槳聲破浪處
千帆競南河
在成都平原的腹地
新津南河的水波似乎已按捺不住涌動
一場延續千年的文化盛宴
正蓄勢待發
端午龍舟會
這項早已融入
新津人和成都人的基因
承載著家國情懷與非遺記憶的賽事
即將登場
▲五津廊橋下的“百舟競渡”震撼場面
5月31日-6月2日,“中國體育彩票杯”2025年新津天府端午龍舟會暨成都市新津區第29屆龍舟賽就將在新津南河及兩岸綠道盛大開啟。
在中國,龍舟競渡最早可追溯至戰國時期。屈原投江的悲壯故事,賦予了這項活動更深沉的精神內核,使之成為中華兒女銘記于心、飽含家國情懷的共同記憶。
▲龍舟會期間的舞龍表演
成都平原豐沛的水系與農耕文明的繁榮,為龍舟文化提供了生生不息的土壤。
不僅是成都,在四川、在湖南、在福建、在廣東,在東南亞等世界各地......有華人足跡的地方,就一定有龍舟的影子。龍舟文化,早已深深烙印在中華民族的基因里。
而在成都新津,端午劃龍舟的習俗始于初唐,相傳杜甫留居成都時,也曾到新津觀摩龍舟競渡。
千年之后,新津端午龍舟會憑借其深厚的歷史底蘊脫穎而出,于2009年率先入選四川省級非遺項目,成為新津一張熠熠生輝的文化名片。
▲正在演繹杜甫的演員
龍舟不僅是端午的“標配”,更是一部鐫刻在南河上的文化印記。清道光《新津縣志》記載:“五月五日,包角黍,懸蒲劍艾虎于門,飲雄黃酒,城南競渡。”
南河上空,響徹天地的龍舟號子和兩岸綠道震耳欲聾的吶喊歡呼,仍久久在耳畔回響。這份穿越歷史的余音,是新津人對賽龍舟這項非遺文化執著堅守的見證——截至目前,新津已舉辦28屆龍舟賽事,留下了無數劈波斬浪、百舸爭流的美好回憶。
從“風調雨順”
到“家國情懷”
千年龍舟“劃出”華夏精神脈絡
龍舟的靈魂是“龍”
而龍的信仰
早在新石器時代便扎根于中華大地
▲“蓄勢待發”的龍舟
在四川省歷史學會會長、巴蜀文化學首席專家譚繼和的眼中,中國人與龍的情結,早已根植在數千年的民族血脈里——6000年前的內蒙遼西紅山文化遺址中,先民以卵石擺龍,勾勒出對神靈的最初想象;5000年前的玉器文明里,玉豬龍的誕生,標志著龍從自然崇拜向精神象征的升華。
西周時期,龍成為國家祭祀的重要符號,春耕時節的籍田典禮上,帝王乘坐龍形舟楫巡視水田,祈求五谷豐登,第一次將龍與農耕文明緊密結合。
在先民看來,龍能興云布雨、溝通天地,與農業社會依賴自然節律的生存需求剛好契合。這種古老的信仰體系,如同隱形的文化基因,讓龍舟成為連接人與天地的精神媒介。
其承載的祭江、點睛、收龍等儀式,至今仍在各地端午民俗中以非遺形態活態傳承。
▲豐富的非遺民俗文旅活動
戰國時期,愛國詩人屈原于端午節投身汨羅江,為龍舟注入了新的精神內核。《荊楚歲時記》記載,老百姓為紀念屈原,乘上龍舟,劃至江心投入粽子,希望“以食祭之”。
也正是此刻——
“路漫漫其修遠兮”
“雖九死其猶未悔”
詩中的求索精神與愛國情懷,也與龍舟“逆流而上”“百舸爭流”的競技特質相契合,至此,龍舟也超越自然崇拜的范疇,成為家國情懷的載體。
在譚繼和看來,正是這種精神層面的共振,讓劃龍舟既保留了最初對風調雨順、五谷豐登的期望,又融入了紀念屈原的文化內涵,形成獨特的端午習俗,“這種精神已經升華為流淌在每一個中國人內心深處,關乎民族品格的象征。”
從紅山玉龍到帝王祭典
從祈求風調雨順到龍舟競渡
龍舟始終是中華民族精神的
具象化表達
船頭高昂的龍首
象征不屈的民族氣節
整齊劃一的劃槳動作隱喻團結協作的集體意識
逆流奮進的競賽精神
暗合開拓創新的時代品格
時至2009年,“中國端午節”正式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成為中國首個入選世界非遺的節日,也喚起了民眾對傳統文化的認識和思考。
▲端午龍舟會期間的書畫展示
而龍舟競渡作為其核心習俗,也形成了風格各異的傳承譜系和地域特色,如江浙的“青龍”、湖南的“鳳舟”、廣東的“鹽船龍”——多元文化在龍的旗幟下達成統一,鑄就了“和而不同”的文化共同體。
或許,這就是中國人對龍舟情有獨鐘的答案——龍舟劃過的每一道弧線,都倒映著我們與自然對話的歷史、與先賢共鳴的心聲,以及對美好未來的期許。
從“劈浪前行”
到“民俗煥新”
非遺畫卷拉動群眾參與熱情
新津龍舟競渡,相傳始于唐代初年。作為率先入選四川省非遺名錄的龍舟賽事項目,新津端午龍舟會承載著深厚的歷史底蘊與人文風情。
相傳唐玄宗李隆基幸蜀、詩圣杜甫留居成都時,都曾到新津觀摩龍舟競渡,清代《新津縣志》也以“城南競渡”四字記錄當時盛況。
從千年時光長河中劃來的龍舟,成就了新津“四川龍舟之鄉”的美譽。
為何新津能以龍舟載體躋身非遺文化?答案就藏在這與水共生的基因里。
▲龍舟會期間的非遺文化表演
“城闕輔三秦,風煙望五津”
“登臨忽據三江會,飛動從來萬里心”
王勃和陸游筆下對新津的詠嘆,印證了這里與水的千年情緣。在明清時期,這里便有“端午賽舟,萬人空巷”的盛景,除本地選手,周邊州縣也“踏浪而來”。
至清末,龍舟活動開始由縣府牽頭,花船增至50艘,龍船多到100余只。
1970年后,成都市重大龍舟賽事紛紛轉至新津南河舉行。
1987年“屈原杯”龍舟賽,來自全國26支和新津本土28支龍舟隊參賽,吸引了數10萬海內外游客觀賽。
1996年,國家體育總局授予新津“全國龍舟活動先進縣”。
1997年“寶山杯”龍舟賽,歷時五天四夜,規模創當時之最。
2024年天府端午龍舟會,54支海內外隊伍齊聚南河,首次推出全景實時直播、“新津文旅”小程序、創新設置民俗巡游、非遺集市等沉浸式文旅活動,創線上線下超100萬人的觀賽紀錄,不僅喚醒了民眾對端午民俗的集體記憶,也帶動綜合旅游消費1.25億元,形成了獨特的“非遺+”賽事文旅生態。
翻看去年龍舟賽的一組影像,畫面中的盛況幾乎要溢出屏幕——一支支華麗龍舟似蛟龍出水,在水面疾馳。
▲扣人心弦的比賽場面
岸邊觀眾揮手吶喊、孩童騎在父親肩頭揮舞彩旗、白發老者瞇眼細數船頭旌旗。
賽事之外,南河兩岸人潮如織,古禮、非遺、民俗手工等6大場景集中呈現,人群熙熙攘攘,絡繹不絕……
這些承載歷史記憶的
非遺項目
不僅為城市增添文化魅力
更通過龍舟賽事的舉辦
持續擴大影響力
讓傳統民俗煥發新的生機
▲漢服巡游活動
新津龍舟號子去年末成功升級為成都市級非遺項目;非遺傳承人楊文藝將龍舟競渡場景創新融入繩結藝術,制作動態龍舟模型;明清流傳至今的“懸謎于燈籠”非遺猜謎活動成為每次龍舟賽事的熱門活動......
“如今的龍舟競渡便是一種創新傳承。”譚繼和在接受記者采訪時直言,“在當代,龍舟精神的傳承,深深蘊含了‘愛國’‘團結’與‘奮斗’的‘弄潮兒’式時代精神,不斷激發出非遺新的文化內涵和時代價值。”
從祭祀儀式到祈求風雨,從體育競技到非遺傳承。新津龍舟賽的發展,折射出四川人骨子里對龍舟的熱愛與深刻的理解。
當南河的浪花
再一次被龍舟“劈開”
我們即將看到的
不僅是力量的比拼
更是對龍舟非遺的致敬與傳承
原標題:賽龍舟,一場傳承千年的新津“船”說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