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青年報客戶端上海5月20日電(中青報·中青網記者 王燁捷)2022年,上海交通大學啟動“交大2030”計劃,推動科研工作者聚焦聚力“無人區”、坐住坐穩“冷板凳”,放開手腳創新創造。今天,上海交大集中向公眾匯報了“2030計劃”推出以來的成果。
目前,該計劃已涌現出多項標志性成果,支撐發表了一批高水平論文,突破了若干關鍵“卡脖子”技術。例如,錢小石團隊攻克電卡制冷材料核心技術,循環壽命提升超五個數量級;李聽昕團隊實現分數量子反常霍爾效應的首次觀測;毛亞飛突破非人靈長類基因組T2T完整組裝技術;馮發波團隊負責的天語計劃將在國內首次實現亞秒級超快超大視場高精度測光巡天。
據悉,“2030計劃”通過建立中長期穩定支持機制,重點培育具有創新性、前沿性和顛覆性的科研項目,截至當前已累計資助73人次,投入專項經費逾1.3億元。
該計劃呈現出3大主要特征。一是深耕戰略領域,聚焦醫學、生命、化學、數理、材料、能源、信息、綜合等8個領域,鼓勵跨學科聯合申報,重點聚焦“0到1”原始創新與核心技術突破,專設“非共識”種子基金支持青年教師勇啃“硬骨頭”;二是分類梯次支持。該計劃設立A類(戰略科學家引領的重大平臺)、B類(重大基礎與"卡脖子"技術攻關)、C類(青年學者顛覆性探索)三級項目,B類、C類支持經費分別為300萬元至500萬元每項、50萬元每項,A類項目經費“一事一議”。三是優化項目管理。2030計劃項目簡化申報材料,嚴格控制申報書字數,申報書重點闡述原創性和獨特性。改革傳統項目的評審方式,以交流展示會的形式進行項目展示交流,重在選“人”。尊重項目的研究的科學規律,優化經費支持體系,充分賦權項目承擔人。倡導長期穩定支持,根據項目需要,可以給予滾動或提級支持。
來源:中國青年報客戶端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