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科技日報
受訪單位供圖
◎本報記者 魏依晨
近日,江西中醫藥大學舉辦“傳岐黃 興產業”2025年中醫藥科技成果對接會。會上,科技成果“中藥1類新藥白頭翁皂苷B4及白頭翁皂苷B4栓”發布。該成果研究團隊與廣西英路維特藥物有限公司簽署新藥開發合作框架協議,簽約金額5000萬元。
“這是具有突破性意義的進展,也是學校在基于古代經典名方開展中藥創新藥研發方面的一個重要里程碑。”江西中醫藥大學工程中心主任馮育林表示。為了讓“古方”結新果,江西中醫藥大學在打通中醫藥科技成果轉化的“最后一公里”上持續發力,不斷探索與實踐。
以課題帶動成果轉化
在江西中醫藥大學,像馮育林這樣的中藥炮制團隊還有很多,他們始終在探索中藥創新成果從實驗室“走向”生產線的可行路徑。
“前不久,學校與建昌幫藥業有限公司簽署戰略合作框架協議,并確定了‘溫肺化纖顆粒’科技成果開發轉讓協議。”江西中醫藥大學科研處轉移轉化中心主任朱武介紹,科技成果的成功轉化,得益于“政府搭臺+高校賦權+團隊賦能+企業出資”的創新合作模式。
20世紀90年代,江西中醫藥大學溫肺化纖項目科研團隊帶頭人、教授劉良徛關注到肺間質纖維化這一醫學難題,并帶領團隊從臨床診療實際出發,深入開展相關研究。“當時,肺間質纖維化在西醫領域尚無很好的藥物治療手段。”劉良徛說,團隊基于國醫大師洪廣祥“治肺不遠溫”的學術思想,創制“溫肺化纖湯”。
該藥劑獲得首批江西省應急科研攻關項目“中醫藥治療新型冠狀病毒肺炎(寒濕疫毒)的臨床研究”、江西省科技重大專項“抗新冠肺炎中藥研發”等項目的支持。團隊進一步開發出“溫肺化纖顆粒”,有力推動了中醫藥的國際化進程,同時也加速了科技成果的轉化與產業化步伐。
“在江西省科技成果產業化政策支持下,江西中醫藥大學通過全鏈條賦能、全流程協同、全方位跟進,確保了白頭翁皂苷、溫肺化纖等項目的科技‘果實’既快又好地落地生根。”朱武說。
以標準推動行業發展
中醫藥標準化是推動中醫藥高質量發展的關鍵技術支撐。“傳統炆地黃炮制工藝復雜且效率低下,一直是亟待攻克的難題。”江西中醫藥大學藥學院教授鐘凌云說,由于缺乏統一標準,藥物質量參差不齊。為此,江西中醫藥大學中藥炮制團隊創新性地采用了“炆+蒸+干燥”多段組合工藝,并研發出糠溫藥溫雙重熱力控制技術,顯著縮短了炮制時間,提高了生產效率。
同時,團隊還巧妙地建立了基于色澤與成分關聯的質量判別方法,為生產過程提供了便捷的質量控制手段。“在這些先進技術手段的支撐下,我們制定了嚴格的質量標準,助力企業實現規模化生產,推動炆地黃在臨床上的廣泛應用,讓這一傳統炮制方法煥發出新的生機。”鐘凌云說。
“在科研探索的道路上,江西中醫藥大學中藥炮制團隊不斷取得新突破,制定了多項中藥飲片炮制規范和質量標準。”江西中醫藥大學首席教授、中藥炮制團隊學術帶頭人楊明表示,團隊建立的炆地黃等11項飲片質量標準已被納入《江西省中藥飲片炮制規范》(2023年版),為中藥飲片的質量標準制定、質量控制以及臨床應用提供了有力依據。
有了標準之后,如何將科研成果轉化為實際生產力?近日,江西中醫藥大學與華莊藥業進行了深入的合作交流,雙方圍繞校企合作、人才培養以及中醫藥產業創新等議題展開了全面探討,推動人才與企業崗位的精準對接。“我們正積極探索將科研項目落地到企業中,著力構建‘產學研創用’一體化的創新模式,踐行‘從企業中來,到企業中去’的校企合作理念,促進科研成果更好地‘瓜熟蒂落’。”江西中醫藥大學黨委副書記、校長朱衛豐表示。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