處塔克拉瑪干沙漠邊緣的洛浦縣,始終將防沙治沙工作與社會穩定、經濟發展、民生福祉等重點任務統籌推進,通過科學規劃和綜合治理逐步改善生態環境。近年來,洛浦縣采取人工造林、人工種草、引洪灌溉、退化林修復等多項措施,穩步推進防沙治沙工作,有效緩解了風沙對居民生活和農業生產的威脅。2025年,洛浦縣計劃治理沙漠邊緣面積27.73萬畝,在積極穩妥的治理過程中實現政治、經濟、生態和社會效益的多贏局面。
洛浦縣創新推行"防沙治沙+"多元發展模式,通過將生態治理與飼草種植、畜牧養殖、特色作物種植等產業深度融合,有效延伸農業產業鏈。目前,已引進3家企業帶動5個鄉鎮47個村的864戶,自愿承包3.11萬畝沙化土地開展治理,已完成治沙面積2萬畝。
5月15日,記者走進洛浦縣杭桂鎮特色沙產業荒漠生態修復項目區,看到一幅生機勃勃的景象。村民麥麥提阿布都拉·麥提庫爾班承包的50畝沙地上,春小麥已從沙土中探出頭來,他穿梭在田間,精心補種苜蓿。他告訴記者:“我承包了這50畝地,種了苜蓿,還種了1750株杏子樹。三年后杏樹結果,會增加收入。”僅苜蓿一項,一年能收4到5茬,每茬最低能收入500元以上,每畝地每年能為他能帶來2000元以上的收入。
洛浦縣杭桂鎮通過“劃地到村、包地到戶”的創新舉措,將國有未利用沙地劃撥給村集體,再由村集體承包給農戶,充分調動起群眾參與沙化土地治理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同時,利用鄉村振興銜接資金,大力完善防沙治沙區域的水、電、路等基礎設施,實施6014.5畝沙漠化治理,配套沙礫路19.62公里;電力14.88公里;機電井12座;水利管網360公里,為治沙工作的開展和后續產業發展提供堅實保障。
洛浦縣杭桂鎮黨委副書記、鎮長托力木·賈納爾說:“我們通過構建‘政府引導、全民參與、集體增收、農戶受益’的工作機制,將6014.5畝國有未利用沙地劃撥至10個村集體經濟薄弱村,由村集體發包給122戶農戶,充分激活了農戶作為治沙主體的內生動力。科學布局種植,涵蓋了春小麥、榅桲、杏樹、桃樹等經濟作物,以及防護林、苜蓿、狼尾草等生態與飼草料植物,目前植被林果苗木成活率較好、生長態勢良好,這不僅改善了生態環境,還為農戶帶來了實實在在的收益,實現了生態效益與經濟效益的雙贏。”
洛浦縣拜什托格拉克鄉的1.1萬畝防沙治沙治理工程自2024年8月初啟動以來,已種植泓森槐、酸棗、紅柳、梭梭、沙棗、桑樹等多種植物。這些植物的多元開發利用,將推動“治沙+產業”可持續發展,帶來可觀的經濟收益。按照防沙治沙“主體多元”的要求,洛浦縣將1.1萬畝防沙治沙用地劃撥給拜什托格拉克鄉6個經濟收入薄弱的村,并承包給237戶群眾。
該工程的實施不僅有效遏制風沙侵襲,顯著改善當地生態環境,還大幅提高了土地資源利用率,實現了生態效益、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的多贏,為洛浦縣的可持續發展筑牢了根基。
通過創新模式、多方參與、科學治理,洛浦縣在沙漠邊緣筑起了綠色屏障,也為當地群眾開辟了增收致富的新途徑。如今,洛浦縣正持續堅持生態優先、綠色發展,讓這片土地在防沙治沙的進程中煥發出新的生機與活力,實現生態美、產業興、百姓富的可持續發展目標。
來源 | 新疆生態環境
提供環境新聞線索
環境新聞線索征集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