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此文之前,請您點擊一下“關注”,既方便您討論和分享,又能給您帶來不一樣的參與感,感謝您的支持
本文陳述所有內容,皆有可靠來源贅述在文章結尾。
取材網絡
成本不到10塊,反手就能賣9188?
如此可怕的“利潤”大伙會想到什么?不用猜就知道一定會將其往不法生意上帶,所抱著的思想就是平常碰不到,坑錢坑不到自己,如果你是這樣認為的,那真就犯了大錯了。
取材網絡
半夜被鄰居敲門說天花板在滴水,這大概是每個家庭的噩夢,當你刷到 “不砸墻不敲磚,兩小時堵漏” 的廣告時,會不會覺得救星來了?而它便是坑人的新陷阱!
漏沒止住,墻里還多出一堆不明膠狀物,這些號稱 “德國黑科技” 的堵漏神術,究竟是造福還是造孽?央視的報道帶我們揭開了這些答案。
取材網絡
天價堵漏陷阱
本月18號,央視《每周質量報告》發布了一則民名為“不靠譜的堵漏”視頻,由幾案件引入,上海的張先生怎么也沒想到,自家衛生間漏水會變成 “無底洞”。
維修師傅上門時拍著胸脯稱四五斤膠水足夠,結果鉆頭突突突打了十幾個孔,生生灌進去76 斤,結果一看賬單13000元,樓下鄰居卻還在打電話抱怨滲水。
更離譜的是劉女士,花16000元注膠后才發現,罪魁禍首是根老化的水管,找工人花 500 塊換管子就解決了,這放誰那不糟心?
這些騙局的第一步,全靠 “貼心服務” 鋪路,打開手機隨便搜 “防水”,彈出的視頻全是 “免費上門檢測”“先報價后施工” 的承諾,乍一聽,比傳統砸墻返工省心多了,可等師傅帶著設備進門,話術就變了。
這漏點特殊,必須用所謂的四位一體靶向技術“德國進口材料,十年不漏”,外行人哪懂什么 “靶向”,看著師傅掏出帶英文標簽的膠桶,掃碼顯示9188元高端料,心里就先信了三分,結果10分鐘施工被要6700元,事后連商家資質都查不到。
取材網絡
其實騙子們摸透了咱們的心理,裝修時砸墻動土太麻煩,萬一破壞瓷磚更心疼,能不動工解決問題當然最好,可你知道嗎,這種 “怕麻煩” 的心態,恰恰成了騙子們的 “敲門磚”。
他們用 “快速堵漏” 的糖衣炮彈,掩蓋著 “高價宰客” 的真實目的,等你發現不對勁,錢已經進了他們的口袋,看似省心的選擇,反而成了鬧心的開始,那么這些號稱 “專業團隊” 的維修人員,到底是哪來的膽子漫天要價?
取材網絡
幾元成本的 “進口膠水” 如何騙倒萬人?
說是德國膠水 “德國膠水”,但其成本甚至不到10塊錢,上海警方查獲的膠桶里,裝的是從犯罪者老家批發的A膠和B膠,兩種工業膠混合后能凝固,其功效也僅此而已。
犯罪嫌疑人韓某自己都承認,他也不知道成分是啥,可就是這么一桶成本幾十塊的混合物,貼上英文標簽、掃個二維碼,就成了 “納米結晶灌漿料”,敢賣零售價9188元。
更嚇人的是施工過程,你以為他們用的是啥高精尖設備,說白了就是個二手高壓注漿機,花 5000塊就能買到,師傅們連培訓都沒受過,對著地面一頓打孔就開始灌膠,根本不管墻里有沒有水電管線。
中國建筑裝飾協會的專家說了,這種操作不僅難真正堵漏,時間一長,膠狀物會開裂老化,漏得比以前更厲害,要是把防水層上面的砂漿層灌得亂七八糟,后續維修難度直接翻倍。
取材網絡
要說他們的套路,最狠的還是 “價格欺詐連環計”,一開始說 “用膠不過十斤”,等鉆頭扎進地面就變了卦, 這邊機器轟隆隆響著,那邊計數器蹭蹭往上跳,等你反應過來,賬單已經從預估的幾千塊漲到了幾萬。
如果碰上不肯痛快掏錢的,他們還有 “終極大招”,罪犯李某手機里存著這樣的記錄——恐嚇、用短信轟炸把消費者手機炸得死機,誰能在這種威脅下安心過日子,只能咬咬牙把錢轉過去,只求這幫人趕緊消失。
取材網絡
好在法律的網越收越緊,上海那位用短信威脅的李某,被判了三年三個月,罰款三萬塊,同時其他犯罪嫌疑人所涉案件也還在偵辦中。
當 “維修” 變成 “威脅”,騙子們早把良心換成了計算器,被騙之后想維權?為啥平臺總說 撇責任?咱們接著嘮嘮維權那些難事兒。
取材網絡
維權困局與破局
在平臺上找商家時,你是不是只看見一張營業執照?可你知道嗎?做防水施工得有住建部門發的資質,光賣材料的營業執照根本不管用。
《電子商務法》早有規定,平臺得核驗商家的資質和材料,但現實中,你給客服打電話,聽到最多的就是 “沒辦法核實”“得找商家協商”,為啥?因為一旦擔責,平臺就得賠本。
取材網絡
那咱們普通人該怎么破局,記住三個字“慢、查、留”,慢,就是別著急開工,先讓師傅拿出材料的中文說明書和檢測報告,正規膠水瓶身上得有執行標準號,比如 GB/T 23445,進口的得有海關報關單。
查,就是查驗施工隊的資質,您可以要求他們出示 “防水防腐保溫工程專業承包資質”,沒有的話扭頭就走,留則是全程錄音錄像,把師傅說的每句話、用膠的每個步驟都記下來,萬一出問題,這些都是證據。
要是漏水不嚴重,其實咱自己就能搞定,去建材市場買桶丙烯酸酯防水涂料,幾十塊錢,刷個兩三層,干透了就能防漏,要是問題嚴重,別怕麻煩,找有資質的公司重做防水層,雖說得花個幾千塊、等上十幾天,但至少能保常年不漏。
取材網絡
結尾
從幾元成本的工業膠到近萬元的 “進口料”,從街頭游擊隊到平臺包裝的 “專業團隊”,這場 “堵漏” 騙局戳中的,正是咱們 “怕麻煩、求效率” 的心理軟肋。
要終結這場鬧劇,得靠咱們消費者擦亮眼睛,靠平臺擔起審核責任,更得靠監管把騙子的生存空間擠干凈,下次再看見 “不砸墻堵漏” 的廣告,記住一句話,真有這好事,輪不到咱在小視頻里刷到。
取材網絡
參考信源
杭州日報2025-05-20 08:38——成本不到10元,賣出9188元!央視最新曝光!趕緊告訴家里人
央視網2025-05-18 13:35——《每周質量報告》 20250518 不靠譜的“堵漏”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