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日報》5月21日第7版截圖
山西首個以校園為基地的古建筑博物館于4月10日正式開館,展示了該省豐富的歷史遺產和古建筑,讓學生沉浸在博物館文化中,感悟歷史。
這座古建筑校園博物館位于省會太原的山西省實驗中學,旨在將文化遺產保護融入校園教育環境。
作為開館活動的一部分,名為“古建科技進校園”的預熱展也同步啟動。
該校學生任虹燁說:“通過擔任講解員,我深刻體會到了大國工匠精神。” 她發現自己將課堂知識轉化為生動的文化傳播,意識到“保護傳統文化是每個人的責任”。
展覽通過古建模型、數字交互、圖文展板等形式,展示了山西古建筑的遺產及當前的科技保護成果,讓師生能夠近距離觸摸歷史。
最大亮點包括世界最高的木塔應縣木塔模型、忻州市五臺縣佛光寺3D打印彩塑模型,以及晉城市玉皇廟二十八星宿互動裝置——這些彩塑描繪了天文現象。
這些展品利用數字技術,將抽象的歷史知識變得可視、可觸摸且具互動性。它們融合了歷史、藝術與科技,提供了沉浸式體驗,凸顯了傳統工藝與現代技術碰撞的魅力。
另一名學生宋佳琦說:“傳統與科技的結合讓我們能在電腦上游覽古建筑,幫助我們了解山西的建筑遺產。讓我們可以更加自信地去弘揚三晉文化,也為國家科技的發展感到自豪。”
4月10日,在山西省實驗中學,學生們在參觀展出佛光寺3D打印彩塑模型。朱興鑫 攝
在博物館揭牌儀式上,山西省實驗中學校長武志軍表示:“我希望借此機會搭建起文化橋梁,讓學生們近距離接觸古建文物,感受山西文化的魅力,樹立起對家鄉文化的自豪感和對中華民族的自信心。”
山西以擁有中國數量最多、保存最完整的古建筑而聞名,擁有2.8萬處古建筑,包括寺觀、戲臺和樓閣。中國現存約80%的元代以前的木結構建筑位于山西,其中包括僅存的三座唐代木結構建筑。如此豐富的古建筑資源,為文化遺產教育提供了得天獨厚的條件。
山西省文物局下屬研究機構——山西省古建筑與彩塑壁畫保護研究院院長路易說:“讓文化遺產走進校園,不僅是知識的傳播,更是年輕一代文化自信與保護意識的培育。”作為省級科普的牽頭單位之一,該研究院一直致力于將山西文化遺產的研究成果傳播給更廣泛的受眾。
路易表示,古建筑校園博物館正在完善展覽內容及展陳形式,將以更完善的面貌呈現。
此次揭牌儀式是山西省實驗中學2025年科技節活動之一。
活動現場,該研究院派出了一支青年志愿者團隊,在現場進行專業講解和技術演示,幫助學生操作 3D 掃描設備,將抽象的專業知識變得具體易懂。
路易希望,作為山西首家此類博物館,它能起到示范引領作用。
他補充說:“未來這種模式可以推廣到更多院校,讓文物保護成果惠及更廣大的青少年群體。”
(中國日報山西記者站 記者 朱興鑫)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