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國第21屆總統選舉已進入白熱化階段,距離6月3日投票日僅剩不到兩周時間,當前選情呈現戲劇性變化,最大在野黨共同民主黨候選人李在明以51%支持率遙遙領先,執政黨國民力量黨候選人金文洙以31%支持率奮力追趕,而改革新黨候選人李俊錫則以8%支持率扮演“攪局者”角色。
更令人感到意外的是,長期被視為保守派鐵桿支持者的樸槿惠七大粉絲團突然“反水”,公開宣布支持進步派候選人李在明,這一政治地震徹底打亂了傳統陣營劃分......
李在明領跑與保守陣營分裂
韓國總統選舉歷來以激烈對抗著稱,但本屆選舉的特殊性在于其發生在前總統尹錫悅被彈劾罷免的背景下。
在2024年12月14日尹錫悅因“戒嚴事件”被國會彈劾,最終憲法法院最終裁定罷免其職務,使他成為韓國歷史上第三位遭彈劾下臺的總統,這一政治地震直接導致原定于2027年的總統選舉提前舉行,各政黨被迫倉促調整戰略。
李在明作為共同民主黨候選人,迅速辭去黨首職務全力投入選戰,展現出志在必得的決心,根據民調機構5月11日發布的調查顯示,李在明支持率達52.1%,遠超金文洙的31.1%和李俊錫的6.3%。
這一優勢地位源于多重因素,首先尹錫悅政府的失敗為在野黨提供了天然的攻擊靶點,其次李在明提出的“平衡外交”政策主張在經歷尹錫悅極端親美路線后更易獲得選民認同,最后便是其聚焦民生經濟的競選策略有效擴大了支持基礎。
對比共同民主黨,執政黨國民力量黨則陷入嚴重分裂,黨內初選期間,金文洙于5月3日獲得總統候選人提名,但黨高層隨即試圖以無黨籍人士韓德洙取代他,引發激烈內訌。
最終在5月10日國民力量黨全體黨員大會否決了“以韓代金”的提案,金文洙才得以保住候選人資格,這場鬧劇嚴重削弱了保守陣營的凝聚力,也為李在明創造了有利條件。
不過更具戲劇性的是,在5月19日前總統樸槿惠的7個支持者團體公開宣布支持李在明并加入共同民主黨,這些長期被視為保守派鐵桿粉絲的團體突然“反水”,在韓國政壇引發強烈震動。
這充分反映了反映了保守選民,在對國民力量黨處理“戒嚴事件”方式的不滿,也表明傳統政治分野正在被重新定義。
“親華”標簽成雙刃劍
外交政策是本屆韓國大選的核心議題之一,李在明的“平衡外交”主張與尹錫悅時期的極端親美路線形成鮮明對比。
李在明多次強調要在美韓同盟基礎上改善中韓關系,反對韓國過度介入臺海事務,這一立場被對手貼上“親華”標簽并大做文章。
而國民力量黨候選人金文洙在競選活動中不斷攻擊李在明的外交主張,稱其為“危害韓美同盟”和“犧牲國家安全”。
在5月12日競選活動首日,金文洙就將主題定為“民生與安全”,明確將李在明的政策與國家安全風險掛鉤,這種攻擊策略旨在喚起保守選民對“親華”路線的警惕,同時爭取中間選民支持。
但李在明的“親華”形象存在復雜面向,一方面他確實主張修復因尹錫悅政策而受損的中韓關系,支持重啟中日韓自貿區談判,另一方面他在2022年競選期間曾發表強硬言論,甚至揚言要“擊沉中國漁船”以爭取民族主義選民支持。
這種看似矛盾的表現,反映了韓國政治家在中美博弈中的現實困境,既不能完全倒向中國而得罪美國,也不能一味親美而犧牲與中國的重要經濟聯系,不過值得注意的是,李在明近期在競選演講中刻意淡化意識形態色彩,轉而強調“實用主義外交”。
他在5月12日光化門廣場的演講中表示:“外交政策應以國家利益為核心,而非意識形態偏好”,這種務實表述既是對“親華”指控的回應,也是爭取中間選民的戰略調整。
經濟困境與權力結構改革
除外交政策外,經濟議題同樣是選民關注焦點,韓國經濟正面臨多重挑戰:增長放緩、通脹高企、青年失業率居高不下。
李在明競選團隊巧妙地將這些經濟困境歸咎于尹錫悅政府的政策失敗,同時提出以擴大內需和產業升級為核心的經濟方案。
金文洙則試圖將競選焦點轉向其擅長的經濟治理領域,作為前雇傭勞動部長,他5月12日競選首站選擇走訪首爾松坡區的可樂市場和大邱西門市場,突出“市場總統”形象,但國民力量黨內部的分裂嚴重限制了其經濟議題的傳播效果。
另一個重要內政議題是總統權力改革,韓國總統權力過大常被認為是政治動蕩的誘因,李在明已表態支持修憲限制總統權力。
這一主張獲得不少選民認同,但也引發關于政府效率可能下降的擔憂,若李在明成功當選,韓國很可能迎來新一輪憲政改革,這將深刻影響未來政治生態。
樸槿惠支持者“反水”的政治含義
5月19日樸槿惠七大粉絲團宣布支持李在明的事件,堪稱本屆選舉最富戲劇性的轉折,這些團體成員揮舞太極旗高呼“李在明總統”的畫面通過媒體廣泛傳播,對選情產生即時沖擊。
樸槿惠作為保守派標志性人物,其支持者轉向進步派候選人,反映了選民對傳統政黨標簽的超越,而相關團體聲明中提到“國民力量黨在緊急戒嚴事態后未加反省”,則表明尹錫悅的“戒嚴事件”已成為保守陣營的沉重包袱。
李在明團隊成功爭取樸槿惠支持者,既削弱了對手的基本盤,也展示了跨陣營吸引力,這些支持者雖人數不多,但在勢均力敵的選戰中可能成為關鍵少數,更重要的是,這一事件傳遞出保守陣營分裂加劇的信號,進一步鞏固了李在明的領先優勢。
不過樸槿惠本人尚未對此事公開表態,作為仍有相當政治影響力的前總統,她的最終立場可能影響部分保守選民的投票意向,國民力量黨正試圖通過強化國家安全議題來挽回局面,但效果尚待觀察。
結語:
從地區層面看這場選舉結果將直接影響東北亞地緣政治格局,若李在明當選,韓國很可能調整尹錫悅時期的極端親美路線,尋求在中美間更平衡的立場,中韓關系有望回暖,反之若保守派候選人勝出,美日韓三邊合作將繼續強化,但韓國與中朝關系可能持續緊張。
但無論結果如何,這場選舉都反映了韓國政治正在經歷的深刻轉型,傳統意識形態分野的模糊化、選民對實用主義政策的偏好、對強權總統制度的反思,這些趨勢都可能重塑韓國未來政治生態。對此您有什么看法,歡迎大家在評論區中留言和討論。
參考資料:
韓國大選連發“五月驚奇”,在野黨剛“擺脫”官司,執政黨又生“內訌”2025-05-11 16:23·北京日報客戶端
“三強格局”逐步明朗,修憲或成焦點議題,韓國大選舉行首次電視辯論2025-05-19 06:24·環球網
韓國總統大選“三強爭霸”格局初定,李在明領先優勢擴大2025-05-12 21:23·封面新聞
樸槿惠七大粉絲團反水,宣布支持李在明,還正式加入共同民主黨2025-05-20 16:08·極目新聞
韓國大選戲劇性一幕!樸槿惠7大粉絲團反水支持李在明,眾人高呼“李在明總統”2025-05-20 15:15·紅星新聞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