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 年 5 月 18 日,上海自然博物館在夜幕中化作一座知識燈塔,被探索與求知的光芒點亮。華東師范大學第二附屬中學附屬初級中學、紫竹小學受邀參與了這場備受矚目的 “上海自然博物館之夜” 活動。兩所學校將與上海自然博物館共同打造的特色項目 ——Z 平方博物館與《扇動時光的翅膀》的項目化課程“搬入”了這座科學殿堂,為觀眾呈上一場別開生面的沉浸式昆蟲探秘之旅。
活動現場,紫竹小學的“追蝶三劍客”成為了展區當仁不讓的焦點。孩子們帶來了幾十件精致的蝴蝶標本。這些標本從野外采集到展翅定型,全由孩子們親手完成。柑橘鳳蝶透明翅膀上的金斑紋路清晰可見,藍閃蝶翅膀在燈光下流轉著神秘的幽藍光澤。
“柑橘鳳蝶最愛在橘子樹上‘聚會’!” “追蝶三劍客”化身為小講解員,用童趣盎然又生動鮮活的語言,講述著標本背后獨一無二的采集和制作故事,引發了現場觀眾的濃厚興趣,就蝴蝶知識與小講解員們展開熱烈互動。
這是紫竹小學在上海自然博物館協助下精心策劃的校園主題展覽《城市昆蟲——身邊的生態精靈》中的《覓蟲記》板塊。在老師指導下,孩子們帶著敏銳的雙眼穿梭校園,用細膩的筆觸記錄昆蟲形態和生活習性。從最初的小心翼翼,到熟練使用捕蟲網、制作標本,孩子們完成了從昆蟲 “門外漢” 到 “小專家” 的蛻變。
華二附初以“扇動時光的翅膀”為主題的展覽同樣亮點紛呈。展示區,陳列著同學們設計的展板,電子屏上滾動播放著同學們剪輯的視頻,介紹著昆蟲翅的演變歷史,以及帶給人類的奇妙暢想。同學們化身小小講解員,頗為專業的為游客講解。游客們參觀之后,紛紛在在主題展板上留下了對人類未來飛行的暢想>
體驗區,古翅與新翅的立體模型,讓參觀者從形態、結構上直觀感受到翅折疊和變態的革新,體會自然選擇對其形態和功能的可塑性影響。沙漠和水域兩個生態缸與3D打印的昆蟲模型,構成了兩個典型環境。讓參觀者清晰看到步行足和游泳足的特化,體會到昆蟲附肢的多樣性是其成功演化的重要標志,體現了結構與功能的高度適應性。
藝術區,蟲跡藝術打印作品則是科技與藝術碰撞出的火花,將昆蟲在飛行時的畫面定格為永恒;由同學們設計的各種文創產品,吸引了大小朋友的熱愛——帶著昆蟲元素的貼紙、明信片,設計巧妙的透卡、立牌,帶著學校元素的套章,引得現場一度排起長龍。
互動區,同學們設計的昆蟲飛行棋游戲和“振翼”挑戰活動圍滿了大小觀眾,觀眾們在棋局的對弈與身體挑戰的互動中,不知不覺地深入學習了不少昆蟲的奇妙知識。一位參與挑戰的觀眾在參加完“振翼”后感嘆:“原來蜻蜓翅膀振動的角度和頻率如此精妙,怪不得它們能在空中自由翻轉,這真是太神奇了!”
這場“上海自然博物館之夜”是館校合作育人模式的生動實踐典范。學校教育的活力與博物館的專業資源相互碰撞、深度融合,徹底打破了傳統課堂的壁壘,為孩子們搭建起一個“沉浸式”的學習舞臺。孩子們從教室走向科學殿堂,從知識的被動接收者轉變為積極的傳播者與創造者。在整個策展和展示活動過程中,孩子們的創造力、表達能力、團隊協作精神得到了提升。這種合作模式為未來教育打破圍墻、走向開放合作,提供了極具價值的參考。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