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動現場/活動方供圖
本報(chinatimes.net.cn)記者石文君 北京報道
完善殘疾人社會保障制度和關愛服務體系,是提高殘疾人生活品質、促進殘疾人事業全面發展的強大動力。
近日,在第三十五個全國助殘日來臨之際,由中國殘疾人福利基金會主辦,北京師范大學中國公益研究院作為學術支持單位的第二屆集善助殘公益論壇在北京舉行。本屆論壇以“融合·創新·共享——探索助殘公益生態新動能”為主題,圍繞新時代下科技賦能、多方協同推進助殘公益生態融合創新展開討論。來自行業專家、社會組織負責人、愛心企業及媒體代表等200余人參會。
助殘公益呈多元樣態服務體系向系統性升級
助殘公益服務是殘疾人關愛服務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助殘社會組織是完善殘疾人社會保障制度和關愛服務體系的重要力量。論壇上,中國殘疾人福利基金會委托南開大學殘疾人事業發展研究中心特聘研究員、浙江大學教授朱健剛發布了《從提供服務到生態建設——助殘社會組織發展狀況調研報告》(下稱《報告》),聚焦助殘公益從單一服務向系統性生態建設升級。
朱健剛指出,我國殘障公益生態是多重的生態體系,呈現多重樣態。“有很大一部分組織是殘疾人的自組織體系,是基于自愿邏輯去運作的;第二類是輔助的康復單位、助殘民辦非企業單位等,還有很多殘疾人專門的協會,村殘疾人協會還有文化體育協會等。這些組織的行動邏輯和運營邏輯是不完全一樣的,形成了非常多元的生態體系,挺復雜的。”朱健剛說道。
當前助殘社會組織已經成為殘疾人公共服務體系建設的重要力量,《報告》顯示,助殘社會組織在做好慈善救助的基礎上,還在推動殘疾人權益保護、促進殘疾人融入社會等方面持續發力。“以前是生存基礎上的保障,現在希望殘障朋友能夠活得好,凸顯出殘障群體的主體性,你的生活由你來決定、參與、選擇,體現參與性,面向更高層次的共同富裕和全面發展。”朱健剛認為,本次活動所提到的“集善”工程已經成為一種公益品牌,能夠帶動更多有影響力的助殘公益項目,實現自上而下的助殘慈善資源流動,形成殘障公益的價值鏈,而價值鏈就是建設公益生態的重要基礎。
科技賦能,探索助殘公益生態多元路徑
《華夏時報》記者了解到,當前聚焦殘障領域的社會組織發展還面臨著很多困難和挑戰。
朱健剛表示,基于當下的社會環境,殘疾人社會組織被更加強調質量為先,這對很多殘疾人福利機構、助殘社會組織的機構提出了更高的治理的要求;此外,殘疾人助殘社會組織公益服務從有沒有逐漸轉變為好不好,這對助殘社會組織的專業性和公益項目的創新能力有了更高的期待。
“籌款,資源籌集能力是巨大的挑戰。目前專業勸募的能力,專業募捐的能力,很多助殘社會組織還是剛剛開始,急需加強各個福利基金會的專業勸募能力的培訓和培養。另外,助殘社會組織專業人才體系建設等,還有待完善。”朱健剛建議,當前,使用AI工具已是大趨勢,助殘社會組織的轉型發展從過去的社會化、職業化、專業化的發展,現在要轉向數字化、樞紐化,把自己看作一個路由器,鏈接各方的資源,要從原來的提供助殘公益服務轉向建設一個殘障公益的生態,建立一個更好的殘障友好社會。
那當前AI技術在助殘領域的應用如何?還可以從哪些方面更好地服務殘障群體以及其他有臨時性障礙的群體?
此次論壇的三場圓桌對話,聚焦“科技賦能,創享助殘新生態”“數字賦能,助力助殘公益新生態”“多元探索,共享助殘公益新生態”,系統性地回應了助殘公益生態建設中的技術應用、模式創新與協同機制等關鍵命題。與會嘉賓探討了人工智能等前沿科技如何切實提升殘疾人群體的生活質量,推動助殘公益事業的可持續發展;聚焦數字化公益的最新技術和創新實踐,推動數字公益在助殘領域的應用和推廣。
“AI很適合應用無障礙場景,能夠做各種信息轉化,補充殘障朋友所缺失的感官。”vivo AI解決方案中心總監謝偉欽在接受《華夏時報》記者采訪時表示,當前企業更加關注聽障和視障兩個方向的信息無障礙,AI技術已展現了其強大的信息處理功能,在語音轉文字等場景下,其精準度可達90%以上。
目前,AI技術尚不能將信息無障礙處理精準度提升至100%,是否會在某些場景下對殘障人士造成困擾?還有哪些方式可以補充信息缺失部分,讓殘障人士在日常生活中實現真正無障礙呢?
謝偉欽認為應該保持工具理性的態度,AI技術只是一種輔助工具,日常生活中不要完全依賴某一種AI產品,而是需要通過多種方式來輔助判斷信息精準度。“很多殘障朋友反饋,日常信息判斷并不會只依賴某一種產品,而是通過多種方式綜合判斷,AI可以輔助用戶精準判斷80%左右的信息,對日常需求的滿足已經有不錯的提升。”謝偉欽對記者說道。
謝偉欽表示,科技助殘不僅是企業積極履行社會責任的重要體現,更是人文科技理念的生動展現。信息無障礙產品的設計初衷并非局限于殘障人士群體,其應用場景可拓展至更為廣泛的領域。
“盡管當前Al技術尚未能攻克殘障人士感官缺失的全部難題,或許僅能解決其中5%的問題,但決不能因此放棄探索。必須以突破這5%為起點,通過持續的升級迭代,逐步提升技術準確率。從更宏觀的視角看,科技助殘的價值不僅在于服務殘障人士,還能延伸至輔助更多臨時性障礙場景。例如,游客在陌生國家旅游時,若未掌握當地母語溝通技巧,AI翻譯技術即可發揮作用,助力游客實現無障礙交流。”謝偉欽在接受《華夏時報》記者采訪時說道。
活動現場,中國殘疾人福利基金會發布了“集善助殘公益生態共建行動”倡議,并啟動“集善助殘公益生態共建行動”。與會者呼吁各方聯合起來,構建有廣度、有深度、有溫度的助殘公益生態。正如與會者所言,助殘事業不僅是對個體的幫扶,更是社會文明進步的標尺,當科技與公益同頻共振,每一個群體都能在“融合創新”中共享發展成果。
責任編輯:周南 主編:文梅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