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5年年初,為紀念抗戰勝利四十周年,井陘地方文史人員在搜集地方抗戰史料的時候,聽一位老同志講起了當年他們圍打日偽軍炮樓的往事。
這位老同志名叫許善田,是原井陘礦務局醫院院長。抗戰期間,他曾擔任井陘路北縣委敵工部部長,當年許善田領著區偵察員、民兵們整天摸炮樓、打埋伏,跟日偽軍打過不少硬仗。
一晃數十年過去了,時間雖然磨蝕了老人的一些記憶,但當年的那段烽火硝煙之中,有一件事兒,卻始終讓他記憶猶新。
那是1945年二月初,許善田領著九區區隊和幾個村兒的民兵,趁著天還沒有亮,悄悄摸到了龍魚崗炮樓的附近。
這個龍魚崗炮樓位于楊青村(現石家莊市井陘縣南陘鄉楊青村)當河溝的夾岸之上,崗樓內雖然只駐守了十三名偽軍的,但炮樓的地理位置卻是十分重要,該炮樓控扼著來往的交通咽喉要道,我方人員來往交通、秘密運輸物資,全都要從這座炮樓眼皮子底下經過。
敵人在此處立起一座炮樓,目的就是專門針對我方抗戰力量,妄圖在此處扎下一根刺,設立一條監視、控扼我方的眼線。
為此,縣委要求,要想盡一切辦法,盡快將這根“刺”給拔除掉。
當天上午,許善田他們去牛山那邊,專門找來了一個叫王長武的老漢,讓他跟著大伙兒一起,悄悄來到炮樓附近。
這個王長武有個兒子叫王大龍,就是這個魚龍崗炮樓的偽軍小隊長,為了能夠盡可能的勸降對方,許善田他們一路上給王老漢做了許多工作,最后,王老漢一拍腿,答應了下來。
“說什么,也不能讓他再跟著日本人混了,我絕不能看著這個娃跟著日本人一起,一條道走到黑!”
眾人在炮樓附近的土溝內,一直等到了天黑。眼見四下暗了下來,許善田便讓其他同志遙遙地點起幾十個火堆,隨后又讓人在各火堆附近來回走動,造出一副大軍包圍炮樓的模樣。
做好這一切之后,許善田便讓王老漢站到距離炮樓不遠的地方,沖著里面喊話。
“大龍吶,你可別再糊涂了,八路軍把你們炮樓都團團圍住了,百十人打你們一個炮樓,你們還不趕緊投降!”王老漢按照許善田路上交代的話,將我方兵力故意擴大了好多倍。
里面的偽軍聽到外面動靜之時,已經扒著機槍口向外看了好一會兒,只見外面火光處處,人影綽綽,也不知道八路軍這次到底來了多少人,反正感覺上就是一個字--多。
正當炮樓里面的偽軍們人心惶惶之際,王老漢的勸降算是徹底讓這些人的最后一層心理防線,破了防。
“一百多人,那還不趕緊投降?”旁邊的偽軍一臉沮喪,王大龍聽著下面父親的勸降,也是一陣心慌,“打肯定打不過,但投降了,自己能有好果子吃?”
他們這些偽軍有不少人跟著鬼子下鄉掃過蕩,仗著日本人撐腰,沒少干欺負老百姓的事兒,現下讓他們繳槍投降,這幫人想投降,可又舉棋不定,顧慮重重。
怎么辦?眾人你看看我,我看看你,誰都拍不了這個板。王大龍見狀,隨即招呼眾人聚過來,提議道:
“既然大家意見不統一,那就讓咱們開會決定吧,哪個意見贊成的多,咱們就選哪個。”
炮樓之內,十二名日偽軍站成一圈,由王大龍提議,贊成投降的,舉右手。片刻之后,包括王大龍在內的六名偽軍舉手贊成,另外六名偽軍則垂首不語,持反對意見。
這下可就讓王大龍等人有些傻眼了,本來想著大家一起舉手表決,總能有多少區分,誰能想竟會是眼前這個六比六的局面。
眼見陷入了僵局,旁邊一人忽喊道,咱們還少一個人,讓炮樓頂上站崗的于滿棟他也下來表決。
眾人這才想起來,當晚輪到于滿棟站崗,現下的他正在炮樓頂上站著呢,六比六正好缺一票,而他這一票可是下決定的關鍵一票。
隨后,于滿棟被叫下來了,當他聽完眾人的解釋之后,于滿棟當即選擇了——投降,“不管你們別人繳不繳槍,他們打過來的話,我是要投降的,就算只有我一個人也要繳槍。”
原來,這個于滿棟曾經兩次被我方俘虜過,知道我軍的俘虜政策,優待俘虜,因此,聽罷眾人的解釋之后,他便輕車熟路地選擇了投降。
沒過多久,炮樓里面喊出了“投降、投降”,隨后一條條槍被扔出,不多時,王大龍便領著一眾日偽軍舉著手出來了。
許善田他們未費一槍一彈,最終將魚龍崗炮樓輕松取下。
感謝閱讀,我是青史如煙,聊小眾歷史,不一樣的草根故事,本文是革命珍聞錄(第三輯)——第730篇,歡迎大家關注,翻閱下面合集內的往期精彩內容,歡迎評論、轉發,共同弘揚正能量,謝謝大家。
參考資料:《井陘文史資料》,許善田回憶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