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央視網
央視網消息:5月21日2點55分,我們迎來二十四節氣中的小滿。小滿是24節氣中的第八個節氣,《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云:“小滿者,物至于此小得盈滿。”這其中既是對華夏先民數千年仰觀天象總結出的自然規律,還暗含“滿招損”的哲學警示,這種將天文觀測與人生哲理相融合的智慧構成中華文明獨特的認知體系。
北京天文館古天文研究中心助理研究員孫夢婷介紹,二十四節氣實際是按照太陽的位置來計算,小滿節氣就是太陽運行到黃經60度的時候。據《尚書·堯典》“歷象日月星辰,敬授人時”這一文字記載開始,華夏先民持續數千年晝測日影、夜觀星象,逐步確定下春分、夏至、秋分、冬至等時節,也就是二十四節氣中對應的“二分二至”,并歷經后世不斷改進完善。孫夢婷介紹,漢代文獻《淮南子》首次出現了完整的二十四節氣,里面記載立夏加15日,斗指巳則小滿。
從古天文研究者的介紹中我們了解到,到戰國時期,我國已經發展出完整的二十四節氣,每一節氣均與二十八星宿、北斗的運行、土圭測影以及各地物候相關聯。這一體系不僅推動了農業發展,更成為中華文明“天人合一”思想的具體實踐。
斗轉星移 天文坐標古今不同
從典籍《淮南子·天文訓》記載完整的二十四節氣開始,看似尋常的節氣轉換,實則是中國古代天文學家在浩瀚星海中刻下的時間坐標。通過小滿節氣,我們可以窺見華夏先民仰望星辰背后深邃的天文智慧。
《漢書·律歷志》記載:“斗建巳位,日在畢八度,謂之小滿。”短短十二字凝結著漢代天文學家的精密觀測。所謂“斗建巳”與《淮南子·天文訓》完全相同,同時增加了更詳細的天象觀測記錄:此時太陽行至畢宿八度。但是,現在小滿節氣時我們去觀測太陽的位置,卻會發現它不在距離畢宿八度的位置。
為什么會出現這種偏差?難道是古代的天文學家們觀測出了錯?其實不然,從小滿節氣太陽位置古今的不同,正是歲差導致“斗轉星移”的生動注解。專家表示,實際上,太陽一直都是那樣運行,二十八宿背景設置也幾乎沒有太大改變,變的是什么?因為歲差的原因,所謂的斗轉星移,現在看到的星空背景和2000多年前看到的星空背景的相對位置改變了。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