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保時捷(中國)汽車銷售有限公司因在促銷活動中虛構商品原價,被上海市浦東新區市場監督管理局處以5萬元罰款。這一事件迅速引發輿論關注,不僅因為保時捷作為全球知名豪華汽車品牌的“光環”,或許更因這件事情是否暴露出的營銷誠信問題,也頗為值得關注。
保時捷
因“虛假折價”,保時捷中國被罰款5萬元,官方客服稱暫無法給出回應
根據處罰公告信息,2024年10月21日至11月4日期間,保時捷中國在天貓平臺的“保時捷生活方式旗艦店”銷售一款高爾夫(參數丨圖片)球車包時,標稱“原價6119元,限時優惠918元,到手價5201元”。
然而,經市場監管部門核查,該商品從未以6119元的“原價”實際成交過。這種涉嫌通過虛構高價、制造“折扣”假象的行為,本質上是利用消費者對價格敏感的心理,誘導購買決策。
值得注意的是,保時捷中國方面稱,“原價”指的是“廠商建議零售價”或“天貓店鋪原定價”,但并未在頁面中對此進行明確說明。
保時捷因虛假折價等被罰款
這一辯解并沒有被認可。根據《明碼標價和禁止價格欺詐規定》第十七條,經營者不得采用無依據或無從比較的價格作為折價基準,否則即構成價格欺詐。市場監管部門最終認定其行為違法,并責令整改。
保時捷被罰款
值得注意的是,根據《經濟參考報》消息,針對此事,其聯系了保時捷中國官方以針對此事進行了解。
不過,對此,保時捷中國客服人員表示:“目前暫時無法給出官方回應,需要進一步了解相關情況。”
客服稱暫無法給出回應
事實上,保時捷中國的此次處罰,并非其在華因為“價格”問題陷入爭議。早在2023年初,銀川保時捷中心因“12.4萬元帕納梅拉”烏龍訂單事件引發軒然大波。
彼時,官方解釋為“價格輸入出現嚴重偏差”。雖然官方進行了回應和解釋,但是相關事件或許依然可能對保時捷產生一定的影響。
而此次虛假折價事件,是否更讓公眾質疑:為何一家以“精密工藝”和“高端服務”著稱的豪華車企,會再度在價格問題上“翻車”,或許值得思考。
保時捷被處罰
市場警示:監管趨嚴與消費者覺醒,傳統豪華當“敬畏規則和市場”
在一定程度上講,此次處罰或許釋放了明確的監管信號。近年來,中國市場監管部門對虛假宣傳、價格欺詐等行為的打擊力度持續加強。
2024年修訂的《汽車銷售管理辦法》進一步明確了經營者義務,要求價格標示“真實、準確、完整”。
保時捷中國本“虛假這件”事件,或許在一定程度上為其他企業提供了警示。即便在數字化營銷時代,任何“擦邊球”行為都可能面臨法律追責。
保時捷
同時,值得注意的是,國內消費者權益意識逐漸覺醒,或許也在倒逼企業規范經營。自媒體時代,價格不透明或虛假促銷極易引發輿論反噬。
例如,此次事件中,保時捷高爾夫球車包的銷售額僅為5201元,但如果造成了品牌聲譽的損失,可能遠非金錢可衡量。
尤其是在新能源汽車市場競爭白熱化的當下,自主品牌正以更透明的定價策略和用戶服務搶奪市場,傳統豪華品牌若繼續“不加注意”,是否加速用戶流失,值得關注。
保時捷
本文結語:
保時捷中國的奔馳虛假折價風波,表面上看,或許是一次偶然的違規操作,并不值得過分關注。
但是,這是否也暴露了部分跨國企業在華經營中的“可能將價格營銷凌駕于誠信之上”,或許也是一個值得思考的問題。當然,或許保時捷并不存在這種問題,只是一次“偶然失誤或者違規操作”。
不過,在中國的“豪華品牌”們,或許要明白,真正的豪華,不僅在于產品的高端定位,更在于對市場規則和用戶權益的尊重。
尤其是,在電動化與智能化浪潮中,傳統豪華品牌若想守住市場份額,或許亟需從“價格游戲”轉向“價值深耕”,以透明、誠信的營銷體系穩固和提升消費者信任。否則,再耀眼的品牌光環,也終將在一次次“失誤或誤差”造成的信任透支中黯然失色。
在此,我們希望保時捷不斷為用戶提供更好的產品和體驗,從而在國內車市獲得更好的市場銷量和發展前景。
最后,本文引用信息均來自企業公告、行政處罰文書及權威媒體報道等,僅供參考,具體以官方信息為準。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