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3日,在和田吉亞鄉,祖麗皮亞·杰力力在查看晾曬的絲線。她從小跟著家人制作艾德萊斯綢。
新疆塔里木盆地腹地,狂風吹起塔克拉瑪干的無垠沙丘,一路南下、呼嘯奔襲。南邊,昆侖山消融的雪水、蜿蜒北上,穿進塔克拉瑪干沙漠,滋潤著玉龍喀什河的古老河床。千里之遙的雪山和沙漠在塔里木盆地南緣隔空對話,訴說著千年歷史的絲路綠洲——和田的傳奇過往。
千年前,養蠶技術傳到新疆,地處絲綢之路要道的和田逐漸開始養蠶繅絲,并在這片多種文化碰撞的土地上,發展起獨特絢麗的絲路瑰寶——艾德萊斯綢織染技藝。
5月14日,在和田吉亞鄉,熱薩萊提·阿卜杜吉力力展示艾德萊斯綢做成的服飾。她目前在吉亞鄉從事艾德萊斯綢推廣工作,向慕名而來的游客介紹艾德萊斯綢織染技藝。
一顆顆蠶繭經過
煮沸抽絲、繅絲、設計、捆扎、扎染
整理圖案、上機織綢
最終成為艾德萊斯綢
5月13日,在吉亞鄉一處艾德萊斯綢手工作坊里,蘇杜爾汗·阿不都熱合木將蠶繭煮沸抽絲。5月13日,在吉亞鄉一處艾德萊斯綢手工作坊里,蘇杜爾汗·阿不都熱合木將蠶繭煮沸抽絲。
5月13日,在吉亞鄉一處艾德萊斯綢手工作坊里,蘇杜爾汗·阿不都熱合木在進行繅絲。
5月13日,在吉亞鄉一處艾德萊斯綢手工作坊里,帕泰姆汗·麥海丁在進行繅絲。
艾德萊斯意為“扎染”,講究先染后織,圖案融合地域特色,常見石榴紋、巴旦木紋、手鼓紋、羊角紋等,色彩夢幻絢麗,綢飄天山南北,已然成為代表新疆的視覺符號。2008年,艾德萊斯綢織染技藝被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5月14日,在吉亞鄉一處艾德萊斯綢手工作坊里,扎好的絲線在進行染色。5月13日,在吉亞鄉一處艾德萊斯綢手工作坊里,工人在捆扎絲線,準備進行染色。
5月13日,在吉亞鄉一處艾德萊斯綢手工作坊里,工人再次捆扎絲線,準備進行進一步染色。
5月14日,在吉亞鄉一處艾德萊斯綢手工作坊里,工人在排布圖案,為下一步的織造做準備。
5月14日,在吉亞鄉一處艾德萊斯綢手工作坊里,工人按照設計好的圖案依次把絲線連接起來。
5月14日,在吉亞鄉一處艾德萊斯綢手工作坊里,工人在確認最終的設計圖案。
5月14日,在吉亞鄉一處艾德萊斯綢手工作坊里,工人在整理拼好圖案的絲線。
如今在和田吉亞鄉,仍保留著古老的扎染技術和木制織布機,這里被視為艾德萊斯綢的主要發源地。當地百姓以艾德萊斯為榮,人們爭做非遺技藝的傳承者。走進吉亞鄉,織布機“噠噠”聲不絕于耳。通過發展機器織造、創新設計等,現代化技術的運用讓非遺技藝煥發新生,和田當地生產的艾德萊斯綢已走出新疆,銷往全國,并逐漸走向世界。各地游客紛紛慕名而來,感受這夢幻絢麗的古老傳承。
5月13日,在吉亞鄉一處艾德萊斯綢手工作坊里,工人在使用傳統木制織布機織造艾德萊斯綢。5月13日,在吉亞鄉一處艾德萊斯綢手工作坊里,工人在使用傳統木制織布機織造艾德萊斯綢。
5月13日,在吉亞鄉一處艾德萊斯綢機器作坊里,工人在使用現代織布機織造艾德萊斯綢。
5月13日,在吉亞鄉一處艾德萊斯綢手工作坊里,工人在整理絲線、排布圖案,準備織造艾德萊斯綢。
手撫艾德萊斯
夢回絲路古道
駝鈴聲聲響起
絢麗的艾德萊斯綢見證
絲綢之路煥發勃勃生機
記者:辛悅衛
制作:任正來 劉蓮芬 魯金博 劉夢琪
非遺工作室
新華社攝影部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