。在杭州開了三年網約車的王姐說:“我一天說最多的話就是‘尾號多少?’‘請系好安全帶’,遇到話癆乘客就假裝專注看路,反正他們下車就忘了你長啥樣。”
某平臺投訴統計顯示,因“司機話多”引發的差評占12%,而“司機態度冷漠”僅占3%。一位從業五年的車隊隊長直言:“現在乘客更在意準時和安全,你開得穩當,車里沒異味,就算全程不說話也能拿五星。”
哪些人真能在這行“悶聲發財”?在深圳開專車的陳叔,可能是最典型的正面案例。50歲的他早年開大貨車,腰椎間盤突出后轉行網約車,專接機場、商務區的高質量訂單。不買煙不喝酒,每月硬生生攢下1萬塊。“這行要掙錢得會算賬,充電要趕谷電價,堵車時段寧可少接單也別硬扛。”
觀察那些做得久的司機,會發現他們都有共同點:年齡35歲以上,有養家壓力,把開車當成體力活而非事業。北京的一位車隊老板告訴我們:30歲以下的司機流失率超60%,而45歲左右的司機留存率高達80%。“年輕人熬不住,總覺得還能找到更好的,中年人知道沒得選,反而沉得下心。”
每天握著方向盤12小時的人,往往沒精力思考未來。但變化正在發生:某平臺在6個城市試點的自動駕駛出租車,已經把每公里成本壓到0.6元,而人類司機的成本是1.2元;多地要求新車必須安裝錄音攝像頭,司機和乘客說的每句話都可能成為投訴證據。
更現實的是健康代價。打開司機的微信群,常能看到轉讓二手腰椎按摩儀的消息。一位開了五年網約車的司機苦笑:“我現在停車等紅燈都要抓緊扭兩下脖子,去醫院查出一堆毛病,賺的錢又還給骨科醫生了。”
深夜的寫字樓旁,總能看到一排亮著綠燈的網約車。車里的人或許曾是程序員、房產中介、小餐館老板,現在他們有個共同的名字:滴滴師傅。這行就像個巨大的緩沖帶,接納著所有暫時迷失方向的人。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