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
寧夏回族自治區勞動模范袁華:從氣化爐到創新高地的科技突圍
寧夏日報記者 丁建峰
在寧東能源化工基地,縱橫交錯的管道與高聳的塔器構成了一座“鋼鐵森林”,這里是全球單體規模最大的煤制油項目——國家能源集團400萬噸/年煤制油項目的所在地。在這片工業圖景中,一位戴著眼鏡、步履匆匆的科研工作者,正帶領團隊書寫著中國煤化工產業“破壁”的故事。他,就是國家能源集團寧夏煤業有限責任公司煤炭化學工業技術研究院精細化學品創新團隊負責人袁華。
2014年,手握研究生學歷的袁華作出了一個令人意外的選擇:主動申請進入化工廠氣化崗位。這個被工友們稱為“黑金熔爐”的崗位,每天與高溫、煤灰為伴,是煤制油工藝的“心臟”。書本知識需要實踐“淬火”,這為袁華后續研發工作積累了豐富的實踐經驗。
在煤制油項目剛產出油品時,袁華就和團隊成員一起對裝置的費托產品組分進行檢測。起初,他們只能認出主要的幾種組分,微量甚至痕量組分都無法定性,而對于沸點更高的組分,連碳數分布都很難準確分析,更談不上確定其含量。面對這些難題,袁華一方面借助現有數據庫進行快速粗略定性定量分析,另一方面,將費托油品切割成很多段窄餾分油,經過多次試驗,建立適用于不同組分的分析方法,終于摸清了費托油品的特性。
隨著400萬噸/年煤制油項目穩定運行,發展煤制油下游精細化工產業,生產高端化、精細化及差異化的高附加值產品成為提升經濟效益的關鍵,袁華和他的團隊對費托下游產品開發也進入了實質性研究階段。
“費托中間產品具有硫、氮、芳烴含量極低,正構烯烴尤其是ɑ-烯烴含量高等特點,是生產聚合級1-己烯和1-辛烯的優質原料。1-己烯國內僅有7.5萬噸/年的產能,1-辛烯則全部來源于國外進口。開發費托合成油分離聚合級1-己烯和1-辛烯技術,對我國高端聚烯烴行業發展意義重大。”袁華介紹。袁華帶領團隊組成了技術攻堅小組,通過不斷的實驗探索,確定了科學可行的技術方案。
由于精餾工藝所使用的精餾裝置需要24小時長周期連續運行,以驗證技術可靠性和穩定性,他和團隊成員經常連軸轉。經過2年的技術攻關,終于得到了符合指標要求的產品。但隨著煤制油負荷及工藝的調整,費托油品中的ɑ-烯烴含量逐漸下降,最低時比裝置剛開車降低了35%,內烯烴則增加了不少,這給分離增加了巨大的難度。面對一個又一個難題,袁華團隊瞄準既定研發方向,重新開始驗證實驗室數據,調整工藝參數,經過不斷努力,終于完成了ɑ-烯烴分離成套工藝技術的開發,成功轉化應用于8000噸/年ɑ-烯烴粗分離中試項目,為我國高端聚烯烴產業發展提供了重要支撐。
針對表面活性劑原料高碳醇完全依賴進口天然油脂生產或直接進口這一現狀,袁華組織研發小組反復做方案、攻難關、測數據、調參數,最終成功開發出高選擇性羰基合成專用催化劑和工藝技術。他帶領團隊研發的高熔點復合蠟、煤基炸藥蠟等特種蠟產品成功轉化應用,并走向全國市場。
從氣化技術員到突破國際壟斷的科研帶頭人,袁華用10年走出了一條產學研深度融合的創新之路,主持參與各類科研項目10項,獲省部級專利優秀獎1項,發表論文8篇,授權專利8件。
來源:寧夏日報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