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深圳市鵬達高級中學,德育不是刻板的教條,而是藏在細節里的溫暖關懷。這里沒有高懸的標語與生硬的說教,只有導師的一句輕聲提醒、宿舍門后的一句手寫祝福,安全演練時默契配合的身影。在這里,教育是俯身傾聽的姿態,是允許青春略帶毛邊的包容,更是師生共同書寫的成長敘事。
全員導師制:以心換心的教育詩篇
鵬達高級中學推行學生成長導師制,秉持“每一位學生都值得專屬關懷”的理念,為每位學生配備兼具專業素養與育人情懷的導師。導師以“全周期陪伴”模式,從學習、生活到成長規劃,給予全方位關懷與引導,并積極搭建家校溝通橋梁,促進家校協同育人,形成“思想共導、成長共促、難題共解”的育人格局,為學生的全面發展筑牢根基。
潘雙老師獨創“三jing法則”,讓尊重照進成長褶皺。“jing”是“尊敬”。當學生自我否定時,她堅定制止,引導學生認識到,“原來我的‘叛逆’也能成為閃光點”;“jing”是冷靜。面對學生的抵觸情緒,潘雙老師用冷靜而充滿智慧的話語,讓學生的憤怒化作羞澀一笑;“jing”是凈化。潘雙老師堅持用“原來如此”“你說得對”等“干凈”的語言鼓勵學生,用接納性話語營造溫暖溝通氛圍。
李佳旋老師踐行“陪伴五米原則”,用智慧守護學生心靈。李佳旋老師始終記得那個春日傍晚:一名學生蜷縮在彩虹橋邊哭泣,她沒有急于追問,只是安靜地陪坐在“五米”外,與學生保持著恰當的距離,既給予空間,又傳遞關懷。面對學生深夜發來的長篇傾訴,她在共情回應的同時,巧妙設立溝通邊界,引導學生通過記錄情緒日記進行自我探索;并及時聯動心理教師、家長,共同制定個性化心理調適計劃。三個月后,這名曾自我封閉的學生主動在“寢室夜話”中分享感悟:“李佳旋老師讓我知道沉默也能被尊重。”
左笑林老師的“翻譯式家訪”,將家長抱怨的“你整天不務正業”轉譯為“如果每天抽半小時背單詞會更棒”;鄒文樂級長的“觀察-共情-行動”模型,引導抱怨“數學太難”的學生主動制定錯題計劃......
這些導師案例,都生動展現了鵬高制度與溫情結合的育人魅力。四年來,導師寫下逾千冊《成長手記》,每一頁都記錄著學生的青春獨白,讓教育在細微之處綻放希望。
班級管理:在秩序與自由間生長
鵬達高中的班級管理以“秩序與自由共生”為理念,構建起民主協商的治理生態。在這里,班級管理不再是教師的“獨角戲”,而是師生共同譜寫的精彩華章。
在鵬高,規矩是大家共同商量出來的“約定”。走進鵬達高中的教室,墻上的班規格外醒目——從“值日生需在早讀前完成打掃”到“班級活動策劃由學生主導”,每一條班規都經過全班投票。班主任王雪婷說:“班規是學生自己‘吵’出來的。有人提議‘遲到者要為班級做件小事’,結果大家一致選了‘唱首歌’”。這些帶著少年氣的班規,讓規則不再是冰冷的約束,而是師生間默契的約定。
在鵬高,班主任與學生亦師亦友。素養課上,他們能和學生一起揉面團、腌泡菜,為“涼拌木耳該不該放香菜”爭得面紅耳赤,轉頭又一起開懷大笑。王興軍老師每日早到晚歸,教室外總能看到他與學生談心的身影;王學明老師的家校對話本已堆成小山,每一頁都記滿了和家長、學生“嘮嗑的家常”......
高二年級級長戴剛說:“管理不是把學生放進固有的、僵化的模子,而是幫他們找到自己的特殊軌道。”這種“尊重個性而不放任,建立規則而不僵化”的管理方式,為學生自主成長提供了肥沃土壤,既培養了學生嚴守契約的規則意識,又激發了主動擔責的集體精神,讓青春在秩序與自由的平衡中蓬勃生長。
宿舍管理:方寸之地的育人智慧
鵬達高中的宿舍管理將“八線一帶”“月度雙評”的標準化管理與“宿舍文明寄語”等溫情關懷有機融合,營造出“家”的溫暖氛圍。在鵬達,學生睡眠質量滿意度極高,更有家長反饋“孩子回家主動整理房間”,真正實現了“環境育人”。
宿舍管理以“八線一帶”標準化體系為核心,涵蓋被褥疊放線、洗漱用品線等八項內務規范,搭配“寢室文化帶”的個性化裝飾。每一間宿舍的門后都掛著一本《宿語傳情》手冊,字里行間寫滿師生間的暖心留言:“謝謝楊愛菊老師幫我縫補校服”“游嘉利老師查寢時總提醒我們蓋好被子”。
在這里,生活老師既是管理者,更是守護者。白天,他們嚴格執行規范,耐心細致地示范被褥疊放,每天認真巡查水電安全;夜晚,他們化身傾聽者。方愛東老師常在“寢室夜話”中開導心事重重的學生,何文超老師凌晨兩點陪同生病的學生前往醫院,陪護至清晨五點才返回校園。
生活老師通過嚴格檢查內務維護宿舍秩序,又在“寢室夜話”中為學生排解壓力。每月開展的“文明宿舍”與“最暖守護者”評選,讓制度與溫情交織。那些被褥上的直線、巡查時的足跡、深夜的陪伴,都成為了最生動的德育課堂。
安全管理:為青春筑牢守護之盾
學校秉持“制度為基、教育為魂、行動為實”的理念,構建起立體化的安全管理體系,讓安全意識成為學生生命的底色。
鵬達高中建立了覆蓋全場景的《校園安全管理制度》,從門禁管理到24小時校園巡邏,從每日安全隱患排查到月度安全評估,形成“事事有標準、處處有人管”的嚴謹機制。針對火災、地震、突發疾病等緊急情況,學校制定了詳細的應急預案,并定期組織實戰演練。在一次地震疏散演練中,學校僅用2分15秒完成全員撤離,動作規范有序,令到場的消防員贊嘆不已:“許多成年人都難以做到如此高效有序!”
學校將安全教育融入德育課程體系,通過多元形式深化學生的安全認知。每周的主題班會上,學生通過情景模擬學習急救技能;每月的安全知識講座中,消防員、醫生、律師等專業人士走進校園,傳授防火、防溺水、食品安全等實用知識......在鵬達,安全教育的終極目標是培養有擔當的公民。
李松校助常說:“安全是教育的底線,也是生命的紅線。”鵬達的家長也對校園安全有很高的認可度,這是鵬達將制度剛性執行與人性化關懷結合的成果。在鵬達,安全不是束縛青春的鎖鏈,而是托舉夢想的堅實土地。
教育:相互照亮的美好旅程
高二(14)班一位家長對班主任說:“從前孩子總抱怨學校管太多,現在開口卻是‘我們班、我們宿舍’。”這或許就是德育最美的模樣,它體現在學生主動拾起地上紙屑的細微舉動中,藏在班主任與學生爭辯“涼拌木耳該不該放香菜”后相視而笑的默契里,蘊含在安保人員24小時默默守護的巡邏身影中,更凝結在畢業生留言冊上的肺腑之言:“這里教會我,優秀不是完美,而是與自己的不完美溫柔和解。”
鵬達高中的德育答卷,是全員導師以心換心的溫暖陪伴,是班主任在民主協商中賦予青春責任的智慧,是生活老師于方寸宿舍間編織的溫情紐帶,也是安保人員以無聲堅守筑起的安全屏障。從“三jing法則”到“五米原則”,從“翻譯式家訪”到地震演練中的2分15秒,制度為舟,溫情為槳,每一處細節都在詮釋:教育不是單向的塑造,而是師生、家校乃至校園每一崗位的協同共舞。
正如泰戈爾所言:“教育不是錘的打擊,而是水的載歌載舞。”在鵬達,這“水”是導師俯身傾聽的姿態,是班主任與學生共訂班規時碰撞的智慧火花,是生活老師門后《宿語傳情》中的暖心鼓勵,是安保人員演練時嚴謹又堅定的背影。當全員導師、班主任、生活老師、安保人員以尊重與信任共同托舉青春,教育的詩意便在每一個細微之處悄然綻放 —— 這里沒有僵硬的模板,只有生命與生命相互照亮的美好痕跡。
制度與溫度交織,嚴格與包容共生。在鵬達高中的德育故事里,每一位教育者都是主角:導師的“全周期陪伴”、班主任的“民主約定”、生活老師的“寢室夜話”、安保人員的“無聲守護”……他們用不同的方式詮釋同一個信念——教育是守護,更是喚醒。當青春被賦予信任與責任,德育便不再是刻意的教導,而是融入日常的點滴,成為學生走向世界的堅實底色。
深圳晚報記者 王宇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