齊魯網·閃電新聞5月19日訊近日,濟南工作生活的張老師,在一個平常的工作日,正在工作的他突然發現左眼的視野里出現了一片陰影,就像是被一塊模糊的黑紗遮住了一樣。起初,他以為只是太勞累導致的短暫不適,選擇了忍耐。然而,這種情況并沒有隨著休息而好轉。短短五天時間內,他的左眼視野逐漸被黑影吞噬,視物變得越來越困難。“那種感覺特別可怕,就像是眼前有一塊越來越大的黑色窗簾,慢慢遮住了我的視線。”張老師回憶道。他來到濟南市眼科醫院(濟南市第二人民醫院)眼二科(眼底病專業)尋求幫助,經過主任醫師舒相汶的詳細檢查,發現上方視網膜脫離,已經累及到視網膜上重要的部位黃斑區,而且裂孔較大,情況不容樂觀。張老師的孔源性視網膜脫離是臨床常見的致盲眼病,需要及時地診斷及手術治療。
術前術后對比圖
入住眼二科病房后,主管大夫陳肖君向張老師介紹了病情,目前治療孔源性視網膜脫離的主要方法為外路和內路手術,手術成功的關鍵是封閉裂孔。但是張老師眼睛裂孔大且位置居后,而且雙眼近視度數相差250度以上,會產生眩暈感,給工作生活帶來不適。傳統的玻璃體切割手術方式之后,患者需要長期采用俯臥位,由于張老師工作較忙,家庭壓力負擔較重,不能長期住院。“我最擔心的就是手術后要躺上幾個月。作為一個家庭的頂梁柱,長期臥床會對我的工作和生活都會造成很大的影響。”張先生坦言了自己的顧慮。
用裂隙燈為患者檢查眼睛
住院期間,張老師因為手術的事情一直眉頭緊蹙,責任護士及勇靜和賽東穎察覺到張老師心里的不安,主動上前進行心理宣教,著重介紹了術前準備的各項細節。從飲食要求、眼部清潔方法,到術前用藥的注意事項,一一進行了耐心細致的說明,張老師保持積極樂觀的心態面對手術。舒相汶主任和主管大夫陳肖君與張老師進行了詳細的術前談話,考慮到張老師的實際情況,建議他接受折疊頂壓球囊視網膜復位術。
這是一種新型的外路手術,醫生只需在球結膜做一個約4毫米微創切口,將球囊折疊植入鞏膜外,通過引流閥引流管將球囊內注入生理眼水,使球囊在鞏膜外自行展開,以達到頂壓裂孔的目的。新型的外路手術更微創、操作更簡單、手術時間更短并且避免了玻璃體切割手術后長時間體位限制,二次手術取出硅油,手術后白內障、眼壓高等并發癥的發生。“以前對手術心里特別沒底,總是胡思亂想。現在通過護士醫生講解,我對手術有了更清楚的了解,懸著的心終于放了下來,心里踏實多了,也更有信心面對手術了。感謝主任大夫們為我費心了,就聽你們的意見,就憑借你們的細心和耐心,選擇在這里做手術錯不了。”張老師感激地說道。
為患者進行手術
在舒相汶教授團隊的精心準備下,整個手術過程僅用了約半小時就順利完成。讓張老師感到驚喜的是,術后他不需要保持俯臥位,可以正常活動。“本來以為要和床‘死磕’好幾個月,沒想到第二天就能坐著看手機了!”他開心地說。術后復查時,張老師的視網膜已經完全復位,視力也在逐漸恢復。“重新能夠清晰地看見世界,這種感覺真好。”他感慨道,“更讓我驚喜的是恢復過程這么舒適,感謝你們護士對我的關照。手術前對我的心理鼓勵給我恢復視力的信心。”
術后,在眼二科醫療護理團隊精心照顧下,張老師視網膜復位,裂孔封閉,視物模糊明顯改善,看東西基本恢復到網脫發病之前。李群護士長帶領眼二科護理團隊始終用細致入微的關懷,協助主任醫生攜手驅散患者眼前的陰霾,用專業與溫暖為患者的視力健康全力以赴。每一次貼心的護理,每一個專注的瞬間,都凝聚著對眼科護理事業的熱愛與執著。
護理人員查看患者狀況
目前,市眼科醫院(市二院)眼二科舒相汶主任醫師團隊已經成功開展折疊球囊頂壓視網膜復位這項技術,已為多名像張老師這樣傳統外路手術無法復位,又不愿意術后長時間受體位限制的患者實施了手術,為孔源性視網膜脫離患者提供了新的選擇。
舒相汶主任表示,該技術具有顯著優勢:一是較傳統外路手術,它更微創、操作更簡單、手術時間更短,恢復更快。二是可以代替一部分玻璃體切割手術,避免了玻璃體切割手術后長時間體位限制、二次手術取出硅油、術后出現白內障、眼壓高等并發癥的發生。這一技術的出現,無疑為孔源性視網膜脫離患者帶來了新的希望,讓更多患者能夠重見光明,回歸正常生活。
通訊員 李文靜 報道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