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研究指出,微塑料可能是超加工食品與抑郁癥、癡呆癥等神經系統疾病關聯中的"隱形推手"。
科學家已在海龜、睪丸等幾乎所有物體中發現了驚人含量的微塑料。但更令人不安的是,人類大腦中竟積聚了相當于一個塑料勺量的微塑料顆粒。
這一發現促使研究者深入探究大腦中塑料積聚的健康影響。最新發表于《腦醫學》期刊的綜述研究指出,微塑料可能是解釋超加工食品與抑郁癥、癡呆癥等神經系統疾病關聯的關鍵缺失環節。
"越來越多的證據表明,這應該引起所有人的警惕。"該研究主要作者、渥太華大學精神病學住院醫師尼古拉斯·法比亞諾在聲明中表示。他特別指出:"在美國等國家,超加工食品已占能量攝入的50%以上,而這類食品的微塑料濃度顯著高于天然食品。"
多項研究表明,食品加工程度越深,所含塑料顆粒越多。例如,雞塊每克含微塑料量是雞胸肉的30倍。據食品加工論壇分析,這可能源于超加工食品在生產和包裝過程中接觸更多塑料制品。
最新研究還發現,微塑料能突破血腦屏障 —— 這層保護性細胞結構本應阻隔有害物質,同時保留有益化學成分。新墨西哥大學亞歷山大·尼哈特、馬庫斯·加西亞和埃莉安·埃爾·哈耶克主導的研究團隊認為,微塑料通過依附脂肪分子滲透血腦屏障。
法比亞諾團隊指出,這些顆粒一旦進入大腦就會引發氧化應激,損害細胞并增加神經系統疾病風險。他們特別強調,微塑料似乎對與抑郁癥、癡呆癥等神經精神疾病相關的神經遞質有顯著影響。不過這一大膽假設仍需進一步驗證。
值得注意的是,研究者發現這些危害與超加工食品的影響高度相似。既往綜述顯示,食用超加工食品人群患抑郁癥、焦慮癥和睡眠障礙的風險顯著升高,多項研究也證實此類飲食會增加癡呆風險。因此研究團隊提出,微塑料可能是超加工食品引發神經系統疾病的潛在機制。
"這一假說極具說服力,因為我們在生物學機制上發現了顯著重疊。"合著者、澳大利亞迪肯大學高級研究員沃爾夫岡·馬克思解釋道,"超加工食品通過炎癥、氧化應激、表觀遺傳改變、線粒體功能障礙和神經遞質系統擾亂危害心理健康,而微塑料似乎遵循極其相似的作用路徑。"
在嚴峻形勢中閃現一線希望:同日發表于《腦醫學》的配套研究首次證實,采用成熟的"體外血漿置換"技術可清除體內微塑料。該技術通過分離患者血液成分,過濾血漿中的有害物質(包括微塑料)后回輸凈化血液。
在21名患者的測試中,至少兩輪雙重過濾血漿置換成功清除了其血液中的微塑料。這種技術已廣泛應用于獻血、干細胞采集等領域。
"在通過改善飲食和包裝減少接觸的同時,我們亟需研究如何清除體內微塑料。"倫敦國王學院心血管與代謝醫學教授斯特凡·伯恩斯坦表示,"雖然初步證據顯示血漿置換可能是可行方案,但仍需更多研究驗證。"
隨著全球塑料危機日益嚴峻,探索保護人體免受微塑料侵害的方法,或許能讓我們真正獲得"清醒的頭腦"。
如果朋友們喜歡,敬請關注“知新了了”!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