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記住“地道戰”,都是因為那部家喻戶曉的老電影。銀幕上的地道戰仿佛總是機智、熱鬧,村民們神出鬼沒,打得敵人團團轉。可在真實的抗戰歷史里,地道戰其實是窮苦百姓被血與火逼到絕路后拼死創造的活路,勝利背后是漫長的黑暗、呼吸不暢的窒息、燒灼和毒氣中的慘叫,更有無數家破人亡、血染黃土的悲劇。
一、
1941年秋天的冀中平原,一切遠比電影中冷峻。那一年,日軍推行“三光政策”,到處燒村、殺人、搶糧,數以百計的村莊變成廢墟,冀中一帶被封鎖溝、鐵絲網、炮樓分割得密不透風。人們只要有風吹草動,立馬擔心“鬼子進村”。最初的地道,就是在這樣的生死線上挖出來的。
蠡縣老百姓王大成說:“第一次挖地洞,是冬天,雪還沒化,鬼子來了,院子里能挖的地方都挖。洞就像個地瓜,一家子躲進去,黑燈瞎火,憋著氣,不敢說話,不敢動彈。能不能活下來,看運氣。”
那個年代的地道,被稱作“蛤蟆蹲”,基本上就是單口洞、淺淺一段,頂多能躲幾個人。敵人來得快,有時根本來不及躲,有時洞口被發現,鐵鍬一挖就塌。1941年夏,保定高陽縣有一村,日偽軍夜襲,剛藏進去的母子三人,洞口塌方,三天后才被掘出,全都憋死了。王大成說:“那時沒經驗,只敢挖淺,有的洞口蓋得不嚴,雞跑進去了也會暴露。”
而在敵人看來,村民的藏洞也是要徹底清除的障礙。日軍士兵經常會帶著偽軍四處搜查、用鐵鉤戳地面、甚至干脆點火熏烤。若有人被發現,往往是大禍臨頭,輕則挨一頓打,重則被抓走或者當場槍決。
最早的地道,只有死路,沒有出路。一個洞口,堵了就絕望。一天夜里,定州西關村,村里剛修了新洞,敵人順著腳印找到洞口,用刺刀戳進去,洞里藏著的四個人,沒有一個能活著出來。村里的老人后來說:“那一年死的多,后來沒人敢只挖一個洞。”
所以,早期的地道戰完全是被動防御,不是為了打仗,而是為了活命。很多村莊甚至挖好了地道也不敢聲張,生怕引來禍端。每次掃蕩過后,院子里都能看到血跡、燒焦的墻皮和被掏空的地窖,留下的是被嚇破膽的老人和失去親人的孩子。
二、
地道戰之所以能成為游擊戰和反掃蕩的主力,是一次次慘劇和流血逼出來的。冀中各地,特別是保定、定州、高陽、正定、蠡縣,幾乎每條地道、每個洞口都能說出一段血淚往事。
1942年5月,“五一大掃蕩”爆發。岡村寧次親自指揮,冀中根據地陷入生死存亡危機。日軍以“鐵壁合圍”的戰術,出動重兵、飛機、毒氣,逐村掃蕩。北疃村慘案,就是地道戰發展史上最血腥、最沉重的教訓。
據村民李欽友回憶:“鬼子來了,全家8口人一起鉆進地道,洞里憋得喘不上氣。后來聽到洞口有‘滋滋’的聲音,鼻子里都是辣味,呼吸也費勁。母親頂不住,沖出去被打死。還有親戚都死在里面。等鬼子走了,洞里就剩我和姐姐。”
那一仗,日軍投擲毒氣彈,用煙火、毒氣、爆破,一次就造成北疃800多人遇難,24戶被滅門。這場屠殺震動全冀中,根據地痛定思痛,地道結構發生質變。
血的教訓下,各村普遍開始實行“多口多洞、洞洞相連”,把家家戶戶的地道連成網絡,有真有假,有藏有打。地道里面設有防毒防煙設施,某些村還發明了地道里的“小井口”,方便應急通風。一些老匠人利用木箱、石塊、土塊做偽裝蓋板,把洞口藏在豬圈、灶臺、炕頭下方,連自家孩子都未必能一眼看出來。
民兵隊長邢玉田說:“地道不是都能躲進去,得有警戒、有埋伏。我們常在地道出口附近埋地雷,鬼子真敢追進來,炸死幾個。打完了,換個出口再鉆出來,打一槍換個地方。”
此時的地道戰,已經從純粹藏命轉變成“藏打結合”,變成與地雷戰、冷槍戰、伏擊戰有機結合的復合游擊戰。地道里設了觀測口,暗槍眼,隨時盯著地面上的敵情;一些村還發明了“陷阱洞”“連環洞”,敵人若一頭扎進去,常常不是被堵死、憋死,就是被埋伏打死。
1943年以后,地道網成形,最完善時冀中平原地下縱橫超過1.2萬公里,有的村莊地道長度達十幾公里。地下存糧、兵工廠、醫療點、指揮所都搬了進去。冀中軍民依托地道網,把敵人的鐵壁合圍、拉網掃蕩一次次化解、反殺。
但這種抗爭代價極大。每逢日軍大掃蕩,地道里擁擠、悶熱、缺水缺糧,老人、病人、孩子最容易撐不住。外頭爆炸聲一響,土墻跟著顫抖,有時一夜不敢出聲。長時間躲藏下來,地道里生病、受傷甚至窒息而死的大有人在。許多普通百姓,不僅要白天種地、夜里修地道,還要時刻準備“突圍轉移”,一旦被圍困,那就是命懸一線。
三、
到1944年,地道戰已經成了華北平原抗日的象征,但它的背后,是無數家庭的傷痛與無奈。正定高平村、清苑冉莊、皮里村……每個地道遺址的墻上,至今還有當年殘存的血跡、彈痕和老屋的殘壁。
高平村3·23戰斗,是地道戰的經典范例。那一年春天,日軍動用千余人、重機槍、毒氣,合圍高平。村里老民兵劉傻子帶頭,民兵們利用地道和高房結合,從不同出口冷槍狙擊,手榴彈“倒灌”地道口,鬼子每逼近一步,就有埋伏的地雷、地雷和冷槍等著。最后敵人丟下五十多具尸體狼狽撤走。
但村民回憶,“打完仗,從地道出來,院子里尸體一片,地上全是彈殼和血。大家一邊慶幸活下來,一邊要趕緊把地道再加固,生怕鬼子明天又來。”
有些勝利是靠智慧和團結,有些只是僥幸——不被炸塌、不被堵死、不被煙毒嗆死就是萬幸。地道戰不是“埋伏千軍萬馬”那么容易,而是大人孩子一起用手摳、用籃子挑,一鍬一鏟挖出來的。夏天悶熱,冬天潮濕,許多老民兵得了關節炎、哮喘病、肺病,直到老年都落下毛病。
老電影里,高家莊的“全村動員、神兵出擊”是藝術加工。現實里,地道戰靠的是真正意義上的“全民皆兵”:老人守望、婦女送飯、孩子傳信、青壯年挖洞打仗,家家戶戶備好干糧、布條、濕毛巾以防煙毒。每一個勝利的村子背后,都有無數失蹤、犧牲的名字,無數被焚毀的祖屋。
1945年抗戰勝利,冀中地道網成為地下長城。冉莊一村,用地道打了157次仗,殲敵2100余,卻只犧牲一人;高平村,地道保全村莊未被掃蕩,兩年五次大圍剿,傷敵2000多。這樣的數字,離不開每一個普通村民的血淚和堅守。
地道戰后遺癥也很嚴重。1963年一場大水,把許多地道泡塌,很多老房子再也住不了人;那年冬天,一位親歷老人坐在舊地道口邊落淚:“咱們能活到今天,靠的是一鍬一鏟挖出來的命。”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