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古一壤,天府四川。四川有“天府之國”的美譽,自古“水旱從人,不知饑饉”。這里面積廣達48.6萬平方公里,同時擁有山地、丘陵、平原與高原四大地貌形態(tài)。除了海洋和沙漠,四川具有地球上的所有地形地貌,包括平原、丘陵、山地、高原、河谷、雪山、冰川等。尤其是,作為成都平原到青藏高原的過渡地帶,川西高原的地形地勢變化極大,時而高原草原,一馬平川,“風吹草低見牛羊”;
時而萬丈深壑,山路盤旋,“天梯石棧相鉤連”。四川旅游資源豐富,且風格多樣,既有婉約雅致,也有雄渾壯闊。作為羌族主要聚居地、第一大彝區(qū)和第二大藏區(qū),四川民族風情豐富多彩,這也為四川增加了許多富有民族特色的優(yōu)質(zhì)旅游資源。四川有不少非常經(jīng)典的旅游路線,如九寨-黃龍-若爾蓋-紅原,峨眉山-樂山大佛-瓦屋山,等等。四川的三星堆、都江堰是全世界獨一無二的。
不僅如此,而且,還有特別值得一提的是四川有個鮮有游客的石窟,和莫高窟同為國寶石窟,藏著世界罕見的雙頭!可能好奇的朋友就會問了,四川這個鮮有游客的石窟到底是在哪里?那里又有著哪些不一樣的風景?帶著這些疑問和好奇,今天就和大家一起來聊聊,有關(guān)南龕石窟的那些事。南龕石窟,即巴中南龕摩崖造像,位于巴城南一公里的南龕坡山后。巖石壁立,高十余丈,長數(shù)百尺。方正如削,列層分龕。
鑲佛累累,南龕造像,始創(chuàng)于南北朝,隨廟不斷增鐫,形成了規(guī)模宏大的石窟群。造像精巧玲瓏,姿態(tài)各異,氣質(zhì)渾厚,端莊豐滿,神情瀟灑,典雅大方,是古代勞動人民巧奪天工的藝術(shù)精品,是巴中古文化的歷史見證。現(xiàn)存選像176龕、2700多尊,還有經(jīng)幢、造像碑、題記、詩文等古跡。巴中南龕經(jīng)唐明皇、僖宗米倉道入川避難、帶來了唐盛中晚的二京造型。反映了當時的社會風貌、宗教信仰和文化交流。
最令人注目當屬獨一無二的雙頭瑞佛,這是典型的犍陀羅、于闐與敦煌表現(xiàn)形式。安史之亂后陳倉道以西為吐蕃占據(jù),金牛道基本停擺。新造像風格一定是經(jīng)米倉道傳入蜀地的,也間接證明了史學界一直猜測米倉道與嘉陵道、吐谷渾道之間存在著連線。玄宗推崇開元三大士,全國普建怛特羅曼陀羅,純密的千手觀音、毗沙門天王、訶利諦母與 陀羅尼經(jīng)幢等佛教藝術(shù)的最后輝煌開始展現(xiàn),巴中南龕就是歷史的鑒證。
南龕的草鞋天王造型,創(chuàng)造靈感源自川北民間習俗,體現(xiàn)了佛像藝術(shù)已從皇家資助逐步走向通俗化與世俗化。在藝術(shù)方面,其雕刻技藝精湛,造型生動。佛像、菩薩像等造像形態(tài)各異,線條流暢,展現(xiàn)了古代工匠高超的藝術(shù)水平和創(chuàng)造力。無論是人物的表情、姿態(tài),還是服飾、裝飾,都刻畫得細致入微,具有極高的審美價值。文化價值上,南龕石窟融合佛教文化、地域文化等多種元素,體現(xiàn)了文化的多元性和包容性。
它不僅是佛教文化傳播的重要見證,也是地域文化特色的重要體現(xiàn),對于傳承和弘揚傳統(tǒng)文化具有重要意義。 然而,南龕石窟也面臨著一些保護和傳承的挑戰(zhàn),如自然風化、人為破壞等。但通過加強保護措施和宣傳推廣,相信南龕石窟能夠繼續(xù)散發(fā)其獨特的魅力,為后人所欣賞和研究。
特別是對于工作和生活在四川巴中以及周邊省市的朋友而言,如果說,對于和莫高窟同為國寶石窟,藏著世界罕見的雙頭!四川鮮有游客的石窟有啥想說的,也歡迎大家評論留言。
特別聲明:以上內(nèi)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nèi))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