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暮色籠罩上海自然博物館,B1 層展區內萌趣的科普講解聲打破了夜的靜謐。
“三疊中國龍是一種生活在侏羅紀早期的獸腳類恐龍,屬于中國龍屬龍……” 頭頂螺旋狀觸角、身披鱗片的藍色卡通龍——π 小萌,正眨著大眼睛,以生動活潑的語言為孩子們講述恐龍的演化歷程與生活習性。
這條備受矚目的虛擬龍IP來自由上海閔行區協和雙語教科學校,是該校聯合新聞晨報“見未來”團隊精心打造的 AI Agent 問答智能平臺。作為科技與教育深度融合的創新成果,π 小萌憑借強大的“知識儲備”和生動有趣的“講解風格”,成為了2025年由上海自然博物館組織的 “上海自然博物館之夜” 恐龍展品的得力小助手。
π 小萌的精彩表現只是協和雙語教科學校展區的亮點之一。在這里,AI 技術的應用還延伸至藝術創作領域?;顒蝇F場,同學們設計的動物主題帽子展區吸引了眾多目光。她們巧妙捕捉動物特征,將熊貓的大眼睛做成立體裝飾,讓憨態可掬的熊貓形象躍然帽上。版畫蓋章區域人氣爆棚,小觀眾們集齊五個印章,便能拼出由協和同學們設計的主題版畫 —— 一條恐龍在上海自然博物館門前跨越歷史的趣味合影,充滿奇思妙想。這些富含童趣與想象力的作品,引得參觀者紛紛駐足欣賞。
東華大學與協和教科的文創作品也吸引了大小觀眾的目光。在東華大學設計系的同學的協助下,同學們將協和幼兒園小朋友充滿童真的南瓜繪畫作品利用 AI 技術進行二次創新,將原本平面的畫作轉化為集視覺、觸覺、聽覺于一體的多維體驗作品。參觀的小朋友們通過觸摸感受南瓜的質感,借助獨特的設計聆聽 “南瓜之聲”,領取精美的南瓜系列冰箱貼、實用的南瓜種植手冊以及結合節氣知識的南瓜日歷,輕松學到實用的生活常識。
“此次‘上海自然博物館之夜’活動,從主題策劃到落地實施的全流程均由協和的同學們獨立負責?!?協和雙語教科課程負責人、本次策展指導老師陳鐵鋼老師語氣中滿是自豪。他指出,看展和參與布展是完全不同的體驗。在籌備過程中,孩子們遇到了諸多挑戰,但他們始終保持著團隊協作精神。學生們貢獻創新思維,指導員們提供專業經驗,兩者相輔相成,最終成功打造出了一個獨具特色的“AI+傳統文化”展覽。通過這次實踐,孩子們不僅學到了新知識,還深入理解了中華文化的精髓,將文化傳承的使命扛在了肩上。同時,AI 技術的應用能力和跨學科意識也得到了提高。
協和雙語教科校長李春燕也滿懷期待地表示:“感謝上海自然博物館搭建的優質平臺,為學生們提供了寶貴的實踐機會。我們希望未來能有更多這類館校合作、跨校合作的項目,共同助力學生們逐步成長為兼具科學精神、人文關懷、美育素養與技術能力的創新者?!?/p>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