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來源:眼未來
轉載要求:首發24小時后可轉載,需注明來源
2025年4月,愛爾康中國屈光用戶會在深圳舉行。這是一場以“全領世界,光塑蝶變”為主題的專業會議。據2025年3月28日發布的《Z世代個性化消費醫療洞察報告》顯示,成長于數字時代的Z世代,在選擇消費醫療服務時,不再滿足于“能矯正”與“夠安全”,他們更關心“是否適合我”。在眼健康領域,個性化、定制化已成為影響年輕患者摘鏡決策的關鍵因素。
年輕人在變,技術能否同步跟上?
越來越多的專家與醫生將目光聚焦于同一個關鍵詞:全光塑Wavelight Plus。這項由愛爾康于2023年進博會首發的新術式,已進入近100家醫院,完成3萬例手術,正被視為個性化屈光手術進入4.0時代的重要標志。
# 全光塑:從“一刀切”到“3D全眼定制”的近視手術新邏輯
在過去,近視手術更像是一種“統一模板式”的干預:無論是200度還是800度,醫生根據角膜厚度和屈光度,設計一套全眼定制式治療方案,去“磨平”光學誤差。這就像買衣服選擇S、M、L碼,大多數人都能穿,但未必合身。
而全光塑帶來的,是一套真正意義上的 “3D全眼定制” 邏輯。
如果說傳統LASIK更像是“改良現成衣服”,那全光塑就是從測量、打版、裁剪、縫制到試穿,每一步都圍繞“你這一只眼睛”展開。它不只是矯正視力,更是在為每位患者打造一條全面而個性化的摘鏡新方案。
它從術前的全眼測量開始:
- InnovEyes系統就像是裁縫手中的精準量尺,采集的不僅是“度數”這一個維度,而是角膜地形圖、眼軸長度、前房深度、波前像差等患者眼球光學的系統數據。
- 然后,由愛爾康專利的光跡追蹤Ray Tracing算法出場——這是整套系統的“計算大腦”。它模擬2000條光線穿過你眼球時的真實路徑,重建一個完全個性化的3D眼球模型。
在這個模型之上,醫生與設備共同完成手術方案設計,就像高級定制師傅手中的紙樣和剪刀,不是只修正表面缺陷,而是圍繞你的視覺習慣、用眼需求、角膜結構,為你“剪出最合適的光路”。
最后,WaveLight EX500準分子激光系統根據個性化規劃,精準進行切削,精度可控制在0.01D以內——就像是用針線在綢緞上縫制一件合體的禮服,哪怕是一根線的偏差,都有對應調整。
相比傳統只矯正近視、散光這些“低階像差”的術式,全光塑還能處理許多普通鏡片無法解決的“高階像差”,比如球差、慧差、不規則散光,尤其適合夜間視力敏感或要求極高的人群。
所以全光塑不是“比別人更貴一點的版本”,而是一整套“為你這只眼睛量身定制、從成像系統重新設計”的手術方式。它真正讓近視手術進入了 “3D全眼定制時代”。
此外,全光塑在術前規劃中還引入了角膜生物力學與上皮重塑的動態預測模型,這是目前同類技術中極少數考慮術后結構響應的術式之一。它能模擬激光切削后的角膜張力與上皮生長趨勢,最大程度降低視力波動、屈光回退等長期隱患,這對于追求“術后穩定”的患者尤為關鍵。
“我們現在關注的不只是‘看得見’,還要‘看得穩、看得舒服’。”一位臨床術者如是評價。
傳統個性化手術大多基于角膜像差設計,而全光塑采集的是“全眼像差”——它考慮的不只是前表面形態,而是光線從角膜穿過房水、晶狀體、玻璃體,到達視網膜這一路的“每一道折射”。這是從角膜手術走向視覺系統重構的關鍵一步。
更值得一提的是,全光塑系統內的設備均實現參數聯動與自動閉環:InnovEyes采集的數據會直接導入WaveLight EX500激光系統,避免人為傳參錯誤。這種“系統級一致性”,不僅提升了手術安全性,也為醫生提供了更穩定的操作體驗。
# 從“一個模子”到“個性化診斷治療”:全光塑適用于誰?
在臨床中,近視矯正的需求從不單一。有人追求清晰度,有人關注夜間開車的光暈控制,有人則更在意術后長期的穩定性。而真正讓全光塑擁有臨床存在感的,不僅是它技術參數的先進性,更是它在醫生眼中“能解決問題”的能力。
全光塑術式所服務的人群,并不局限于“高度近視”或“復雜病例”。它更適合那些
對視覺質量有更高要求的職業群體,如醫生、設計師、司機、教師;
存在高階像差或角膜不規則的人群,尤其術前已有炫光、光暈等夜間視覺癥狀者;
以及那些希望獲得“更合適而非更標準”手術結果的患者。
正如北京大學第三醫院陳躍國教授所總結的那樣,全光塑的真正價值,在于“為每個人建立一個屬于自己的成像模型”
這一模型的核心,是通過術前的全眼參數采集光跡追蹤建模,還原光線在每一只眼睛中的真實路徑。從而讓手術規劃不再依賴于通用模板,而是實現對“個人視覺結構”的深度理解與精準干預。
這種定制,既體現在度數的精確校正,也體現在對高階像差的系統修正。相比傳統手術主要處理低階像差(如近視、遠視、散光),全光塑可進一步處理因角膜不規則等引發的視覺扭曲,讓術后視覺不只是“看得見”,而是“看得清、看得穩、看得舒服”。
此外,術式規劃中引入的角膜生物力學和上皮重塑建模,讓全光塑具備更好的術后預測性。它不僅優化已有問題,更通過動態模擬手術引起的角膜結構變化,預防潛在的醫源性像差,為術后效果的長期穩定性打下基礎。
在臨床實踐中,醫生會結合主觀問卷與客觀像差分析,判斷患者是否適合接受個性化術式。尤其當高階像差客觀存在,且患者術前有明顯視覺抱怨時,全光塑往往成為醫生優先推薦的方案。
“這類術式的核心,不在于它做得多快、切得多薄,而在于它真正理解了這只眼睛。”這是陳躍國教授在會上所強調的技術哲學。
歸根結底,全光塑不只是“術式的升級”,更是“思維的轉變”:它將近視手術從標準化、批量式的糾偏,推進到理解每一個人視覺結構與生活方式的個性化重構。
# 從術式到體系,全光塑背后的技術支撐力
在全光塑成為市場關注焦點之前,愛爾康已經在屈光領域深耕了數十年。從最早引入LASIK,到推動個性化手術方式的發展,再到構建全眼定制體系,技術路線的每一步演進,都對應著臨床的實際需求
與其說全光塑是一次“術式的創新”,不如說是一次系統能力的整合表達。
它背后所依賴的,不僅是某一臺設備的升級,更是愛爾康多年來持續積累的軟硬件協同力:
從術前檢查設備(InnovEyes)到光學建模算法(Ray Tracing),再到執行平臺(WaveLight EX500+FS200),形成術前—術中—術后數據閉環;
每一代產品之間實現參數兼容與系統互聯,降低操作門檻,提升手術效率與穩定性;
愛爾康中國手術產品事業部總經理張健表示:“臨床支持方面,愛爾康已在全球范圍建立覆蓋60多個國家的教育和技術支持網絡,在中國更是開展了持續十余年的專業教育項目,推動個性化技術的標準化落地。”
如此,全光塑在中國的落地不僅是“引進”,更像是一次“同步發布”。2023年11月,愛爾康選擇在第六屆中國國際進口博覽會上全球首發這一術式,意味著中國市場已具備吸收并轉化全球領先技術的臨床與產業基礎。
愛爾康中國屈光業務負責人王炯表示:“愛爾康也在積極參與消費者教育。支持發布《Z世代個性化消費醫療洞察報告》,正是希望讓技術走出學術圈,走進有真實摘鏡需求的年輕人生活中。這既是品牌對時代趨勢的響應,也體現了對“醫療決策者正在年輕化”這一現實的高度敏感。”
作為一家擁有超過75年歷史的全球眼科領導企業,愛爾康始終將“精準、穩定、可持續”的技術理念嵌入產品設計中。從最基礎的準分子切削,到覆蓋整只眼球的建模系統,這家企業試圖回答的,從未只是“怎么消掉一百度近視”,而是“怎么讓每一只眼睛,獲得更適合它的那條光路”。
# 寫在最后:從矯正到定制,屈光手術正在進入 “個性化” 時代
當“摘下眼鏡”不再只是看得清楚,而是要看得自然、穩定、舒服——屈光手術的目標,也悄然發生了轉變。
這背后,是一代代醫生不斷在臨床中摸索:為什么有些患者術后仍有炫光?為什么同樣的方案,對不同人效果不一?也是一批技術企業開始反思:我們是否真正理解了每一只眼睛的成像邏輯?
全光塑的出現,正是在這些問題中誕生的答案。它讓手術不再是對“平均眼球”的處理,而是圍繞個體視覺模型進行定制。它用3D建模與光跡追蹤,將激光手術從二維切削帶入全眼重構,也為Z世代追求個性化、舒適化的醫療體驗提供了技術落點。
在“規模化”醫療逐漸讓位于“匹配度”醫療的當下,個性化不再是一個附加標簽,而是現代醫療不可回避的核心方向。
而像全光塑這樣的術式之所以受到關注,正是因為它不只是“做得更好”,而是“更懂你”——懂你的眼睛結構,懂你的視覺習慣,懂你想要的生活方式。
屈光手術的未來,也許不只是視力的回歸,而是每一個人都能擁有屬于自己的“光路自由”。
*本文內容由眼未來整理撰寫,相關觀點僅代表平臺觀察,供業內參考。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