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安是江西水稻主產區,眼下,位于吉安萬安縣的27萬畝早稻即將進入拔節期,水稻的田間管理就顯得十分關鍵。今年當地的早稻長勢怎么樣?跟隨總臺記者哈樂了解拔節期水稻的管理情況↓↓↓
江西 吉安
早稻即將拔節
科學田管助豐產
總臺記者 哈樂:我就在萬安縣窯頭鎮的一處高標準水稻田里,這里在今年3月剛剛完成改造交付,這里的水稻是當地高標準農田建設后種下的第一茬水稻,面積在2000畝左右。相比去年,今年這里水稻長勢明顯更好,一方面得益于這里天氣不錯,另一方面就得益于改造后稻田的灌水和排水能力得到大幅提升。
總臺記者 哈樂:眼下這些水稻已經進入到分蘗期末期,即將進入拔節期。拔節可以理解成水稻在“長個兒”,現在這個階段就是為它們即將“長個兒”積蓄最后的能量,所以這些水稻能不能長成大高個兒,田間管理就是關鍵。
智慧田間管理
助力增產增收
總臺記者 哈樂:當地最主要通過技術管控、綠色防控、人工輔助三種方式來進行“高效”管理。在水稻上方進行“飛防”作業的植保無人機,就屬于技術管控中的一項,通過向稻田里噴灑葉面肥,讓水稻營養充足,防止病害發生。這些無人機還可以根據土壤的濕度、溫度等,調整噴施濃度。
總臺記者 哈樂:能做到這些,就得益于技術管控的另一項技術“物聯網監測”,通過在稻田旁安裝的物聯網傳感器,實時回傳農情數據,方便農技人員調整管理策略。農技人員也可以直接根據手機上的應用軟件,隨時查看農田情況,軟件還能及時推送防治建議,真正做到從靠“經驗”到靠“科技”的轉變。此外,這些水稻再配合田間加裝的誘蟲箱、滅蚊燈等技術設備,就能讓防病和治蟲雙管齊下,來提高產量。
總臺記者 哈樂:當地農戶也介紹,按照目前長勢,預計今年這里的早稻畝產可以達到1100斤左右。隨著品質的提升,這里的水稻收購價要比一般水稻高出不少。
因地制宜
多種種植模式促增收
總臺記者 哈樂:此外,當地還因地制宜,嘗試通過稻鱉共作、稻油輪作等模式實現“一田多季、一田多收”。這里還通過線上推廣富硒大米和深加工農產品,增加農戶收入。
江 蘇
小麥“小滿”漸充盈
水稻育秧已就位
在江蘇,不少地區采取麥稻輪種的模式,地里的小麥豐收在望,同時水稻育秧工作也在有序進行。
在江蘇連云港市東海縣安峰鎮,種糧大戶劉其貴種了9400多畝小麥,無人機正在噴灑葉面肥。
連云港市東海縣安峰鎮安北村種植大戶 劉其貴:這段時間,我們每天組織4臺至5臺植保無人機作業,防治病蟲害、增加千粒重、提高產量,6月10日左右,我們的小麥就開始收割了。
東海縣是連云港市的傳統產糧大縣,眼下,118萬畝小麥豐收在望,農戶們正加強田間管理、防止倒伏,為小麥穩產增收提供保障。
江蘇多地實行麥稻輪作,小麥收割后,馬上旱田改水田,種上水稻。在江蘇新沂市,“麥稻接力”也即將開始。在當地的一個水稻育秧基地,自動化精量播種生產線正高速運轉,基質填充、精量播種、覆土保濕等工序一氣呵成。這套智能育秧系統每分鐘可完成15個秧盤的播種作業,通過高精度傳感器實時監測播種量,將每盤用種量誤差嚴格控制在1克以內。
新沂市某水稻育秧基地負責人 李蒙:這個智能化育秧將原本28天的育秧周期縮短至21天,秧苗成活率穩定在95%以上。
像這樣的智能育秧中心,新沂市有130多個,可滿足當地80%左右的優質秧苗需求。
此外,當地還通過智慧農事平臺,實時監測各區域環境數據。依托數據大模型,不僅能精準預測當前小麥的成熟期,合理收割,還能科學安排水稻育秧批次,讓小麥收割和水稻插秧無縫對接。
相關部門的監測數據顯示,預計6月底前,江蘇北部地區將全面完成水稻栽插工作。
河南 南陽
1100萬畝小麥陸續開鐮收割
在河南南陽,1100萬畝小麥陸續進入成熟期,將迎來大面積的收割作業,田間地頭一片繁忙的豐收景象。麥收的具體進度怎么樣?跟隨總臺記者艾澤樂了解當地的最新情況。
總臺記者 艾澤樂:在南陽鄧州市的一處麥田里,多臺收割機正在開足馬力,忙碌穿梭在麥田中。承包這塊麥田的種植戶介紹,雖然前期的高溫干旱天氣有著不利影響,但是經過及時的多輪澆水后,麥田的生長得到了穩固。同時,也正是因為高溫天氣,加上一噴三防的及時管護,今年的病蟲害幾乎沒發生,小麥長勢不錯。種植戶還介紹,他承包的2000多畝小麥,預計今年平均畝產在1000斤左右,整體收益比去年高一點。
總臺記者 艾澤樂:怎么判斷小麥成熟并且可以收割呢?首先,可以看麥穗和莖稈的顏色,是否已經完全變黃;其次,可以檢查籽粒的狀態,成熟的小麥搓開之后比較硬,而且內部沒有明顯的水分。
麥收時間提前
收割速度逐步加快
總臺記者 艾澤樂:受到前期干旱影響,今年南陽小麥的灌漿期相對縮短,成熟期較早,因此今年全市整體麥收時間較往年提前2天左右。根據南陽市農業農村局的統計,截至昨天下午5時,南陽市已經收割了268萬畝小麥,整體麥收進度將近1/4,而且昨天開始,收割的速度突破了一天100萬畝,這個速度還在逐步加快,預計10天左右全市的小麥收割作業將全部完成。
大馬力收割機上陣
效率大幅提升
總臺記者 艾澤樂:在走訪中,種植戶介紹,新型農機的身影越來越多了。比如,麥田里的收割機就是今年新使用的大馬力收割機。同樣是100畝地,它的收割時間比一般的收割機要快1個多小時。據統計,整個麥收期間,南陽預計投入超2.4萬臺收割機進行作業,其中大功率、智能化的農機占比有所提高,為的就是更高效地保證顆粒歸倉。
應對陰雨天氣
提前準備烘干設備
總臺記者 艾澤樂:根據河南省氣象臺預報,河南中西部、南部地區從今晚開始到明天可能出現中到大雨、局部暴雨和強對流天氣,可能會對麥田收獲、晾曬產生一定影響。為了應對降雨天氣,當地已提前調試了700多臺糧食烘干設備,可以實現7萬多噸的日烘干能力。
總臺記者 艾澤樂:當地農技專家介紹,麥收怕的是連綿的陰雨,短時間的降水對麥收的影響比較小,一般雨停以后晾一天就能正常收割了。對于已經收割的小麥,要及時晾曬,避免受潮霉變,影響品質。如果因大風導致局地小麥倒伏了,應當采取逆倒伏方向收割,降低割臺高度和行進速度,盡可能降低減產損失。
內蒙古
大豆播種有序進行
智能機械助力生產
呼倫貝爾市是內蒙古大豆的主要產區。眼下,當地正搶抓農時開展大豆播種作業。智能機械的使用大大提高了播種效率。
在扎蘭屯市西平臺村,農機手們操控著多種機器開展大豆播種。重耙機先進行碎土除草,隨后用鎮壓器壓實土壤,起壟機則在田間起壟,便于日后排水防澇。最后,播種機按照設定的行距、株距和深度,精準地將大豆種子播入土壤。幾臺機器在田間依次上陣,有效提高了播種效率和質量。
在阿榮旗,搭載著北斗導航系統的播種機也正“行走”在田間。利用導航系統,播種機能實現精準校準壟距,并將種子和肥料以一定的間距同時播入田間,一次性完成播種和施肥的操作。
某農機服務中心副主任 傅堯:過去種大豆都是靠傳統的“老經驗”,苗出得七零八落。現在我們積極推廣科學種田技術,實現了北斗衛星導航全覆蓋,精準控制了播種行距、株距,能保證種子分布均勻,達到密植增產的目的。
據了解,今年呼倫貝爾市大豆種植面積約1287萬畝,占到內蒙古大豆播種面積的七成以上。據呼倫貝爾市農牧局統計,當地在大豆播種中,共投入15萬臺拖拉機和22萬臺套農機耕具,農業機械化率已達到95%以上,預計本月底可完成大豆播種。
(央視新聞客戶端)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